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3 10:35: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了“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专业成果、创新成果、竞赛成果”三级成果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以项目为载体“教、学、做、研(发)、创(新)、竞(赛)”六合一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创新;竞赛;模具;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黄晓明,等.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8):15-16,27.

一前言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职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目前,存在模具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企业对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13年以来,本专业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了“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专业成果、创新成果、竞赛成果”三级成果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以项目为载体“教、学、做、研(发)、创(新)、竞(赛)”六合一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和教材,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建立、参加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有效地解决了模具专业吸引力下降的影响,提升了学生报到率,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模具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 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知识陈旧,与实践和社会需求脱节,知识体系呈纵向层级式结构,整合性不够,不能对接实际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2]。在专业建设过程上,本专业与香港铸造业总会及其会员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珠三角地区的众多模具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以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基于创新与竞赛的教学阶段

       在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思路指导下,为适应当前模具企业的对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及创新思维的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将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为专业基础学习、技术技能提升、创新创意培养、技能竞赛强化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学习(第一学期):以岭南特色的博雅课程为主,结合入学教育、专家讲座、现场参观等方式来熟悉专业,了解各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三维建模与工程制图》。

       第二阶段技术技能提升(第二学期):以基本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实习为主,在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车、铣、钳的操作训练,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机械设计与体现》。

       第三阶段创新创意培养(第三、四学期):以企业的实际产品、真实模具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实施专业技术技能学习。在学校教师及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全体学生参与模具的设计、生产与制造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接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学生积极参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第四阶段技能竞赛强化(第五、六学期):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基础,结合技能竞赛能力要求,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选拔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

\

 
(二)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以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以DQP为工具将工作领域中职业发展需求转换成学习领域中的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以此构建课程体系,并用于评价学习成果。DQP(Degree Qualification Profile)是美国的学位学位框架,通过清晰的多个学习领域(预期的学习成果),按学习过程提出不同学历毕业生的熟练程度要求,并通过学习成果进行展示[3]。

       本专业通过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单位进行广泛的调研,分析珠三角地区于高职模具人才的岗位需求,明确岗位的职责与工作任务,明确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形成典型岗位能力分析表。

        根据典型岗位分析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开展从“产品造型→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电加工→模具装配与试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综合实践。以实践成果作为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进而形成专业规范。在专业规范中,将专业技术与技能进行重构,重组专业课程,确定每门专业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形成基于“专业成果、创新成果、竞赛成果”的三级成果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按照模具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与素质要求,参照国家模具工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的一致性,以真实项目为案例,突出职业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课程预期学习成果不同、课程内容的不同、学习场景的不同、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灵活使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做中学、做中教”。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


        为了解决学生的核心能力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问题,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创办校内模具公司,深度合作,共同确定以创新能力及技术技能等核心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专业成果、创新成果、竞赛成果”三级成果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与校内金点子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广东省高职技能大赛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念与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创新能力及高技术技能。

(二)运用“六合一”教学模式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高职的学生普遍理论基础差、自学能力不强、自我约束欠缺,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或引导【4】。在专业技术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实际岗位“距离远、难掌握”,加剧了学习的畏难情绪。本专业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素材,以专业成果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课程中,学生直接到校内模具公司“上班”,以小组形式轮岗,分别从事设计、编程、加工、装配、试模等专业岗位“工作”,在企业教师指导下提升学生技术与技能。结合校内外各项竞赛,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方法,学习兴趣得到很大增强。学生在校内金点子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广东省高职技能大赛中屡获得佳绩,并且将成果转化为13项实用新专利及5项外观专利。“教、学、做、研、创、竞”六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水平。

\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自实施“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本专业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改革,而且还采用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如参与书院导师项目、开展学生专业学习小组活动、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放机房与实训场地、开展多样的专业培训活动、安排学生暑期参加企业实践等,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技术的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发挥创新能力的舞台,竭力为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3项、广东赛区特等奖3项及众多的一等奖、二等奖;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生与教师共获得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

五 总结

        “创新与竞赛双擎驱动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该模式在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推广与交流。围绕该模式开展的重点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学生参加全省和全国各种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屡屡获奖。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及二级学院的认可,并在专业群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任芸丹.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创新教育研究,2018.6(4):312-316.
[2]王静.“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1):105-108.
[3]黄晓明.基于DQP学分制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模具制造,2015(12):89-92.
[4]王晓梅.基于模具科技社团的模具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5.
[5]黄晓明.基于DQP学分制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模具制造,2015(12):89-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