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石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是建立一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文化。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围绕“一流”的教育质量建设成效缓慢,对“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缺乏有效支撑和保障。本文结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从师学之道、学科与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效果、外语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信息化资源与教学深度融合、质量监控机制和质量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流”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新要求,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基准的质量保障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核心。
关键词:双一流;质量保障内涵;质量监控;质量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冯仁蔚,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要求[J].教育现代化,2019,6(51):99-103.
The New Require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World-Class”Construction
FENG Ren-wei,LI Xiao-ming,FU Yu,XIONG Feng,YUE Hai-yan
(Teaching Assessment Office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discipline.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quality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However,most of the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working slowly on first-class education and lack effective support and security for cultivating the“double world-class”university talents.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first class”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dignity,subjects and majors,curriculum construction,class teaching effect,the usage of foreign language in teaching,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eaching,quality monitoring mechanism and quality culture,and establish that quality assurance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is the essential core of“double world-class“construction.
Key words:Double world-class;Connot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Quality monitoring;Quality culture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强基立本工程。必须树立一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文化,按照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和高教四十条的新要求,要着力建好质量文化,必须要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才能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一流”的教育质量保障建设任重道远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顶级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1],而一流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声誉载体[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将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进行对比,无论在“软实力”方面,包括理念的先进性、机制的适应性,还是在“硬实力”方面,包括物质条件、质量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国内的大多数211/985高校或普通院校都能达到或者基本达到教育部关于办学指标的标准,但外在的达标并未能使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同步跟上,追求“双一流”建设重在追求一流之“形”而非一流之“魂”,主要反映在:
第一,高校发展目标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想化。很多高校的发展方向大多是围绕建立各自优势领域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精英、国家栋梁的人才,过于理想化,而当前建设目标未能与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内涵进行对照,造成理念和目标以及行动造成偏差,也造成学校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脱节,使得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第二,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还不够牢固。虽然生师比基本能够达到教育部标准,但专任教师总量还比较匮乏、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3],离“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低、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依然是突出问题;专业设置过细过多,发展与结构不平衡,有些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模式不具体,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支撑不到位,而学科是专业建设的土壤,要建设“一流”高校,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作支撑很难建成“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建设不强,通识教育课程和优质课程较少;重视少数拔尖人才的培养,忽视全体学生的进步。在一些培养过程中采用优中选优,集中学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点培养,虽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普惠性不够,90%的学生的学业水平并没有得到整体提高,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第三,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有限。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未较好地运用到课堂;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单向灌输”型为主、“互动性、启发式、探究性”偏于形式化、翻转课堂的效果欠佳;理工科类设计性的实验或毕业论文较少,部分选题过于空泛、缺乏创新性。高校虽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但是离国家要求的“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一定差距,第二课堂活动多,缺主线,缺整体设计,育人目标不明确,缺乏达成度分析和机制考核,没与第一课堂衔接互动;质量保障总体处于经验式、粗放式管理,体系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保障的规章制度还未完全落地,保障主体不够突出,有些监控措施流于形式,实际效果较差,质量持续改进效果差也没有形成质量闭环。
二“一流”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新要求
(一)教师之道在于以学生为本、大学之道在于以本科为本
韩愈《师说》之“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为本的典型表现。而“传道”或许只是传了“器”或“术”、没有学术熏陶和人文涵养;“解惑”或许只是解了“题目”之惑、没有启迪智慧和自觉文化;“授业”没有使学术学有所长和术有专攻。故应将“传道、解惑、授业”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悟道、释惑、受业”,使学习者掌握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理论知识、技术手段、思维方法。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本科教学对学校当前排名的贡献率几乎可以认为趋向于零,重塑大学之道、守正教学文化本色[4],而大学之道当以本科为本,去除世俗喧嚣,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最开始的初衷,也是“一流大学学术共同体内学校声誉的基础”[5]。在一流学科建设取得A+、ESI进入前1%这些光辉成绩的同时,坚守本科为本是大学、院系、教师的根本使命,真正落实也是巨大的挑战。
(二)学校综合发展应具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学校综合发展不是单纯追求专业类型和数量的快速增长,而是发展可以与优势专业共生的学科专业,形成良好的学科群落结构。现在很多主干与非主干专业之间的群落结构不协调,彼此支撑性不强,基本特征是“多、散、弱”,结构不好,不成群落。专业结构不好,最终将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与同行竞争力下降。学校应该着力建立专业评价和退出机制,甄别各专业对学校的作用,分类制定不同学科发展规划,按照一流学科发展的思路,厘清哪些是学校倾力发展的、哪些属于市场扶持的。学校倾力发展的如何稳步前进、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市场扶持的应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大力调整。
(三)处理好学科专业特色与主流的关系
学科建设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6],需要处理好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中突出特色与扣紧主流的关系。需要将扣紧主流摆在首位,在此基础上突出特色。主流反映的这个学科或专业的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性的知识体系、专业素质要求。不扣紧各自学科专业主流的所谓的特色化教育,可能既无法很好地实现各自专业建设的规范性要求,也无法很好地全规格培养各自专业领域的人才。唯有确立在主流基础上的特色,才是富有穿透力、影响力的特色。把主流与特色的关系处理好,才能更加明确所谓“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在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内涵,并更好地付诸实践。
(四)打破院系壁垒,变封闭为融合
很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表现在:同一专业在不同学院、不同校区开设,具有不同学分、不同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分属不同院所;同一专业在同一校园不同学院;院系、专业间壁垒森严,跨专业、跨学院的联合培养风气尚未形成,学科专业资源太分散,行政管理重叠,需要整合。应该根据各校区办学的定位和特色,从有利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高度顶层设计,理顺学科专业学院的关系,打破院系壁垒、改变目前各学科专业高度自我封闭局面,推进相关学院、学科专业的进一步融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对现有学科专业、学院设置的优化,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机制,充实和和改善现有专业的办学条件。
(五)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是核心知识建构的保障
大学教育,根本上还是属于专业教育。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存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核心课程过多,教师讲不透、学生吃不透。每一个专业,都应当有该专业的核心理念、知识结构乃至专业术语体系。应依据培养目标,由专业资深教授与行业专家共同组成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团队,认真分析、审慎确定专业核心知识结构和大纲执行计划,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配置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比例,科学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开课时序;核心课程的建设,可以进行重组、增减、合并等方式,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核心课程的授课深度,也要保证学时,仅传授给本科生一些核心课程的“皮毛”是不对的,应采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式让学生吃透核心课程的精髓;要用通识教育中对于“通”的理念,强调融会贯通,核心知识建构必须是相关学科多门课程的并行关联,才能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六)提高学习效果重在培养引导的教学能力
教法决定了学法[7]。根据2012年澳大利亚学者和2014年斯坦福大学学者的研究表明,对提高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教学能力”,其次才是生/老师比例,课堂学生水平均衡度,学校硬件条件等条件。要建设一流本科就应该进行一场深刻的课堂教学革命[8],针对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应该以学生接受教学并取得教学效果三个阶段:1.从意识到疑问,以问题为主线,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按照国外专家对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沉默-回答-阐述-对话-辩论)[9],教师和学生能自觉达到辩论的境界,学习效果将在狭义和广义都得到升华;2.从解决到转化,让学生懂得任何理论都有它应用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和素质;3.从低阶到卓越,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是丰富多彩的,是由低级的“衣食住行”阶段向高级的“自我实现”阶段逐步发展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激情,鼓励学生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超越权威,那么学习效果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更应该如此。
(七)加强外语基础技能教学,让学生回归课程本身
加强外语技能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类似毕业论文的语言翻译问题,很多的错误都是很低级或常识性的。不要说非语言专业的学生论文,就是一些所谓的“一流学科”的“国际班”、“重点班”或外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也都存在着语言表述问题,对网络翻译依赖过重,直接照搬而语法词汇漏洞百出。如果不提高学生的外语基础能力和水平,势必也会影响学校的国际化教学能力和水平;而目前很多学校正在大力建设双语课和全英文授课课程,这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普通高校,实际情况并非那么乐观,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类的双语课,纵然教师的英语熟练,讲课基本功扎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力集中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如果母语不是外语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上可以使用外语听说,但思维上还是很“中文”,可能会让学生费很大精力去努力听明白语言表达,才能理解和领会课程内容,这种听课期间思维和注意力不停地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切换耗费精力,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打一定折扣。而对基础理论类课程,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很好地领会、理解、消化课程内容,打下扎实的学业功底,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回到如何学好课程内容本身上。双语课或全英文授课课程应该谨慎严谨、条件客观、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逐渐推广。
(八)信息化建设应配合教学改革形成互动
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利用应与课堂教学改革、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变轨超车”计划[10]。大学近年来投入大笔经费建成的各种高度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不仅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甚至可以改变整个课堂教学的生态与模态。因此要把信息化的教室要与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互动起来,推动实施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课堂教学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来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与设备,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不能只是将原有的课堂教学移到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教室里而不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形态与模态。
(九)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教学质量监控人员比起教学管理人员更加数量不足,根据统计,全国教学管理人员平均54人、而质量监控人员仅4人。质量监控组织和队伍的薄弱,影响了现有质量监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很多高校的质量监控部门对教学督导队伍的管理有限,职责划分不明确,两级管理的弊端反应在校级层面和院级层面开展的沟通不畅,学院在质量监控方面的主体意识不够牢固,规范学院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的制度不够完善,学院落实和创新质量监控制度的内生力不够强劲;质量监控督导活动的牵头部门多,没有统一规划,信息不透明,交叉重复,质量监控部门对督导队伍的管理只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行校院两级真正统管;督导队伍能够挖掘教师教学的问题,却无法直面质疑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制度缺陷,更无从谈起检查反馈后来监控质量改进的效果跟进;质量监控部门的检查对学院和教师的约束力不强,教学各环节、各专项的监控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督导活动流于形式。只要不能直接涉及到切身利益如绩效考核等问题,很多教师并不把此当回事,大多都具有无所谓或排斥心理。
校级质量监控制度的落实关键在学院和教师,要加强学校学院教师三方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建设。校院两级督导要有效衔接、不能脱节。学校质量监控部门对校院两级督导工作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对督导专家队伍的安排用途,主要是要发挥专家几十年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常态化的巡查和抽查,来发现教学环节中的各项问题、形成集体智慧结晶,而不是直接将大量具体的日常各项检查或评审工作全部抛给专家;不能简单的把师生和教学至于管理和监控的对立面,要站在师生的角度,监控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服务,要提高服务于教学、围绕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开展监控活动,使教学监控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有效,避免低效督查、形式主义督查、应付督查、重复督查,更重要的是要督查之前的改进成效,能够尽快符合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把教学监控的重心在落到实处,实现真正的二级教学监控,获得师生的认同,最终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理念。
(十)凸显质量主体、营造质量文化新生态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1]。质量文化是促进大学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的最卓越的力量。形成一流的高校质量文化氛围是建立中国一流质量标准的重要方向[12]。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推动高校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需要有4个方面的加强。1.全面加强对本科教育的领导,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联系院系,坚持到基层调研、坚持听取师生意见、坚持听课和教学巡视;2.全面实行教授上课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顶层设计,要求“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3.在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框架基础上,加强对课程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考试考核、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精细化设计,都要有切实可行的检查规范,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建设,建立机构和人员,明确相关责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设计,形成标准—监控—评估—整改完整的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机制,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4.在质量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把质量意识和质量自觉贯穿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增强教职工对学校教育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吸纳各方(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的适度参与、重视内部沟通并赋予教师权力、自评自建并非行政施压而是自发行为、改进工作是连续动态过程。质量文化强调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处理质量问题,形成内在的质量意识,从质量问责走向质量合作,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治理,变外在压力为内在需求。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趋势已经向学生转变,只有严格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凸显这一质量保障主体地位,才能强化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等理念,才能使得质量保障政策、文件聚焦落地。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核心。
三 以立德树人为基准的质量保障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
教育的未来不是守成而是创新,需要引导年轻人去开拓未来生活的领域和疆界。世界一流大学都不会基于未来社会角色的“身份性”去培养学生,而是重视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精神:牛津大学强调自由、教养、个性全面的“全人”培养目标、哈佛大学强调培养有教养的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培养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我国本科教育比较注重“专业特性”,主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过于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忽视人性的全面发展。必须实现从“工具性”目标向“主体性”目标转变,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13]。
目前大多数“以学生为中心”,还停留在倡导和号召层面,在实施上还只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的一种延伸和渗透,没有相应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并且在实施中不自觉地受到传统体系的冲击和挤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还没有落实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上,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来保障以学生和学习为两大焦点的教育理念精准落地。
建立健全大学教师教学培训和教学发展制度,提高教师在教育方面的能力,明确教学才是教师的第一本职工作,建立完善的内源性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教师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内生机制,形成从下而上重视本科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才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所在,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培养出品端行正、明理思辨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玉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在提升内在品质[J].教育研究,2018(1):59-63.
[2]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16.
[3]杨兴林.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J].江苏高教,2016(2):40-48.
[4]康淑敏.大学教学文化的式微与重塑,教育研究[J].2017(12):60-66.
[5]马陆亭.“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5):9-26.
[6]刘海涛“.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68-72.
[7]柳友荣“,一流本科教育”辨正[J].中国高教研究,2016(7):21-24.
[8]陈德良,边霞.一流大学建设视角下本科教学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7(7):13-17.
[9]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8
[10]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报告.2017:11.
[1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2018:35.
[12]吴合文.“双一流”建设的系统审思与推进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9-36.
[13]王严淞.凝聚共识·交流理念·分享实践——“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16(7):14-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