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05年以来,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14届,论坛紧随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始终坚持立足课程,聚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已成为数学届专家学者、教学名师、高校数学教学管理者及广大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的高层次平台。本文以个人视角回顾了历年论坛的举办情况,聚焦了多年研讨的教改问题,并提出了对论坛今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论坛;课程;回顾;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马丽.根植数学课程 凝聚教改共识——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回顾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7):41-43.
2019年底,第十五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即将举行,本届论坛的筹备工作也拉开了序幕,自2005年在上海首次举办以来,即将15年的历程也是中国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缩影,在这段历程中论坛始终坚持根植课程,服务教改,成为了教师心目中的品牌[1]。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背景下,课程建设面临着新形势与新任务,如何持续发挥好论坛的平台作用?这是论坛面临的新问题。作为论坛组织工作的一名参与者,仅以个人视角对论坛做以回顾和思考。
一 论坛举办的简要回顾
2005年论坛的创设既是我国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事,也是大学数学课程建设工作中的大事;既突出了课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关键地位,更反映了课程在数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每一届论坛都得到了广大高校、教师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举办至今参会人数已达9000多人次,涉及高校600余所,收到论文1500余篇,业已成为高校数学教师每年一次的盛会。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周远清曾莅临论坛。李大潜、姜伯驹、马志明、钟万勰、林群、张景中、石钟慈、徐宗本等多位院士,以及冯克勤、齐民友、陈叔平、史宁中、张顺燕、项武义、侯自新、吴喜之、文志英、王仁宏、齐东旭、方开泰、叶其孝、张英伯、张奠宙、李文林、李忠、石生明、茆诗松等多位国内著名专家,马知恩、顾沛、李尚志、刘三阳等多位教学名师,还有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教授学者齐登论坛,名家荟萃,各抒己见,使论坛成为各种观点的汇集之地,碰撞出各种思想的火花。
一个影响广泛的论坛,不是无根之木,无缘之水,论坛的主题紧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历年的主题可窥一二。从宏观讨论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到更细致、更务实地交流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从研讨创新人才的培养到探索更为宽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从初步探讨信息化进程中的课程教学改革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共享到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到深度研讨新时代高校数学课程、教材建设的新内涵新特色,论坛主题都紧紧契合教学实际需求,聚焦不同课程建设阶段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时俱进[2]。
二 对论坛聚焦的教改问题的若干思考
从以上回顾的论坛主题,以及整理的大会报告、分组交流报告等内容,不难看到十几年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变化和发展,而论坛正是这些变化、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如果把论坛十几年的内容做以进一步整理和总结的话,可以看到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论坛研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从现代数学发展为起点,涉及现代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经历了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一批新教材面世,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普遍的观点认为需要符合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持续、深入地与现代数学接轨,克服内容陈旧、模式单一等问题[3]。
李大潜院士在首届论坛上讲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并强调“不应该采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简单地在所有的概念或命题之前都机械地装上一个数学建模的实例,把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变成处处用不同的数学模型驱动的支离破碎的大杂烩”。数学建模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的理念,随着数学建模竞赛的蓬勃发展,十多年来进行了充分的教学改革实践,在之后的论坛交流报告中,不断涌现出有特色的教学案例。
2007年的第三届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的知名专家共话数学教学改革,以国际化的视角,多角度地呈现了中、美、俄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历程,在看到教学内容差异化的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教师借鉴他山之石,可以说本届论坛深化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研讨,同时也涉及教学方法的研讨,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此外,论坛一直关注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多年的研讨涵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置、统计学专业设置、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数学类专业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设置等。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更新,将会成为论坛不断探讨的专题。
(二)信息化进程带来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二届论坛上武汉大学齐民友教授做了《向大师们学教基础课》的报告,引用了费曼的一段话“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让学生学这个主题,想要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教的方法多多少少会来自常识”。这个报告从理解数学的深刻层面在讲教师的教学方法。
而第四届论坛开启了对“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全面探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今天,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涉及大学数学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团队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在本届论坛上来自University of Alabama的吴志坚教授,近距离地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变迁与现状,并就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如何开启“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剖析,引发了广泛的研讨。
在第五届论坛上徐宗本院士做了《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的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大学数学教育的新目标,指出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教师队伍对信息化环境的不适应问题,也反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4]。
在信息化进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确实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并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了影响,例如,论坛的投稿中很多学校教师介绍了其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如何开展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如何开展分层次教学等的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通过互联网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将发生越来越显著的变化,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更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翻转课堂)。
(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为新时期论坛研讨的焦点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与突破口。伴随着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论坛发挥着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的作用。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的变革,也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陈木法院士在第十二届论坛上做了题为《网络引领的教育新变革》的大会报告。他指出网络的兴起对教育产生的一系列变革,特别是课程和教材,都注入了网络的基因,产生了变异。未来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用什么教材,如何教,如何学,以至于如何办学等等都是新的重要研究课题。
首门高等数学慕课课程负责人国防科技大学朱健民教授讲述了如何“从大学课堂走向在线课程”,不仅分享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体会,此外还谈到了关于通过高校间的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高等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群的认识和实践。
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热烈研讨,除了专家的大会报告,还有来自全国高校的课程建设者、应用者的广泛的交流报告。内容涉及新形势下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课堂教学的传承、改革与创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类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数学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等等。可谓百花齐放、集思广益,很多新做法、新思考、新实践、新尝试都在论坛上得以交流[5]。
三 对未来论坛举办的一些思考
当前,我国高校已步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时代有新机遇。未来论坛将继续伴随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断提升和壮大,但也会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办好一次论坛,无论怎样,都应是比较容易的,办好每次论坛才是很难的事。下面谈谈个人对未来论坛组织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课程”是“根”“本”
在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背景下,需要高校全面梳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基于高校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论坛需要在课程教学研究上不断深化和着力,为满足新时期课程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如何重构课程内容?如何设计课程方案?如何改革考核方式?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深度探讨在知识传授中如何实现价值引领。在课程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的今天,论坛的“根”和“本”就是“课程”,而课程建设和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不断积累、不断沉淀、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论坛对课程的研讨和研究也将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业。
(二)“教师”是“源”“泉”
论坛已成为广大教师自己的论坛,今后深化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共同使命将会使大家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论坛扎根于课程,扎根于教师心中,它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盛会,还应该成为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交流平台,不再拘泥于“有形的”、“时间有限的”交流方式,逐渐成为贯穿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贴近教学需求的网上论坛,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研讨,形成网上论坛与网下论坛有机融合、优势互补[6]。
(三)“主题”是“灵”“魂”
“凝练主题”是论坛组织工作的首要问题,是论坛的灵魂、成败的关键。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之际,论坛今后的主题应着眼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局、全局。论坛除了发挥主办单位的平台作用凝练主题外,还需要聘请与组织学科、课程一流专家遴选与确定论坛主题与目标,同时与网上论坛形成呼应,找到一把开启教改之门的钥匙。
从首届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到今年第十五届论坛即将举办,论坛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高校,走进长期在教学一线辛勤工作的数学教师心中,成为新时期大学数学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论坛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资源,更多地凝聚教改共识、发出教改声音,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相信论坛所带来的教学改革的春天会更加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我国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六十年课题组.我国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革六十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OL].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01):59-61.
[5]蓝新华.新时期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1):49-50.
[6]杨本朝,于刚,李光松,等.大学数学类课程辅导教学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123-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