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评教体系构建探索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3 09:39: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生评教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评价形式,是高校改进教学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优化评教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评教反馈机制、合理使用评教结果有利于“以评促教”目的的实现,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真正受益。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反馈

本文引用格式:陈舒眉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评教体系构建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9):126-128.

        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展开,作为收集教学评估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高校中得到普遍推广,已成为国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多年运行中,学生评教制度在我国还更多地停留在理念层面,对形成性教学评价的认知和实践也相对滞后。

一高校学生评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学生评教(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SET)指的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总体认知,对课堂教学各要素进行评价的活动。美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但大规模推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学生运动在全球大范围展开,美国大学生在这股潮流中迅速参与到争取自身权利的运动中。在当时的美国高校校园中,大学生们纷纷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评价的考核方式等表示出不满,对教学质量提出质疑,并要求学校赋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这场维权运动得到了校方的回应,各高校开始着手收集学生的评估信息,并将这些反馈信息用于教师教学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学生评教制度最早的雏形。从上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等高校首先进行尝试,接着到欧美其他高校纷纷效仿。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学生评教已逐渐成为全球高校最常用的教师教学评价手段。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在不断改进中也取得了许多显著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专家提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存在评教功能与目的不明确、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等问题。[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学生评教在操作上实现了信息化,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风靡全球。学生评教制度创立的初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的受益者正是学生。因此,如何使学生评教制度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进一步契合,真正实现其改进教学的目的是当前国内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

二 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现状

1.指标体系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当前国内高校学生评教大多采取在期末由学生填写问卷的方式,按得分高低为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出优劣。而高校评教的指标体系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和设计的,很少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这容易造成指标体系和教学实践的脱节,更不用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某校的学生评教出现这样的问题:“授课是否能将行业最新技术成果和教学紧密结合”,类似这样的表达似乎超出了学生的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学生评教的积极性。我们在大量查阅国内高校学生评教的各类问题后发现,许多评教指标涉及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等,但语言表达上普遍概括性较强,面对如此提问,学生难以做出准确判断。这样的提问更多的是为获得教师的教学状态,而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收获。另一方面,指标体系的设置千篇一律,很少考虑学科和课程间的差异。评教指标体系只考虑到教师的共性特点,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没有区别对待,所有课程采取单一的评判标准。如果不将这些差异考虑进来,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可能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影响评教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评教结果的反馈和使用上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评教结果不主动对学生公开是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在大多数高校,评教结果并未得到及时反馈,更不用谈依据评教结果解决教学问题了。学生自然无法成为评教结果的受益者,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评教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在具体评教时往往抱着不在乎的态度,草草了事。实际上,作为学生评教的主体,学生自己是关心最终评教结果的,同时他们也关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能否被认可,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否做出调整。如果只参与了评教过程却无从知晓评教结果,势必影响其参加评教的积极性。只涉及义务却无相应的权利,也会影响评教制度本身在学生心中的公信力。同样的,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反馈也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2]教师无法根据评教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学生评教促进教学改进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

\

 
        近年来,不少高校甚至把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我们认为,评教结果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但不能当成唯一标准。学生评教不能代替教学管理,否则就夸大了学生评教的作用。如果不能做到科学使用评教结果,不但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可能挫伤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评教的积极性。最后的结果就是优秀的教师依然优秀,较差的教师依旧差。反馈措施和改进机制的缺失导致当前的学生评教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三 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体系

1.正确、科学引导学生参加评教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体系,首先应当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师生对制度本身的认可,从而形成“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网络评教在各高校得到普及,网络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评教的效率,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却容易影响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在网络上平台上,学生的评教行为存在不可控的因素,他们可能基于自身喜好做出不客观的评价,甚至发表不符合实际的言论。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需要正确、科学地引导学生,端正他们的评教态度。在评教前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宣传学生评教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其在评教活动中重要的主体地位。在日常可以通过宣传栏、互联网等形式加强宣传,使学生了解并认可评教制度;也可以就制定的学生评教制度、流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于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具体评教过程中,针对学生评教行为进行必要引导,使其理性认识自己行为的后果,正确行使评教权利,保证评教结果全面、客观、公平、公正。[3]强化对评教制度的认识必然能使学生端正评教态度,从而营造出公平合理的评教氛围。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评教的看法和认识,才能真正改善学生评教行为的可靠性。从教师的层面,也应当组织其学习相关评教制度,同时让其了解国内外高校学生评教的成功案例,改变部分教师对学生评教的偏见,帮助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学会利用学生评教的结果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建立多形式并存的学生评教平台

       在美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往往不由教务处等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而是由专门的教学指导机构来组织实施,如普渡大学的教学卓越中心,圣马科斯大学的院校规划与分析办公室。评教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这些专门机构在具体实施评教时,会依据评教时间的不同,将学生评教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随堂评教,即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情况通常无须用到正规量表。第二种是期中评教,即由任课教师向教学指导中心申请进行期中问卷调查,同时也允许教师按自己的需求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答或对某一主题的专门反馈。学生评价后将信息及时收集,并在后半学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第三种是期末评教,由教学指导中心具体安排,通常在课程结束前两周开展,由教学指导中心发放调查问卷。这类似我们目前的学生评教,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所有任课教师和课程都要接受评价。[4]

         建议我国高校也应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构建多形式并存的学生评教平台。目前的学生评教往往是教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使评教时间大大受限。如果能开发出独立的学生评教质量保障系统,就能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将学生评教改进为课前测评、课中测评和课后测评相结合的形式。独立的评教系统使得多形式的评教活动真正具备可操作性。以三个时间点分别进行测评和对比,可以更加真实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提高评教信息的有效性。

3.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指标体系

        评教指标与评教内容的科学性是衡量学生评教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评教指标的设定首先应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评价习惯,尽量增强可操作性,力求使评教指标通俗易懂。评教指标应避免涉及学生无从了解或无法判断的信息。提问时最好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比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你认为老师备课充分吗”。这种和学生对话的评教方式直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有亲切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5]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经验,把评教理念从单纯评价教师的“教”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学”上。将师生互动、学习感悟、学生期望、知识收获、能力培养、科学反馈等指标纳入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从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到学生的“学”上。

       此外,对于高校来说,全校评教只用一种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通用量表也是欠妥的,无法适应学科与课程间的差异。如果能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生评教的组织工作和指标制定过程中,必然使评教过程更加顺畅。因为从本质上说学生评教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渠道,让教师参与其中能使学生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更易被教师所接受。建议各高校设计共性与个性相融合的评教量表,除了学科间通用的若干指标,其他指标可以选择该学科最典型的特点进行设置,体现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各自的特点。在标准通用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学院及教师自行设计的内容,以保证评价更有针对性。这种通用模板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的评教指标体系能大大加强学生评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

4.强化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机制

         在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评教制度往往是作为终结性的评价,本质上是一种静态评估,而非动态的。事实上,对于每一位参与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都应该是一个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再加上教学对象存在差异性,教学过程本身不应该是一成不变。而学生评教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手段,不仅仅是结果的证明,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完全契合的。学生评教从其本质来看,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而非“总结性评价”。国外高校的学生评教通过几十年的运行和改进,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可行的机制,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重视反馈,注重评教的形成性功能。在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具备权威性。也就是说评教结果不能成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奖惩的重要依据,而只作为完善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方官方授权的学生组织可以对教师的评教结果享有高度的知情权,评教结果成为学生选课和教师教学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还可能对学生评教得分最低的那部分老师的课程进行调整,甚至可能辞退个别教师。学校还定期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调整。这样的评教反馈机制真正体现学生评教的意义,也体现了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6]

\

 
         我国高校也应当更加理性、慎重地对待学生评教结果。评教得分不应该直接拿来进行比较,更不能单纯地作为奖惩、决策的依据。[7]高校应任命专门的机构负责评教结果的反馈,及时将结果和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并通过院系分别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同时对于年年评教优秀的教师应给与鼓励和表扬;对于评教结果较差的教师,可以组织专家或名师进行个别精准帮扶。揭开学生评教结果的“神秘面纱”,建立及时高效的评教反馈机制,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评教制度的价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7-83.
[2]邢政权,折文焕,赵忠.学生评教的师生认可度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1):21-24.
[3]张天舒.对高校“学生评教”数据质量问题及利用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17):185-186.
[4]徐丹,熊艳青.多元·科学·规范:美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管窥[J].大学教育科学,2016(03):102-107.
[5]吕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4(03):42-45.
[6]乔俊鸽.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8(23):164-166.
[7]毛建青,秦汉林.理性对待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基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4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