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部在2014年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将专业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生源本不占优势的农业院校而言,专业建设工作面将临新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新招生制度下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新阶段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为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招生改革;农业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宋备舟,等.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4):99-101,117.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形势[1]。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向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转变、角色定位由支持服务向服务和引领同步转变、改革发展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因此,教育部通过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双一流建设,不断强化高校内涵建设,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四个回归”,促进高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要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和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要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要求贴紧靠实,实现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要以质量求生存。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及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笼统的、泛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质量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与此同时,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评价标准、选拔方式也难以适应国家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难以适应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不断强调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教育部在2014年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将不再进行文理科和批次划分,实行“3+X”选考的“专业+学校”的投档录取等措施,专业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力直接影响考生是否报考,同一专业在全国开办高校间开展生源竞争,对生源本不占优势的农业院校而言,其专业建设工作面将临新的严峻挑战。
一现阶段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数量丰富,内涵建设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大众化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为提升生源竞争力,扩大办学规模,纷纷以农科等特色学科专业为基础,积极发展近农与非农学科专业,各高等农业院校专业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对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湖南、广东等16个省市18所高等农业院校开办专业数量分析发现,各高校专业数量在十余年间增加了14.81%-84.00%(表1),其中天津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7所高校专业数量增加了50%以上,增量较大。然而,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刻转变,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普遍存在重数量建设轻内涵质量建设的现象,对传统农林专业改造升级与内涵建设的重视不足,对新设专业办学定位探讨不够,许多新办的非农专业与传统综合性大学比较没有优势,又不能有效聚焦“农林”核心,影响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内涵式建设相对不足。
(二)学科门类广泛,同质化现象突出
高等农业院校越来越强调办学的综合性,在进行传统专业建设的同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增设了大量新兴学科专业[3],并形成了农、工、理、管、经、法、文、艺、医、教等多学科融合、综合发展的格局。从表1可以看出18所农业院校开设专业涉及学科门类范围广泛,综合化趋势明显。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专业涉及学科门类数在10个以上,综合性较突出。目前,由于农科类专业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的还未广泛实施,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调整机制,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课程体系基本相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区分度不高[3],不能有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导致学校间办学定位区分度不高,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三) 优势特色突出,专业间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各农业院校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行业优势,开办了许多与学校优势、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如北京农学院、天津农学院等学校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农林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林人才培养的需求,率先提出并实施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业特色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我国西北葡萄产业优势,打造了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生产、销售、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葡萄酒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优势和北方生态区位优势开办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草业科学。安徽农业大学开办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茶学专业在全国大学茶学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这些专业不仅特色鲜明,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在特色凸显的同时,各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专业间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优势专业特色和主导地位明显,一些非主干学科专业或新办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条件薄弱、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科与研究对专业教学的支撑不够、课程体系完善度不够等问题。
二新招生制度下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压力进一步加大
由于社会对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现状认识不清晰,对发展农林类院校在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等战略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农业院校与理工科、综合性大学相比,在生源竞争中终处于“弱势地位”[4]。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愿意报考农林类专业,导致农业院校在同一录取批次高校中,录取分数较低,生源质量较差,且专业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的“学校+专业”招生制度下,与非农专业相比,虽然农林类专业生源数量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但生源不足时可以通过一志愿上线考生调剂完成招生计划,一旦实行新的“专业+学校”招生制度,这些专业将面临无生源可调剂,上线人数不足,专业发展前景堪忧。
(二) 专业结构面临重新调整的考验
在高等农业院校中,传统的农林类专业依然是优势和特色专业,是农业院校的立校之本,具有办学历史长、经验丰富、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上的绝对优势。但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传统农林专业与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如会经管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以及市场需求大的新兴专业,必然会在生源上处于劣势,一旦传统农林类专业生源不足,农业院校将面临专业结构调整的严峻局面,停办传统农林类专业势必会失去办学特色与立校之本。农业院校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校生源竞争中不失去办学特色,做好农林类专业的内涵建设与改造升级,将是农业院校即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 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考验
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直接涉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打破传统文理分科与批次划分,学生可根据个人优势进行选考,生源结构将更加多元[5],在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同时也打破了高等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势必会给高校专业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在新高考的“指挥棒”下,农业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能否满足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是农林院校面临的又一个新的考验。
三 新阶段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 提高专业建设的认识,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办学结构优化、办学特色体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任务,其设置与建设水平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3]。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正确理解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专业在学校办学方向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定位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发现现状相匹配,需为地方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调研,明确国家和地方行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学校与社会、企业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办学特色
2018年教育部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建设200个左右一流涉农专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农林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农林专业三级认证体系,实现农林专业类认证全覆盖[6]。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机遇,通过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强化对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入理解,推动各专业不断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不断突出专业特色,促进培养目标与成效的达成。同时,进一步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6],以优质专业吸引优质生源报考,使传统农科专业变为“叫好又叫座”的优质专业。
(三) 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有序发展
高等农业院校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7]。首先要严格把控新增专业申报,规范申报流程,加强对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度的调研,确保新增专业具备开办条件,符合学校和学院发展定位和规划方向,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鼓励申办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的新兴专业、热门专业和绿牌专业,并加强对新办专业的支持与考核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新专业办学质量。其次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科学的专业考核退出机制,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根据专业招生情况、培养过程、就业质量等结果强化专业考核结果运用,淘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总体办学目标与规划不适宜的专业。再次要建立定期专业评估机制,提升农林类专业竞争力。以专业设置科学化、专业运行规范化、专业评估常态化、专业退出合理化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校内外专业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专业建设奖惩激励机制,根据专业评估结果,有差异地给予建设资金支持,或者给予预警提醒、暂停招生、停止招生、撤销专业等警示与处置。
(四)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农业院校要围绕新时期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与农林产业发展新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与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将优质课程资源和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具有现代生物科技特色的新课程体系[6]。同时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学校与行业产业 [2]人才培养对接,扩宽人才培养出口。
四 小结
在全国深入贯彻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 [4]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之际,高等农业院校 [5]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增强责任感、[6]强化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 , 刘京国 . 新时代北京农业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教育现代化 , 2018,5(27):248-249.
[2]余扬 .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优势作用研究 [J]. 湖北招生考试 ,2015,3:24-30.
[3]肖芬 , 刘浩源 . 对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J]. 高等农业教育 , 2006,9(9):57-59.
[4]王坤 , 郭洪生 . 高校竞争背景下农林类院校发展策略探讨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农林教育版 ), 2012,2:6-8,20.
[5]赵婀娜 , 姜鸿冰 , 方敏 . 高校遇到新问题 [N]. 人民日报 , 2016-05-06(012).
[6]教育部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 [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810/t20181017_351891.html.2018.
[7]教育部 . 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 2018 年 Z1 期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