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美好行于笔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5 11:56: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写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写作能力不足,这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通过灵动的课堂活动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品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精华;教师还要通过言传身教的熏陶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在写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写作活动;兴趣;生活积累;言传身教;创新

写作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呈现,是借用文字进行的和外在的交流。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和我们的预期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很多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到学生身上应该体现出的生机和活力,也很少出现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很多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为了凑字数,为了完成任务。这与我们作文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这种现状需要改变,除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之外,教师还要开动脑筋,鼓励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坚持用随笔记录生活轨迹和反思。这是提升师生素养和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于是,我和我的学生开始了兴味盎然的探索……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寻找素材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展露,是学生思想认知的有效表达,真正的好作文一定是学生情感孕育其中,源于生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我们要有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要贯彻党的新时代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活动育人。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就是非常好的素材。当然,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融入学生活动之中,这也是学生所期望的,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激励,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看似平常的事物积累起来,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精彩的体例,知道如何去观察和感受身边的事物,如何去表达自己,慢慢地逃离无话可说的境地。

二、以灵动的课堂活动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不能扼杀,而要投其所好,加以引导。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时候甚至会达到一种如痴如醉的境地,当然也容易沉迷于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此需要教师予以恰当的引导。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上,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在这项感兴趣的事物中的心得体会大胆地说出来,并且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一会儿玩,一会儿写,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对于写作的畏惧感会大大降低。教师对于学生习作的内容进行及时的点评,对于亮点要鼓励肯定,对于存在的不足也要耐心地予以引导,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在感受中收获,在收获中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有话可说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学生重视积累,要布置适合学生的有价值的作业,而不是枯燥的简单重复性的作业。

实际上,我们把作业布置成字词的抄写,或者是对于所学内容的死记硬背,这不仅仅会使作业的价值下降,更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作业可以把动手和动口结合起来,也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特别是对于所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性的学习内容。要给学生动手、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样学生才喜欢去做,才愿意去做,也才能够做得更好。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课下作业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总结出来和大家进行分享,也可以在教室举办展示,让学生体验主动付出和积累的收获和成就感。

词语积累、课外诗词积累、精彩句段积累……都会贴满墙壁,长此以往,积累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词语积累的热情也会上升,这对于学生的写作和语文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品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写周记,最快乐的时光是大家争相阅读品评他人的周记,这样的写作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种周记或日记的品评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最有发言权。在活动中,学生上台高声、自信地朗读自己日记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收获都能够使他们欢呼雀跃、备受鼓舞。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来开展日记自评活动,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选出自己认为得意的章节和大家分享写作感悟,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以备课下与同学交流。

2.师生互评。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托学生、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所以,我们要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写作的评价过程中来。师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交流和分享,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也会逐渐成为学生后续作文的强大动力。

3.定期邀请家长参与日记品评活动。以前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作,不知道写了作文给谁看。现在,学生认为他的读者很多,有老师和同学,还有父母,因为每写一篇文章,我都要求他们给父母看。这样他的写作就有价值了。这种形式的写作加强了学生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多维度交流。

五、读写结合,在阅读中汲取精华

如果说,多彩的活动只是为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上好阅读课就是解决“怎么写”“写得好”的问题了。新课标对高年级的阅读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是对“理趣”的要求。因此,在阅读课中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除了指导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体会作者渗透其中的情怀,为学生构建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注重情理趣的有机整合,还学生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

我和学生在班里创建了“图书角”,这拓宽了他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兴致盎然,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他们创作的热情与日俱增,并且写出了大量的读后感。

六、言传身教的熏陶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而我认为,教师更要成为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实践者。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率先垂范胜过千言万语,于无声中显“威力”。从课题实施那天起,我就在班级开展了“我与老师同写日记”的活动,这既是对自己的挑战,又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我与学生写同主题的文章,与他们一起写周记,一起交流写作体会,一起赏析名家名篇,一起编写个人文集……我还常把自己写的随笔及时发到校园博客网上让学生检阅,虽然他们有时看不懂我写的论文,但他们至少知道老师在认真写作。记得去年教师节前夕,我与学生一起参加了我们五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的“感谢师恩”的征文比赛。当我在班上饱含深情地朗诵我的一篇作文

《点点滴滴都是爱》时,学生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倾诉自己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他们的选材角度广泛而新颖,情感细腻且真切,更为可喜的是,有部分学生也学着我用第二人称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于细微处见真情,感恩之心溢于言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学生再也不怕写作了,“说真话,抒真情”在班级中已蔚然成风,现在已有十多位学生学会了电脑写作,并欣然与老师一起编起了个人文集。虽然有些稚嫩,但小小的文集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热情。

七、创新写作,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渠道和长时间练笔的基础,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再次,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让他们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写成小文章。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创作,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够充分地被激发出来,才可能让我们获得意外的惊喜。

\

 
在学生写作创新中,我们还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命文题,这无疑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畅快地想象、充分地发挥插上了创新的翅膀,学生心中的理想就可能成为明天的现实。

总之,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学生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学生也在写作中升华了情感,重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美好行于笔下,我们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9).
[2]王静.浅谈新课改思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