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助力农村教育,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是精准扶贫内容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工作。“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精准扶贫,教育先行。目前,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信息时代,教育应该更加智能、更加高效,借力互联网技术,探究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一、教育发展之路
“苹果手机之父”乔布斯生前发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乔布斯之惑”不是给技术提出问题,而是给教育提出问题。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永葆教育的活力。想使教育更加智能,更加高效,就需要借力互联网技术,探究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之后教育部推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规划。走好科学发展教育之路,关键是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深度融合,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
二、农村教育现状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伴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大范围地撤点并校,一场“城市包围农村”的“教育革命”拉开了序幕。农村教育走向萧条,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增无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方面
撤点并校导致家校距离远,学生不得不寄宿求学,导致亲子教育、人格教育欠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家长方面
很多家长视教育为孩子逃离农村的跳板,但受高教育成本的影响,多数家长无力承担孩子教育培养的费用。经济富裕的家庭,又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为孩子投资教育。
(三)教师方面
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或转岗或进城工作,优秀师资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学校方面
硬件设施落后,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时代的高效教育,学生流失严重,无孩子可教。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师资力量,配齐配全硬件设施,科学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开展农村教育,亦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
三、借力“互联网+”,实现农村教育精准脱贫
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要想改变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弃了传统的教育工具,普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上课。但农村教师依然借助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进行教学。黑板色调单一,呈现内容有限,教师上课需要不断地擦写讲授内容,费时费力。学生看着满黑板的文字,求知欲一落千丈。教材涵盖知识有限、片面,不能及时更新。而我们的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教育工具的落后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因此,精准扶贫亟须更新农村的教学工具,让农村教师能够适时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共享全球海量的教学资源。
(二)培养思维的精准扶贫
1.过去的教学,通过面面相授、口口相传的单一培养方式进行教学,只能将教育限制在教室内,教学行为的核心是教师,而非学生。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构成课堂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拿讲故事来说,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但是受年龄和知识量的限制,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兴致不高,根本进入不了故事的情境中。一个班上三四十个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只有那么一两个,教育效果一般。2.农村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少就蒙混过关,稀里糊涂度过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时间,更不能因“寒门难出贵子”的思维辜负了学生。3.利用技术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思维,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城乡教育无差别,学生才不会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学校无生可教的局面。
(三)文化格局的精准扶贫
农村学校管理者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思想,重建评价机制,重塑学校教育文化。农村学校要借精准扶贫的春风,大力引进新的教育思想,对于国家投资大批新型设备,如安装多媒体一体机、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架设移动终端网络等,要真正地使用起来,而不能把一体机当作电视只是供学生看一下动画片,电子白板只发挥简单的画板作用,网络只为教师们聊天提供便利条件。教研工作的开展,要围绕创新路,利用互联网,让其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育工作。
总之,“互联网+”环境下的农村教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农村学校要创设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网络教育学习氛围,促使教师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咬定青山不放松”,学校牢牢把握住当前形势,借助精准扶贫的春风,科学运用互联网技术助力服务农村教育,才能让农村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未来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2).
[2]林业.“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2015(7).
[3]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J].内蒙古教育,20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