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其理论教学过程中传统授课模式多为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多数学生较被动、对知识的掌握局限于课本。作者通过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参与的报告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实践探索表明,融合这种教学法不仅有效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刻掌握,还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与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报告讨论式教学对提高遗传学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遗传学;报告讨论式;教学法;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薛明,等.遗传学课程教学中报告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1):189-190,197.
一 遗传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组织与结构、功能与变异、传递与表达规律的自然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传统课堂上,尽管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但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听,较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少有时间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仍然多以教师灌输、填鸭式教学为主,且由于学生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即使记住了基本理论,但缺乏主动学习与探索能力,不能形成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有效沟通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因此遗传学课堂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借鉴一些先进教学理念,探索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思考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促使学生不拘泥于教材,进行自主性、开放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遗传学,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
二 将报告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
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本课程组尝试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基础课《遗传学》进行了改革,将学生参与的报告讨论式教学融入课堂,让学生自己准备并讲解部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在这过程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教师提前布置报告专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契合学生知识储备与兴趣,设置难度不同的选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在开课之初就向学生说明相关背景与要求。综合考虑将专题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基础性专题,包括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染色体和环境对性别决定影响及与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区别及遗传力的应用;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的区别;遗传重组类型等共6个;第二类是提高性专题,包括三点测验与经典遗传学图谱;割裂基因、重叠基因与转座基因概念和区别;遗传密码与中心法则;基因突变及其分子基础;遗传作图常用标记;遗传平衡定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共6个。第三类是拓展性专题,包括人单基因遗传病、基因诊断与治疗;遗传的分子基础及基因组水平进展;表观遗传学与其调控规律等共4个。为使报告讨论过程有序进行,教师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专题要反复推敲,预料到学生作出的响应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 学生准备报告
学生围绕专题展开学习,制作课件并进行专题发言。每2节课进行一次,即在上课时教师留出15分钟,请相应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PPT讲解,即前10分钟报告,后5分钟由教师与其他同学对该小组呈现的内容进行提问与讨论。因为是两个小班合班上课,因此所有同学共分成16小组,即让学生4人成一小组,这是考虑到若小组人数太多,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若人数过少,则不易形成团队共同学习的氛围。小组形成后,每组选一专题,进行充分的知识和材料准备,即学生之间要分工负责查阅文献或阅读老师所给文献、整理资料、归纳与总结并完成PPT文档制作,文档中要标明分工细节,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PPT制作与讲解等,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尽力参与并熟悉专题报告。
(三)报告与讨论过程
每次上课开始时,老师就要进行抛“锚”,交待下规则,专题报告小组在课堂上讲解以一人为主,其他组员可补充发言。每个发言小组报告时间控制在10分钟。不宜占用太多时间,但时间太短则不易把专题阐释清楚。教师则扮演主持人角色,鼓励学生自信地讲解报告,认真聆听并记住要点,报告结束时留出5分钟给其他同学与发言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缺点,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进行改正,报告与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将这些报告讨论与后续上课内容衔接起来,在随后的上课内容中充分结合前面学生PPT信息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达到时间利用效率更高、效果更高的学习状态。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专题报告式教学法要成功实施,教师必须对专题有深入的研究,熟悉专题所涉及的各种理论,对学生发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对学生思想观点可能出现的偏颇有所估计,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才能从容应对,及时纠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第一类中第1个专题: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学生在阐述其实践意义时,先较好地阐述了第一点:可有目的地选择、选配杂交亲本,通过杂交将多个亲本的目标性状集合到一个品种中;但关于第二点“可以预测杂交后代分离群体的基因型、表现型结构,确定适当的杂种后代群体规模,提高效率”就阐述得不清楚。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时,子二代个体表现型有四种,比例为9:3:3:1,而基因型有九种,对应前面表现型分别为(1:2:2:4):(1:2):(1:2):(1)。对其中3/16的单显性表现型来说,仅其中1/3是纯合体,所以想要在F3得到n个这种纯合体时,最少需要F2个体为(3n/(3/16))=16n。又如第二类的第6个专题:遗传作图常用标记,学生小组虽然将第一代(RFLP标记)、第二代(微卫星DNA多态界标(VNTR(variablenumbertandemrepeats))与第三代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基本概念在PPT文档上写出,但对其具体含义及应用表达不清。教师随后在上课时就重点对这方面内容进行讲解,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DNA指纹鉴定技术如VNTR在现代社会中的亲子鉴定、犯罪嫌疑人排查、考古中化石年代追踪中都有着重要应用价值,让学生认识到遗传学原来不仅仅是理论性很强,也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这种在教学中事先了解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再着重讲解的方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点评与考核
为将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融入课程中,要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并且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结束后要根据学生讲解的清晰度、专业性、生动性、新颖性等指标进行打分,即根据小组分工,如负责资料收集、PPT制作与讲解等情况给每个人评分,对努力并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并给予较高的分数,同时根据参与度、认真度和出勤率给团队打分,最后综合起来得到总体分[3]。以这种多元化考核,强调过程评价,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即除考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外,还有PPT制作和展示,尤其将讲解与发言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将平时成绩占比从原来的10%提高至30%,以促进他们对报告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兴趣与动力。
三 对于报告讨论式教学的心得体会
由于学生对专题知识可能贮备不足,对很多相关理论知识点不太了解,可能导致学生将专题讲偏甚至讲错,因此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要善于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表现,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即教师在报告讨论中的点评发言应始终是积极和支持,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发言中的错误,教师要给予详细地指正但切记课上批评学生,只要学生努力了就说明他们有很好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对所有报告专题作全面深入地归纳总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实质[4]。教师及时有效地总结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总结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专题内容正确性、新颖性的评价以及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评价两个方面。
另外,小组报告结束后,要让全班同学对小组专题进行提问或讨论,这个过程可能出现气氛紧张、或集体沉默等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随着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这也就为讨论提供了原动力。当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观点时,教师应当认真地倾听,要听出学生发言中的确切含义并积极回应。
四 效果与建议
较多学生认为遗传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乏味,学起来有难度,从而产生畏惧与厌学心理,但实施学生报告讨论式教学法后,很多学生对遗传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喜欢这门课。让学生当回老师,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制作课件进行PPT讲解,在准备工作中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相互交流讨论,这是一种极好的实践煅炼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分工协作、如何自己制作课件、如何发言,从而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报告讨论式教学法对遗传学课程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平时学习效果,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良好的学习品质及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宗珍.高校讨论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组织策略[J].高教论坛,2011(1):76-77.
[2]宋林霞.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6):149-150.
[3]徐发生,梁君思.“概论”课学生专题报告式教学法初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35(5):786-788.
[4]冯玉阳,冯磊,胡静,等.案例教学法在肝脏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8,38(6):890-8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