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在科研资源和科研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我国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其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进步。然而,我国高校存在着大部分科技成果还停留在潜在生产力层面,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文就以此为背景,重点探讨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和措施,以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引用格式:王柏松.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2):133-134.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二五”以来,山东高校修订并完善了已有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并陆续出台了有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政策。目前,山东高校已与全省17地市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有力推动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2019年2月,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山东3所高校的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由此,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以及转化协同的成效,尤其是在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认可。虽然近年来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还低于20%,大部分科技创新成果得不到推广,只能停留在潜在生产力层面,不利于推动山东整体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
(一)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结合度低
从根本上说,衡量一项科技成果的关键指标是其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强,还未摆脱传统的科研体制和思想理念的束缚,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认识和重视不足。一些科技工作者只关注科技成果的鉴定而缺乏对成果效用的关注,认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责任与政府和企业关系密切,而与科研人员本人关系不大,还有一些科技工作者并未对科研选题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前景预测分析,还只是践行在实验室搞闭门研究模式。因此,高校大部分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结果导致“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应用价值不高,不能对接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需要,难以实现转化应用和产业化。”[1]
(二)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有效需求低
对于山东省一些大型企业而言,虽经受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洗礼,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仍存在对国家依赖的思想,缺乏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主动精神和自觉意识,因而这些企业还远未形成对技术创新的主动自觉态势。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认识和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山东省政府鼓励并出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中小企业对接的相关政策,“但由于科技创新成果信息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应用价值不能确定,使得企业即使面对高校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也不敢贸然进行投资转化。”[2]另外,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长时间处于卖方市场地位,其产品在市场上长期占据主导性优势,这也导致了企业对技术革新缺乏较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使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是很强。
(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中介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是一个相互需求的过程,也就是需要在高校与合作单位搭建一个重要中介平台,有助于加快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科技大省,各级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兴省的重要性。近些年,政府对科技成果实施相应的奖励制度。但大部分科研成果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合作单位,仍未走出实验室或仍停留在理论性研究阶段。而某些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更新技术,但由于可利用的信息中介平台少,很难与高校形成有效对接。由此,信息中介机构偏少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与合作单位分离的困境。
(四)对科技创新研究者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校科技创新[4]成果转化的问题也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有一定关联性。一些高校注重每年申报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的数量以及与其相关的论文等学术性评价指标,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甚至有些高校也未把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纳入考核指标,加之,科技工作者也存在从事科研主要是为了获取经费和评聘职称等功利性倾向。因此,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健全的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导致的。
二 推进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高校要把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稳定持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作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3]各级政府要注重协调引导,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高校自身也应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要经常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的实际动向,从而在技术研发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激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
对于政府而言,要针对企业技术革新发展的实际,[5]制定相应合理的促进政策及其考核标准,推进科技成果与企业有效需求直接对接。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在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确保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对于企业而言,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要走出去,与高校直接对接,不断更新技术,让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企业自主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三)强化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经济与技术的纽带,其快速发展对于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6]现实生产力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催化剂和孵化剂的作用,山东高校和企业今后应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在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山东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的科技中介机构与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打造科技中介机构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强化其服务功能,进一步拉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二者展开深层次的合作搭建有效平台。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科研考评体系
高校的科研考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对科技工作者起着价值引导作用。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人员重视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的效用,全省各高校应改革现行的科研考核制度,尤其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用的考核,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企业,重点围绕企业技术革新困境进行选题。同时,为与科学的科研考评体系相协调,高校的职称评聘条件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也就是,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聘时给予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王宁.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49.
[2]王荣.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9):91.
[3]李冬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01):116.
[4]王秀翠.浅议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新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7,4(45):73-74.
[5]于泊,庞静娅,陈岩.企业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市场,2014(08):64-65.
[6]王彦,冯英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38-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