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照护日益趋向追求专业化、正规化。但由于传统观念及职业社会认同感目前还处在较低阶段,照护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出现对接困难,本文通过分析照护人才供需矛盾,国内外各种成功经验等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在倡导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如何抓住机遇,开设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适合社会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健康;中职;照护专业;前景
本文引用格式:叶军妹.浅析大健康产业下中职院校照护专业开设前景[J].教育现代化,2019,6(50):263-264.
健康中国,体现在国民健康水平。完善国民健康,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而大健康产业,就是全方位地关注人的健康,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除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外,更多的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例如中医药养生、养老、母婴护理、临终关怀等。在这个过程当中,照护专业,就是与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密切相关[1]。
日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全国选拔赛选手辅导及比赛裁判工作。《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展示了选手在熟悉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各种医学相关知识的前提下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广泛的身体和心理帮助,包括身心技术支持,除了要掌握不同疾病的照护技术要点,更要注重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体现了技术水平和人文情怀。考验的是选手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及管理能力等。在参与比赛辅导与裁判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目前国内照护人才培养的严重供需失衡。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中职学校如何积极应对就业环境的改变,抓住这样的机遇,开拓新兴专业,成为目前专业导向设计的所要重点思索的问题[2]。
一 社会需求的增长
照护,传统意义上,就是照料护理。是对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功能损伤的人提供的短期或长期服务。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照护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还包括精神沟通、人际交往等综合性、专业化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催生的产业服务,更好诠释了目前社会上倡导的大健康理念。人们已经从重视生命的量而逐渐开始追求生命的质。未来人口逐渐老龄化,家庭成员的结构日趋单一,更多的老年人选择的独居生活,老年人对养老生活品质的追求,预示着养老产业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老年人的照护,尤其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照护,使得整个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母婴护理方面,从家庭中的长辈为工作主体,逐渐过渡到专业人员护理。晚期疾病照护服务,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所有这些相关服务,都日益趋向追求专业化、正规化[3-4]。从未来职业发展看,健康与保健类、老年医学、家庭护理及服务类等将会是热门专业。
二 照护人才总数短缺
一直以来,照护都是专业护理工作者即护士或护工、家属承担这种服务。正常情况下护士主要的职责是运用已掌握的护理知识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包括执行医嘱,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日常观察巡视及常规生活护理,对病人及病患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等。但目前医疗环境是,全国各大医院病人人满为患,医患、护患比例严重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型综合医院的主要服务集中在疾病诊断治疗方面,即使在这些医疗机构,由于护士紧缺,很多基础护理措施,也都无可奈何地被迫由护工或病人家属来完成。而护工,只是经过短期培训甚至有些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病人家属,也大多没有照护经验或正确照护知识,这对后期康复造成不小的影响。况且,由于大型医院的接诊能力有限,有关的后期康复,将越来越会逐渐为社区服务中心、养老康复机构、母婴护理会所等相应机构所提供。目前护理人才培养的方式,一方面,越来越专业的护士技能要求使目前护士的培养,必须在全日制大中专,甚至本科、硕士层面,进入医疗机构后还需要进行规培才能正式上岗。
经过这样层层培养的护士,绝大多愿意选择进入大中型综合医院工作。从每年大中专护士毕业数来看,护患比例严重失调,护理专业已经被列入教育部、卫生系统紧缺人才专业。
三 国内市场照护人才构成失衡严重
纵观这些年与照护相关的行业,无论养老护理,母婴护理,慢病健康照护等,不管市场需求潜力多么巨大,相关从业企业曾经有多么众多,我们发现,由于其中的人才缺失严重,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大众的期待值之间有不小距离,导致目前上规模的企业也屈指可数。目前从事照护工作的人员的来源主要三类,(一)各大中专护理专业、康复专业,或者新兴的养老专业,(二)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或企业自身内部短期培训的护理员、母婴护理员、月嫂等,(三)其他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
而其中占大多数的其实是后二类。第一类人员由于每年毕业人数稀少,再加上照护行业就业环境,大众职业认同度的原因导致毕业学生就职意愿低、流失率高。照护职业形象目前尚在初期阶段,很难吸引相关人才就业,尤其是高质量人才。而第二类人员,中年人员为主力军,虽经过各种短期培训,但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年轻人较少,缺少职场人员所需具备的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其能力与职业诚信度与大众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尤其市场需求旺盛时,频繁跳槽、工作怠慢现象时有发生,以致照护行业在民众中整体印象普遍不佳。这与日本、芬兰、德国、新加坡等专业照护行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行业的专业性、行业人员素质、职业大众认同度都有不小的差距。就拿养老照护来说,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其中不到1/8持有包括护士、护理员在内的职业资格证书。若按国际公认的老人与照护人员比例3:1,我国现阶段需要的照护人员将超1000万人,缺口巨大。而第三类人员,因为未经过专业培训,相关专业知识欠缺,其实是市场需求的无奈之举。
四 目前国内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设置单一化
目前有一些中高职学校,在市场巨大需求中看见机遇,已经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如养老护理专业、康复专业、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但相对比较单一,没有一类能够学到各种照护知识的专业设置,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可能选择面过窄,造成招生产生一定的困难,与照护行业人才需求火爆度不成比例[5]。
五 国外照护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
同在亚洲区的日本,是国际上照护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其人才培养相当严谨细致,照护人员主要分二类,一类是具有医学知识和相关证照的人员,例如医师、护士、治疗师等;第二类是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包括介护福祉士(照护员)、居家照护员、社会福祉士(社工)等。随着社会进步,日本多数民众更希望待在自己家里得到照护,居家照护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所以让居家照护趋向更完善才是上策。目前日本正在将照护人员的资格朝“照护员”的方向统一,以适应社会需求。对比经验丰富的日本,很显然地,国内的人才培养机制改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从目前国内社会发展形势看,迫切需要有相关学校来承担这样人才培养。因为经过严格医护教育的高等医护人才数量越来越满足不了当前的医疗机构需求,而目前短期培训的护理人员,无论从年龄,体力,还是知识水平,都已经或将跟不上民众的需求节奏。社会迫切需要经过一定时期专业教育的照护人才,除了掌握一定医护专业知识,例如老年照护,产妇照护,新生儿照护,失能人员照护等知识,还要善于人际沟通,能够做健康宣教。这些都不是目前短期培训护理员所能较好掌握的。
六 国内一些先进企业人才培养经验
在提高产业竞争力前提下,一些国内外品牌机构,如青松照护、日医集团、泰康人寿等,看见了国内照护市场的潜力,纷纷着力抢占市场,人才缺乏,就通过内训,自行培养关键人才,根据自身业务结构,以抢占人才高地,并借此提升品牌形象,同时促进照护产业人才的工作环境的改变,例如以改善薪酬体系提高薪酬福利待遇,促进提升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七 结语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分析,未来的照护产业,将会是政府为主导,逐步从专业标准、人才培养、资质认证等顶层方面规范整个人才市场,推动产业层面发展。相关人才,一定会在未来的人才市场大放异彩。中等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寻找合适自己的专业教育方向,照护专业人才培养,在政府关注,社会认同提升的前提下,一定会招生就业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黄叶莉,韩金凤,李书梅.我国老年中期照护模式的发展前景及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6):1861-1863.
[2]吕学静.我国失能老人照护保险的缺失与应对[J].中国医疗保险,2013(12):14-16.
[3]李欣荣,王永生.中国老年健康医疗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前沿统计与分析[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8(04):39-43.
[4]黄雅莲,唐宏川,林琳.我国老年痴呆患者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缺失的原因探析[J].医学与法学,2018,10(06):92-94.
[5]安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分析[J].科技视界,2017(34):135+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