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阅读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行,收获丰富的知识。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阅读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广泛深入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整体语言素养。而读写迁移的教学方式,就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过程相融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关键词:读写迁移;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大量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养成的,主要表现为在特定语境下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也是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集中体现。而且,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核心素养又包含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构建与运用”,因为它是语文核心素养构成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就离不开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互配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而且,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提升。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加大文本阅读研修力度,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相关要求。
一、依照教材内容,强化文本研习观念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大都是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两个部分,而阅读又包括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阅读方式,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的认知和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运用批注等文本研习方式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可以通过勾画、批注、摘要等文本研习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学生在对文本重要内容勾画、批注的过程中,也会对文本的主题脉络和结构层次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发现文本内容在表达方式上的生动传神之处,从而对文本内容加深理解。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批注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旁批的方式发表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作者在描述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时,这样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为了使学生对这句话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从“攀”“缩”“微倾”“努力”这几个词入手来研习这段文本的内涵。通过对这几个词的反复研习,体会出作者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不易,从而就能体会到父亲对于作者深切的关爱。通过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而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阅读体验也不尽相同,例如,通过精读的方式,可以使阅读者对文本内容和结构进行整体的把握,领会文本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通过略读的方式,可以使阅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文本的重点内容;通过浏览的方式,可以使阅读者对文本的整体内容进行大致把握。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朗读的方式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体会文本的情感表达。通过教师领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调、重音和节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譬如,教师在朗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两句时,要抓住“千里”“万里”“惟余”这几个关键词,并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重读,朗读时要用一种旷达豪迈的语气,从而表达出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本的情感表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开展专题式阅读,扩展学生的读写空间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对课外内容的延伸,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考查,从而完善学生的语文文体知识体系。
(一)定期开展阅读专题课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内容的设置定期开展相应的阅读专题课,来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两首散文诗后,教师就可以以散文诗为主题开展阅读专题课。在阅读专题课上,教师可以对散文的特点、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藤野先生》一文后,教师可以开展名著导读专题阅读课,使学生能够了解阅读名著的方法和策略等。
(二)处理好读写的相互关系
阅读的过程实质就是知识输入的过程,而写作的过程实质就是知识输出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正确地看待阅读和写作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写作教学中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培养策略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针对七年级学生,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重点展开教学;而对于八九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不同文体作文写作的教学上,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为了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更好的配合,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不能用简单笼统的语言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对学生作文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从而避免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三、优化读写迁移教学方法的策略
“君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由此可见,通过阅读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阅读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生活常识的储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读写迁移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互配合,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发展。
(一)通过摘抄、赏析的方式,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教材综合学习序列主要由传统文化、语文生活、语文综合实践这三个序列构成。例如,教师在教学传统文化这个序列时,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关键词来指导阅读教学的开展。譬如可以设置为“有朋自远方来”这个专题,使学生根据这个专题的要求,通过自己对这个专题的理解收集相关的素材资料,在素材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会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阅读书单进行整合和优化,使教师推荐书目和学生自选书目相配合,使专题阅读和自主阅读相配合,使共性阅读和个性阅读相配合,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譬如,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文化、某一人物进行主题阅读教学,使学生对于专题内容进行立体、深入的理解,在赏析、摘抄的过程中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好衔接。
(二)通过摹写、仿写的方式,优化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摹写和仿写经典语句的方式,优化学生的写作结构,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但是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教学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教学的重点是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深化、习惯养成;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读写的衔接,通过建立图示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高效的阅读过程,应该是使读者头脑中的图示不断得到激活,不断产生新的图示,而这一过程主要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实现。譬如,可以通过摹写、仿写、感悟、评论等多种方式,针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写作,学生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模仿及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读写迁移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习语文学科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通过读写迁移的教学方式,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过程相融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且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从而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和认知方式,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文生.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
[2]赖依翘.初中语文随堂练笔有效性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6.
[3]高静.有效构筑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课堂[J].赤子(上中旬),2015(24).
[4]王亚辉.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训练[J].学周刊(A),2011(12).
[5]吴建军.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以强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