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点滴体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24 09:41: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面临极大的挑战,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小学教育必须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脚步。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浅谈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以供各位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开始的机械灌输到现在的黑白板使用以及课件、导学案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摸索,有经验也有不足。下面就我在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倘若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社会需要,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阶段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针对不同的年级所学知识的侧重点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侧重字词的教学,就是识字与写字。词语教学注重同义词、反义词的教学,不但要会写还要能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中高年级学生注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句子、段落综合性的练习,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将它记在摘录本上进行积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我还从段落的分析来精讲文章,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有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带着感情去读。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我也会注重篇章的训练,整体感知一篇优秀的作品,从写作方法、写作顺序、写作中心等进行整体感知,找出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重点讲解、重点训练、重点朗读。
 
二、确立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改革之后,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自课改以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全力推行小组捆绑式教学评价,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课堂上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效果日益明显。可以四个人为一大组,两个人为一小组,四个人中有一个大组长和一个小组长,另外还有两个组员,两个组员中成绩较好的坐在大组长旁边,成绩较差的坐在小组长旁边,小组长坐在大组长的前面,这就是一个小集体,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大组共同讨论,这样就调动了全组成员的积极性,也训练了两个组长的思维能力。同桌坐在一起学习,强烈的表现欲望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互相倾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对小组长和学困生的管理,并同时带动中间生。加强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组长还要感谢组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1.利用远程设备资源,制作教学课件。恰当运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建立个人课件素材库,方便教学时选用。

2.合理选择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运用资源进行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下载教案和课件,围绕学习内容精心筛选信息,认真加工处理,达到资源与学科的最佳整合,优化了教学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学校要适时挑选资源利用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组织教师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进行资源与课程的整合,形成带有自己风格、实效性强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我可以将教学中设计的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制成课件,还可以对课件中的文字进行勾画、移动,灵活运用,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课件也是导学案的一部分,它将自学提示、交流问题、课堂检测整合成资料一一展示,使我的讲解少而精,课堂内容直观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越来越理想。

为了使教学资源的应用达到最优化、信息大、速度快,真正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我会继续努力,拓宽思路,创新发展,使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以上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恰当应用会优化教学效果。今后,我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探索,让教改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杨妍梅.新课程新教学——对新课改实验区的调研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11).
[2]吴开文.课堂与主体——对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07(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23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