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3 09:43: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当前能源革命的急剧变革以及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对电力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和对学生工程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克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适应电力工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基于工程实践模式的《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改革方法及培养构思,将学校、学生、企业有机结合,构建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工程实践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电力系统分析;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张永熙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9):124-125.

 Exploration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Mode of“Power System Analysis”ZHANG Yong-xi,ZHOU Ren-jun,WANG Yuan-yua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s in the current energy revolu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Excellent Engineers”program of the national medium-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 power students and the demand for students’engineering quality are also constantly improving.In order to bridge of the ga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he actuality of the“Power System Analysis”course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industry,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thod and training concept of“Power System Analysis”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mode,which combines school,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together.A new model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for power system analysis courses was constructed.

Key words:Power system analysis;engineering practice;reforming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该课程延续于《电路》《电磁场》和《电机学》等先导课程,且是《高电压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后续专业学习过程的基础,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课程[1]。同时,该课程有着兼具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的特点,需要相应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才能使毕业生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三,学习的对象是实际的大电网,具有明显的工程性和综合性。随着当前能源革命的急速发展,以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的应用和迅猛发展,亟需一大批工程型的电力人才参与其中。因此其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说,《电力系统分析》具有很强的工程特性,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些国内211高校如广西大学、河海大学近年来重点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与工业实践紧密结合,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贯穿在教学实习、教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了一套“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3]。类似于其他国内高等院校,我校《电力系统分析》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从思想认识上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缺乏重视。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思想上都存在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不够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具体设施。

      (2)教学内容不新颖。课程学习与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的学习内容仅局限于教材,虽然内容经典但存在理论脱离实际、与实际电网脱节严重等显著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我校具有鲜明的电力行业背景,探索和建立面向电网的工程型人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为此,本文拟提出一种基于工程实践的《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改革方法。结合本校硬件条件和师资配备情况,提高学生的工程兴趣、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推进专业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4-5]。

\

 
二工程实践培养模式构思及实施

     具体地,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实践创新模式探索工作:

       ①充分结合授课教师自身的工程经验,以创新性、实用性为导向,考虑将地区电网规划工程、或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工程实践项目等作为课堂实验、课程设计选题备用方案。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缩小学生所学、所会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拟从以下某个或某几个方向开展研究:电力负荷预测的理论与方法选用,数据的处理技术;电网网架建模方法、网架抗灾变能力分析、网架重构优化;

        ②按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学院已有的工程实践平台和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基础,推进《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环节的融合。拟选拔学生组成3-5人的实践创新小组,在已有平台基础上进行工程实践。使得学生可以亲自进行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仿真调试、硬件测试,从而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的流程和方法,真正加深对电力系统的系统化认识。

        ③适当添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技术专题:如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等,并引入湖南电网的实例并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洞察力。拟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专题研讨:大电网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多目标多阶段电网规划的数学描述、模型与求解;新能源发电技术在电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等专题。

三 结语

         本文探索了基于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新手段与新方法,具体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环节来确保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工程问题。以提高学生工程兴趣、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以及对工程设计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进而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

 
参考文献

[1]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四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2]张靠社,张欣伟,宁联辉,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2):126-128.
[3]王淑娟,王宇野,王立欣.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9-13.
[4]谢少军,周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报,2003,25(06):13-14.
[5]李滨,韦化,祝云.教学与工业实践紧密结合,为电力工业服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