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明事理,同时懂得怎样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肩负重要使命,必须要把这门课上好。可是,一些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却没被重视起来,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这门课程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的内容,还融入了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使得一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的内容,还融入了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知识。在学习中使学生逐渐增加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意识。而且社会也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每个人的言行。所以我们要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能从多方面体验生活,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
(一)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缺乏教研活动
因为农村小学学生数量较少,教师编制有限,所以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教师确定后,其他课程就没有专职教师上课了,多数都是兼任。这种兼任就使得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这门课程当作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师也鲜少探究教学方法。
(二)不能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一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因为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所以缺乏教学经验,把《品德与社会》课当成了语文课的看图说话,只是一味地朗读课文内容,介绍图画中的人和事,不能通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整堂课只是单纯地说教,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对这门课程降低了学习兴趣,最终降低了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一味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迫学生记忆,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背道而驰。
三、有效开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方法
(一)学校要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提升教学效率
要想提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需要大家从思想上给予一定的重视。首先,要确保有一个稳定的教师队伍,不能每学期都更换《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核心,是开展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只要教师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学生才能在耳濡目染中进步。
(二)提高家长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认识
在每个时期,社会都会有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成长过程中,在各种环境下耳濡目染慢慢培养而形成的,主要靠家校共育的方式。家庭德育是指父母通过对学生实行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拥有无可取代的关键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学习等都是由家庭教育取得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实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平凉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2019]PLG278)。
基础,特别是学生上学前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并且理性对待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就像看图说话一样,教师只是机械地阅读教材内容,介绍教材里图画中的人物及场景。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课堂是枯燥无趣的,渐渐失去兴趣,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师来进行的,这样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情感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适当组织义务劳动,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
正所谓“知识源于生活,劳动创造智慧”。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去感受去体会,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亲自得出结论,分辨善与恶、对与错,为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特别是有些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怕苦、怕脏、怕累,不热爱劳动,也不热爱自己的家乡。面对这种问题只靠课堂上的说教很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应该走出课堂面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五)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校合作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父母在家里要做出表率,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首先,学生学习时,家长要关掉电视,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家长切忌嗜赌、嗜酒。最后,家长要多发表充满正能量的言辞,减少带有负面影响的说辞。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除了家长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以外,还要如下几方面的教育:第一,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第二,参与家务劳动。要让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学生从小就热爱劳动,并且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家校合作主要是通过按时召开家长会、定期向家长发放“意见信”,以此拉近家校距离,紧密合作,这种教育合力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时获得自信
每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中都曾跌倒过,跌倒后如果是靠自己的能力站起来的,必定是信心倍增,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将勇敢地面对。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如果在自己的刻苦钻研下得知的结果,那么会大大提高他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尽量创造一些使他们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标准。教师要学会适当地放手,让他们像小马过河一样,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当然放手不代表什么也不管,在他们遇到障碍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引导。最终学生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喜悦之余更多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七)合理使用先进、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起来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随着电子产品的与日俱增,互联网也已普及。很多教师也发现了这一契机,把多媒体应用在了教学上。在传统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堂主要是教师按教材内容来讲解,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甚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而多媒体则不同,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能将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它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还给学生带来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八)创建“开心课堂”
要想创建“开心课堂”,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这也是实行开心教学的基本条件。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心、快乐地学习,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做足准备,多收集一些快乐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留心观察,慢慢积攒。收集材料的途径有很多,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可以在读书看报中获得资料,也可以留心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我们把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按课堂内容对其进行加工。其次,构建快乐的教学情境。有了快乐的教学情境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其中,从中感受到做人的道理,确实做到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四、结语
目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那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蕴涵着灿烂的文化,还传承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出现道德缺失的问题,并且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历史、了解国情、讲解地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柱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
[2]赵志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
[3]沈琪琦.互联网背景下纪录片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8(12).
[4]李雪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