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智商的因素以外,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善兵者,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关键。
关键词:培养;读谱;节奏;倾听;配合
本文引用格式:荆颖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46):169-171+201.
一 培养学生正确的识谱方法
识谱训练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识谱能力直接影响着钢琴学习的进度以及演奏水平的提高。然而,学生在平时练习时往往只重视弹奏技巧和速度,反而对识谱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其实,钢琴学习进步快慢,回课质量的好坏,与识谱能力的高低关系密切。对同一程度的同一乐曲,有的学生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视奏阶段,并可以做到基本无误;有的学生却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每一次上课都要老师帮助改错音,把视奏阶段拖得太长,影响进度,进步缓慢。
另外,识谱的好坏也与背谱的快慢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学生记忆力强,乐谱看上几遍,几乎就可以背下来了,于是便低着头看键盘,凭着记忆结结巴巴的练习,像一个严重口吃的人,弹一个乐句要分成几部分,断断续续,乐句和乐句衔接不上,不能完整的表达乐曲。对于有些学生来讲,乐谱放在钢琴上只是起到一个安慰器的作用,在弹奏的过程中,根本不看谱子,一旦弹错或忘谱,就不知道自己弹到那里,接不下去,更有甚者,只要弹断,就必须从头开始。这种练习方法和不良习惯是提高识谱能力的最大障碍。
“少看键盘少看手,多看谱子,脑子跟着谱子走,脑子指挥手,乐谱之‘形’通过大脑控制手指变成‘声’。这是提高视奏能力,尽快熟悉键盘的要诀。提起识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错音,节奏和指法正确。这些方面固然是学生识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不够全面。学生在识谱时除了要注意没有错音,节奏准确,指法正确以外,还应注意力度记号准确,演奏方法准确(主要指连音、非连音、跳音等不同奏法),音乐基本风格、音色准确,双手力度平衡(指伴奏声部略弱于旋律声部)等其它方面的因素。对于以上所说问题我认为应该不同年级侧重点不同,一年级的新生的识谱重点应放在没有错音、节奏准确、指法正确这一层面,到了二年级以后,识谱重点要有所提升,除了要做到没有错音、节奏准确、指法正确以外,还要注重力度、奏法、音色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在识谱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调号——有无升、降记号,有很多学生在练习时不注意看调号,弹奏时经常把调号丢掉,导致错音百出。2、谱号——右手不一定永远是高音谱号,左手也不一定永远是低音谱号,谱号有时会临时更换。有些学生识谱不认真,经常因为没有看到谱号的变化,而弹错音组。3、节奏——识别节奏比识别音高更难,音只有7至12个,而节奏类型变化丰富,特别是附点音符、切分音等节奏型是初学者很难把握的。4、指法——正确、科学的指法能增强弹奏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有的学生在练习时,不仔细看书上的指法,只看音符,他们认为只要音符准确,用什么指法无关紧要,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5、休止符——很多学生在识谱时忽略休止符,该休息的地方手指还在摁着琴键,不懂得休止符是音乐的一部分。6、速度的一致性——速度稳定是乐曲完整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在练习时,容易的地方弹得快,有难度的地方弹的慢,忽略了乐曲前后速度的同一、持续、稳定发展,除非有渐快、渐慢等特殊要求,否则一首乐曲速度要一致。7、演奏方法——一首乐曲通常会用多种技法组成,有时连奏,有时断奏,不同奏法音色不同。有的学生在弹奏时跳音和非连音没有区别,连音和连跳音分不清楚,重音下键没有力度,旋律平淡,缺乏起伏变化。8、弹奏的连贯性——“宁可慢,不要断”,这是练习识谱能力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当然是在音符准确、节奏准确的前提下,甚至有个别错音时也不要中断,让旋律保持着运动状态,使音乐具有流动感。在我校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弹奏都缺乏连贯性,有的学生错一个音就得停下重弹,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弹错也会不停的间断、重复。
很多学生都喜欢一拿到新谱子就迫不及待地弹,使自己陷进音符的海洋。由于第一次接触新曲谱,对旋律不熟悉,弹错音自己也听不出来,等到回课老师发现时已经过了一个星期,手指都养成了弹奏习惯,想要改正就很困难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练习:第一,从标题看起,先了解乐曲要表现的内容,再看作曲家是什么时代的哪国人,这样可以大概了解音乐风格。第二,要看谱号,有些学生误认为高音谱号就是右手弹,低音谱号就是左手弹,因此,他们只看音符,不看谱号,有时谱号发生了变化也不知道,导致弹错了音区位置。第三,看清调号,弹奏时心中牢记调号,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黑键。如果怕自己记不住,可以在识谱初期用铅笔在应该升或降的音符上做一个标记,弹熟后再擦掉。第四,看好拍号,从头至尾把节奏拍一拍,分手练一练,个别较难的地方要反复把节奏拍准再弹,休止符也要看在内,因为休止符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另外,要注意不同节拍的特点,比如2/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3/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4/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次强、弱。知道了他的节奏特点也就知道了每一小节的重音位置所在。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如果一首乐曲的节奏错误,那就像我们写作文走题了一样,不知所云,驴唇不对马嘴。第五,看准指法,要求学生练琴时认真按照谱子上标注的指法练习,甚至要求学生思考,谱子上的指法是否是最科学合理的指法,是否可以改变指法弹奏,没有指法的地方,要把指法标上。第六,看全音乐术语、速度、力度等各种标记。每一次讲授新曲时,都带领学生把曲中所出现的各类术语熟悉一遍,没有遇见过的新术语要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每一术语的用法和特点。第七,读谱要贯穿练琴的全过程,没接触一首新曲子,首先要认真读谱,即使练习的非常熟练,全曲都背下来了,也要经常打开谱子看一看,想一想,不要长期脱离乐谱。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教师每一节课都应带领学生按照上述程序进行识谱练习。
识谱的核心问题是仔细、精确。为了仔细,有必要要求学生分手识谱,降慢速度练习。精确是指在节奏和音高上准确无误。学生在弹奏某些新曲目时,有时会遇到很大的识谱困难,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与学生的协调能力有关。有些没有接触过的节奏型和特殊指法设计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识谱效率,这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要选择乐谱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认真体会特殊的律动感。手指也要慢慢适应谱面标记的动作要求,直到能够从容运用这种指法为止。二是有关学生读谱意识的。有的学生弹琴速度总是很慢,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会背谱,每一次弹奏都是看一个音弹一个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识谱方式,让学生练习以小节为单位识谱,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从简单的曲目入手进行长期的大量的练习。
二 眼、脑、手、耳的协调配合
钢琴的弹奏是脑、耳、眼、手、脚同时并用,这是极其复杂的劳动组合。弹奏钢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眼、脑、手、耳积极运行,合理配合的运动过程。眼睛看到音符,把信息传递给脑,脑经过判断给手发出指令,然后手指触键发出声音,耳朵听到声音后再把信息反馈给脑。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潘一鸣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学生弹会那些曲子,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治学之道——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我修行的技巧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就应当是在充分运用好眼、脑、手、耳的基础上进行良好循环的结果;而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自我更新的过程。1、脑是信息中心,既要把眼睛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向手发出指令,又要回收耳朵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琴既要勤动脑,也要会休息大脑。《朱工一钢琴教学论》一书中说:“练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当自己疲劳时只能毫无表情的一遍一遍地重复,这种练琴是无效的,如果让脑子间隔休息一下再练就会有新鲜感。”2、眼在练琴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眼走在手的前面,眼是手的得力助手,他不仅能检查、帮助手准确地到达所要弹奏的位置,还能帮助检查手弹奏时的动作是否正确。眼睛应该永远不要留在已弹到的音符上,而是手到此音眼睛已去捕捉下一个音位了。3、手的弹奏是实现音乐的具体途径。手在弹奏中既要有目的性,又要有运动性和应变能力。一首乐曲中往往会运用两种以上的弹奏方法,如连音、跳音等。不同的奏法要求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色要靠不同的触键动作来控制。因此,在刚开始练习时就应按照要求的触键来进行,只是将速度放慢,触键感觉不能因识谱而采用与要求不符的触键状态。即使是力度的变化也可以在识谱中尽量去做,最好不要在弹熟后再去调整手的触键状态。如果不按照弹奏要求识谱,等谱子练熟后再改,就等于一首乐曲练习了两种触键状态,其实是走了弯路,浪费了双倍的时间和精力。4、耳朵是脑进行分析、判断的监听器。弹琴要学会倾听,倾听自己弹奏的音高、音色节奏是否准确;并且要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这样才能在弹奏中进行自我调整,向正确的方向靠近。
总之,在练琴过程中,眼、脑、手、耳的运用缺一不可。只有眼、脑、手、耳协同作战,协调配合,才能使我们的弹奏水平不断进步。
三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都是重要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发展音乐的审美听觉,培养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是钢琴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好钢琴的必要条件。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倾听正是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需要,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倾听旋律。旋律线条的完整流畅、优美动听,是弹好一首乐曲的前提。那么如何划分乐句,理解每个乐句的语气呢?1、引导学生倾听句头、句尾。起句前内心先有声音,注意倾听乐句的语气;句尾手腕要轻轻带起,犹如歌唱时的呼吸。2、倾听声部的平衡。弹奏多声部乐曲时,要引导学生听出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恰当关系,伴奏声部应略弱于旋律声部。3、倾听旋律的衔接。当左右手交替弹奏旋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双手衔接是否紧密,旋律是否连贯、流畅。4、倾听和声性旋律。弹奏由和声的连续进行而构成的乐句时,应把和弦的高音弹清楚,弹出和声旋律的走向。5、倾听音色的变化。钢琴弹奏的方法不同,音色就会不同;触键力度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情绪需要不同的音色。因此,学会倾听音色的变化,对提高音乐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随着倾听能力的增强,逐步进行全面的倾听。1、倾听音乐的织体。在钢琴音乐中,和声进行经常以织体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倾听和声的变化及其丰富的色彩,不仅能使学生对和声进行有明确的概念,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听觉上获得极大的美感。2、倾听节奏的韵律。节奏的韵律使音乐富有活力,是乐曲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长期的倾听和感受才能使内心有节奏韵律,才能表现出音乐的意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倾听调整手指的触键感觉。3、倾听力度的起伏。力度的变化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通过倾听来控制力度变化,使之符合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不仅是倾听自己的弹奏,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演奏。在倾听别人的演奏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提高自己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指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是乐音在时间组织上的总体特征。节奏是音乐的最重要构成因素之一。音乐可以没有曲调,没有乐音,但永远离不开节奏。人类最初的音乐就是以节奏为主的。在音乐世界里也有只用打击乐器的音乐,这说明,节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在旋律中音符要依赖于节奏才能有生命力,可见,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没有正确的节奏,就不能正确的表现音乐的性质、情绪、风格等;没有正确的节奏,就像人类没有了骨骼。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对于任何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节奏在乐曲里总是体现为具体的节拍,因此,节奏感的基础是拍感准确。拍感准就是能准确掌握每一拍的时值。首先,要求学生弹奏时在心里数拍子。在心里数拍子时要注意两点:1、正确理解什么是拍子的准确。音乐中拍子的准确并不是像钟表的滴答声一样绝对平均,它会根据乐曲的性质、旋律的行进、节奏的律动有少许的加快或减慢。加快、减慢的幅度由乐曲具体情况决定。但无论如何,音乐拍子不能随随便便,快慢不定,那样就没有拍子了。2、心里数拍子,不要带出多余的动作。比如:弹三拍的长音,不要点三次头,或是手腕下压三次等。要做到真正的心里数,不要有身体上的附加动作。第二,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节奏型的练习。当教师布置一首新的乐曲时,要在课堂上像学生提示弹奏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遇到特殊节奏型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练习。练习的方法是让学生手打单位拍,用嘴唱节奏,反复练习几遍,使学生记住节奏感觉,这样在弹奏时就不容易出错了。第三,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最小音符时值的划分。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没有建立音符的时值概念,不论是四分音符还是八分音符甚至是十六分音符都弹成一样长。面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让学生用数学概念把不同音符的长短弄清楚。如:一个四分音符等于两个八分音符等于四个十六分音符。然后,让学生找到乐谱中的最小时值的音符,以最小时值的音符为一个单位来确定每小节应当数几个数。下面的谱例2中,最小时值得音符是八分音符,在2/4拍的节奏中,每小节可以分成四个八分音符,那么,弹奏时可以每小节均匀的数四个数进行练习。第四、念节奏法。在双手配合练习时,左右手的节奏不可能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有的学生会出现左右手音符对应不准确,这也是造成节奏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在下面的谱例3中,可将双手节奏叠置起来,排好左右手的前后关系,先按叠置好的节奏读出左右手的弹奏顺序同左右同︱同左左。然后再弹。这样有利于两只手的协调配合。第五、利用节拍器帮助学生做到弹奏速度平稳。在回课过程中,有的学生弹奏很熟练,但速度控制不好,音符少的时候速度快,音符密集时速度就会减慢,还有的学生越弹越快。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使用节拍器先慢速练习,然后循序渐进调整游码,逐渐提高速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弹奏的速度和节奏趋于平稳和均匀。
参考文献
[1]朱珍.教学笔记[J].钢琴艺术,2001(2):40-41.
[2]刘娴丽.脑、眼、手、耳在练琴中的运用及重要性[J].钢琴艺术,2002(5):40-42.
[3]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