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当前的历史教学却由于内容枯燥、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致使学生兴趣缺乏。历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为此,文章从巧设问题、激发兴趣,创设意境、发展兴趣,开展活动、拓展兴趣,指导学法、巩固兴趣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兴趣;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之一。初中历史教师针对学生求知欲强,但目标模糊;兴趣广泛,但容易转移;爱玩好动又不能自控等特点,需有效结合教材内容结构,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感兴趣的内容更喜欢投入,学习积极性也更高。新课改下,学生是主体,必须要关注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历史课堂也是如此。如果教师通过设疑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思维意向就会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时起步。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使用两种方法。
(一)巧行智力测验激趣法
前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间活动的余兴往往会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前摄抑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引入新课前可根据学生状况,以引发兴趣为出发点,编排两三道智力题,让学生动脑筋。题目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为主。例如,讲完唐朝后可设计这样两道题目:1.请说出中国历史上五个大治时期。2.列举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较为严重的两个朝代。学生们开始在记忆中搜索,你说一个,他答一个,完整的答案很快就出来了。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热情鼓励,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二)巧妙快捷抢答激趣法
初中生喜欢竞争,更喜欢展示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因为它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活跃气氛,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实际,事先编制五六道填空题、选择题等,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根据回答情况给每小组打分。这种快节奏的思维训练巧在形式,巧在题目的设计,需要细致地钻研,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的知识增长点从复习旧课积极自然地引入新课,为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打下基础。这里还要再强调一点:根据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在教学中设计的题目要符合学生原有的认识能力,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没有思维含量而导致流于形式,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了会使学生如堕雾中,无从回答。在时间的控制上,应在三分钟以内为宜,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且不影响教师教学规划和教学进度。
二、创设意境,发展兴趣
巧设问题,激发兴趣仅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针对他们已经开启的思维和心理上产生的求知欲望,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意境,及时点拨、发展兴趣。“意境”本是文学用语,在这里指生动、形象的境界和情调。
(一)用灵活科学的方法创设鲜活意境
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了社会科学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调整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可综合运用学生阅读、教师讲授、学生谈话、讨论、演讲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具体来说,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使用什么方法,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的,但无论采用哪种点拨方法都应以能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兴趣为宗旨。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1.多种方法交叉使用,避免形式的单一,这样学生始终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和课堂气氛的鲜活感。2.语言力求精练、风趣、幽默,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层次。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即教师要敢于放权,争取少说少讲,让学生多想,多活动,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渐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能力,最终推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
(二)诗、词、联、故事等的引用创文学意境
“历史是知识的海洋”,初中阶段的历史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鉴于它有这种极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能力的迁移,适时引入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相关的地理、文学,渗入政治、哲学等各方面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特别是不失时机地将诗、词、对联、故事等引入历史教学,更能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如在讲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后果时,可引用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可引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既不会冲淡主题,反而会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在文学意境享受中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创直观意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应用于教学,既生动、形象,还能跨越时空,极易被学生感知。这些能够更加丰富地给学生呈现相关知识,除了文字信息还有图片、影像、动画等形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设备,如利用不好,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时要注意:1.要时时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尽可能挑选能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媒体,忌太多太滥,不要把历史课上成幻灯课,否则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
2.适时显示时要用形象语言加以描述,并向学生提出引发思维性的问题,留出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多媒体表现力强,能很好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四)完整清晰的板书创美学意境
有人说“板书是教学的导游图,是教材的一面镜子”。教师在板书设计中的总原则应该是:1.板书设计要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定,这样所得的板书才不会生硬、呆板,才会新鲜且充满生命力;2.文字力求简练突出,不给学生累赘感;板书设计力求美观、新颖,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三、开展活动,拓展兴趣
在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1.组织课外阅读小组。把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编入兴趣小组,给他们搜集适合阅读的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中外历史人物传记》等。2.组织定期的讨论,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对“焚书坑儒”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这太野蛮了,不可行;有的学生说很有必要这样做……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以肯定,最后可以用“有进行思想统治更好的措施吗?西汉大思想家董仲舒会有什么新的主张?”等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3.搜集身边的历史故事。从身边的历史讲起,能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差,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如在讲春秋战国军事家孙膑时,教师可从本县《县志》记载其墓地就在本县的方城讲起;讲三国鼎立局面结束时说:“这要归功于西晋宰相张华,是他提议并帮助灭掉蜀、吴两国的,《县志》记载他是河北固安县人,出生地在县城南方城村或附近张村镇。”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解,争先恐后地开始搜集起身边的故事来,有的学生还把从家里长辈处听来的告诉教师。4.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如游故宫、参观历史博物馆、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等。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便于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并能使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在无限延伸中得到拓展。
四、指导学法,巩固兴趣
中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心传授知识的同时,除了研究“教法”外,还要研究“学法”。历史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多数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如何帮助他们在趣味中识记历史知识呢?
(一)师生共同活动
师生共同寻特征,找窍门,把历史上要求记忆的内容编成顺口溜、故事、图示、纲要等。例如:讲战国形势时,可以总结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口溜,这样既记住了七国名称又记住了七国所在的位置。
(二)学生定期交流
学生定期交流,把最易记、最有趣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另外,还要使学生明确:1.时间和事件是相关的,记忆时间应分散记忆。2.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分析上,限于初一学生各种能力偏低,可只要求两点,一要有客观性(站在当时角度看问题);二要有阶级性(站在人民角度看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教给他们找到开启知识和智慧之门的钥匙,使其已被激发起来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巩固。
综上所述,教师要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才能使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历史学习的成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博.给学生插上兴趣的翅膀——谈初中历史教学[J].学周刊,2011(28).
[2]杨伟,白前静,段谟发,梁娟,吴境.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沧桑,2011(1).
[3]董阿莉.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5).
[4]王伟.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201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