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为例,基于“专创融合”理念,从管理制度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平台搭建等五个方面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了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矿业工程学科;创新创业;五位一体;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王超,等.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1):35-36,5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双创”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因此,探索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3]。为了探索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到地方高校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科为例,基于“专创融合”理念,从管理制度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平台搭建等五个方面创建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技术含量、社会价值和成功率,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 昆明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具备的“双创”教育基础
(一)实施了“双创”教育制度的相关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专业教师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各类科研课题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本科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在各级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在全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颁发并实施了《关于推进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方案》,学院按项目等级为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提供每项500~1500元不等的科研经费,每年都吸引了200余名本科生报名参加。此外,学院对于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矿业工程学科本科生都有一定的经费资助,并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学科竞赛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和指导。另外,矿业工程学科获批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也为学院开展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费支持。
(二)具备开展“双创”教育的师资条件
作为主讲教师,矿业工程学科教师曾多次为本科生讲授全校必修课《创业基础》课程(2学分,32学时),具有丰富的“双创”教育授课经验;作为指导教师,矿业工程学科教师正在指导本科生开展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8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先后获得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6项和昆明理工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4项。
(三)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双创”教育实践平台
第一,各类课程资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教学实践,学院教师负责了多门矿业工程学科专业课程,建成了包括课程大纲和教案、PPT课件资料、经典案例、视频资料、测试题库、考研资料、电子书籍、学术论文、硕博论文、专利标准、应用软件等相关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素材。
第二,微课视频资源。学院教师在矿业工程学科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多门专业课程录制好了微课视频,并在本科生中开展了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教材专著资源。学科教师现已出版了多部围绕绿色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的教材和专著,积累了大量的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案例和资源,例如1997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2010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次资源利用》、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尾矿资源二次利用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矿物浮选》、2016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的《高等岩石力学及工程应用》、2016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岩物理作用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等。
第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学院现拥有“金属矿尾矿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复杂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省金属矿尾矿资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中-德蓝色矿山与特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学校拥有供本科生实训使用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矿业工程学科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近年来,学科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多位教师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通过推送微课等资料,让学生开展预习和小组讨论,课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将线上和线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串联起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学科教师已经实施了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为采用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 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
在昆明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具备的本科生“双创”教育基础上,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的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校特别是非“双一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深入挖掘符合创新创业的教学方式,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结合专业教育、结合产业发展、结合实践活动,从管理制度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平台搭建等五个方面创建地方高校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结合云南省“有色金属王国”特色优势矿产资源丰富、毗邻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完善现有的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双创”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保障制度、考查考核制度、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从制度层面保障本研究的顺利开展。
第二,与合作企业共同提供师资、软硬件条件,并由双方协商筹集经费,通过开展讲座培训、座谈交流等方式,为昆明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培养组建一支优质的“双创”教育教学团队。
第三,基于“专创融合”理念,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到矿业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中,构建“双创”教育的进阶式课程体系;研究适用于深度融合“双创”教育的矿业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综合考核体系,充分体现“双创”教育教学及实践环节在课程中的比重。
第四,探索实施多样化的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针对创新创业的认知阶段、体验阶段、孵化转化阶段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采用“头脑风暴法”、“问题导向教学法(PBL)”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4];利用“案例教学法”增强体验效果和创新创业的说服力;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使得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发现各种资源;采用“项目小组教学法”,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第五,积极探索与企业协商合作,创建校企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云南省特色矿产资源丰富,是开展绿色“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拥有我国的“锡都”个旧,氧化铜矿基地、磷矿基地,全省6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含量分别居全国前3位。学院长期与省内外众多矿业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矿业工程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基金”,对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给予经费支持,并与企业共同组建导师团进行全程指导。
三 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得到了持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果,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开展“双创”教育时也普遍存在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环节不同程度脱节等问题。鉴于此,为了探索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到地方高校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本文基于“专创融合”理念,从管理制度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平台搭建等五个方面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并将在昆明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大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根据实践效果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淮旭国,刘健,贾文军,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68-171.
[2]邱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财会通讯,2017,38(34):30-33.
[3]王荷.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考[J].教育评论,2018,34(6):128-131.
[4]杨利江,陈晓梅.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构建[J].中国兽医杂志,2018,54(5):124-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