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近年来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介绍了将党中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融入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若干途径。详细分析了物理工作者如何在大学物理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态度和文化自信;通过在大学物理课堂中引用经典诗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鼓励诗词创作,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一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大学物理的兴趣,并将促进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物理;传统文化;课程思政;诗词
本文引用格式:黄田浩,等.物理课堂供土壤,优良文化正弘扬[J].教育现代化,2019,6(43):147-149.
要的基础理论必修课,相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大学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1]。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习总书记非常热爱诗词艺术,并在各种场合多次引用诗词名句。在第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中,一名叫做陈更的女选手夺得了冠军。观众眼中的“诗词女神”,其正式身份竟是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可见,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并不是割裂的,理工背景的科研工作者,同样可以在传统文化领域取得不俗的成就。
其实,在科学界,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大家都是杰出的诗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粒子物理学领域,同样活跃着很多诗词爱好者,如钱三强、何祚庥、李华钟、冼鼎昌、倪光炯等,这些物理学家的诗词作品曾于上世纪由李华钟教授和冼鼎昌院士以《粒子诗钞》为题三次编印为油印本,并于2002年至2004年整理为九辑发表于《物理》杂志上[2]。他们的诗词作品有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有对物理现象的生动阐述,也有对内心情怀的抒发。这些宝贵的诗词作品,不仅让我们对物理学家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成为了我国粒子理论物理研究史的重要记录。那么,作为新世纪物理工作者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点什么呢?
一“课程思政”,做学生的引路人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态度
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物理涉及到的内容更为深入,研究对象更为复杂。除此之外,在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上,还要面临从标量到矢量、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过渡。尤其是微积分的引入,令很多学生在开课之初就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写于2003年7月的《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3]一文中,曾引用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这三种境界同样是适用的。在学习初期,很多学生是迷茫的,这时就处于第一种境界,只有抱定“独上高楼”的信念,耐得住寂寞并下定决心钻研,才能顺利踏入物理学大厦之门。学习中期,一些较为复杂的公式、定理可能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达到第二种境界,刻苦钻研进去,就会逐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当掌握的知识越来越牢固,运用得游刃有余之后,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这时便达到了第三种境界。经过这样的引导后,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找到了成就感,真正爱上了物理,并且在省级大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不俗的奖项,在“独上高楼”“衣带渐宽”后,终于欣赏到了“灯火阑珊处”的无限风光。
(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大厦的所有的知识体系,似乎都是由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西方人所构建的。因此,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打了折扣,这其实也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物理学的发展真的和我们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吗?2017年4月,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曾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上,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物理学在我国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是值得我们自信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物理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以《墨经》和《考工记》为标志;从秦、汉开始,经过三国、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4]。墨子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物理学家,其代表作《墨经》记载了包括力学、声学、光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5]。例如,其中的“力,刑之所以奋也”最早给出了力的定义。同时,《墨经》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等的描述记载,比西方对光学的系统研究早了两千余年[6]。东汉经学家郑玄在英国人胡克发现弹性定律的15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这一规律;宋代沈括演示共振的“纸人”实验比西方的同类实验早了几个世纪;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磁石吸铁的现象,发明了“司南”,而唐宋之际出现的指南针,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所以,中国人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不仅不比西方人少,而且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课程的相应部分,将这些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将经典诗词引入“大学物理”课堂
(一)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诗词引用
在质点运动学部分,历史上非常多的经典诗句都体现出了运动的相对性。如《敦煌曲子词》中的“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摊破浣溪沙》)、“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等。而在运动定理和守恒定律部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江城子·密州出猎》)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则蕴含了机械运动中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说明了波的衍射现象[7]。分子动理论部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的描述恰当且易懂。热力学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说明了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这正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8],在这一课程节段引用此诗,还可以鼓励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有助学生理解记忆的其他诗词引用
当然,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虽不常见,但极富文学性、艺术性的相关诗词。如“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其实也是气体分子动理论的体现。吴文英,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虽然多数理科生可能对这位词人并不熟悉,但是吴文英在中国文学史上声誉却是极高的。这首《风入松》表现了词人的伤春怀人之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非常适合大学生诵读。因此,可以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整首词,然后重点标出与物理现象有关的两句,并可介绍一些名家点评。著名诗人、散文家俞平伯先生曾评价:“这两句前人多致赞美,如谭献评‘是痴语,是深语。’闲闲一语就兜转了。以天色晴和就有蜂蝶飞来。黄蜂时时碰着秋千索,原是偶然平常的事,却疑为被当时纤手的香气所吸引。如真在疑惑,亦未免过痴。”[9]通过这样的途径,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对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光电效应部分,讲到“遏止电压”时,一部分学生不认识“遏”这个字,当然对“遏止电压”的概念也是不理解的。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可引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句词。如果时间允许,甚至还可以找一位同学饱含激情地背诵一下这首中学时曾经学过的经典名篇,当背诵到“浪遏飞舟”时,相信他们不仅理解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也对“遏止电压”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 鼓励诗词创作,传承传统文化
(一)以诗词的形式,表述物理现象
在《粒子诗抄(续四)》中,麻省理工学院的黄克孙教授用一首《如梦令》生动地描绘了“层子”这一模型:“袋里非常奇特,层子三三成格。只怕运行时,违反泡利原则。颜色,颜色,抹上三般颜色。”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通俗易懂。如果“大学物理”中的其他模型或原理也可通过这样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既可以提升兴趣,加深理解,又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随着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批学生进入大学,大批学生未选考物理这一现状使得包括浙江省在内的一些省份各高校大学物理的教学陷入了瓶颈。并且现在很多高校转专业的条件比较宽松,文理科之间都可以互转。因此,针对物理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方式的适当转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用原创诗词表述物理现象方面,笔者作了许多尝试。并且,为了不失古典诗词的本来面貌,避免了打油诗、顺口溜等形式。创作坚持符合诗词格律,平仄、押韵等严格遵从古人所使用的“平水韵”[10]。下面举例说明。
1.质点
尺寸难评是或非,须看扰动巨还微。行星绕日遥无碍,地表探详近便违。翻转离心姿各异,平移殊点迹同归。遁形存质繁成简,理想模型能显威。
“质点”这一物理模型虽然中学已经学过,但是有些学生对同一物体何时能看成质点、何时不能看成质点仍然感到难以区分。因而,笔者用这样一首七言律诗对质点的定义和性质做出概括,并将几个典型例子归纳在一起,更益于学生理解、记忆。
2.动量定理
累时外力称冲量,动量增加恰等同。前表过程连跬步,后为状态若惊鸿。动量定理,即“质点在某段时间内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质点在同样时间内的动量增量”。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公式,学生会觉得很乏味,而且记忆不深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对动量定理的定义作了归纳,第一句“累时外力称冲量”即是作用在质点上的力在一段时间内的积累量,也就是冲量;第二句“动量增加恰等同”则描述了动量的增量正好等于冲量;诗的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冲量是过程量,动量是状态量。通过短短的四句诗,帮助学生更加迅速、深刻地掌握了动量定理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磁通变化电流生,法氏揭开新里程。负号于前方向改,千门万户夜澄明。这首七言绝句首句点明了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即磁通量的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第二句介绍了验证磁生电的里程碑式人物——法拉第;第三句则解释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中负号的含义,即感应电流的磁通量总是反抗回路中原磁通量的变化;第四句则说我们在享受千家万户灯火通明的便利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法拉第的卓越贡献。这首诗最初是笔者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浙江赛区)初赛中所展示出来的,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出专家评委对该诗非常感兴趣,并特意用相机进行拍照。而本次比赛,笔者也有幸荣获了一等奖。
(二)通过诗词创作,抒发学习心得
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1995年为祝贺《科学》杂志创刊80周年创作了一首“科海浩荡宁有涯?扬帆远航便为家。愿引好花成一景,移红播绿美中华。”,并于2003年被中国科技大学张永德教授录用在其编著的《量子力学》一书中,以表达他的心境[112]。无独有偶,笔者亦于读研时创作七律《随感》:“荒了诗心废了餐,冥思未果夜阑珊。学文皆道读书易,格物尤谙行路难。墨尽纸穿磨定理,眼迷步乱探微观。研门一入深如海,已是无缘回首看。”通过诗词,抒发科研或学习的心得,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调剂,给科学研究增添了人文色彩,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现在的很多高校,也有一些爱好诗词的大学生,其中不乏一些理科生。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到一起,用诗词去抒发学习中的心得、成效或困惑,并且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四 结语
本文以党中央提出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思想为出发点,结合现阶段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引入著名诗人和物理学家的经典诗句、列举课堂中的具体实例、分享原创诗词作品等方式,详细介绍了在大学物理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探索和实践。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和物理工作者,践行“课程思政”,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对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文理兼修”的综合性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华钟,冼鼎昌.粒子诗钞(第一辑)[J].物理,2002,31(1):45-48.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卡约里.物理学史[M].戴念祖,译,范岱年,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戴念祖,张蔚河.中国古代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张汉壮.物理的逻辑与历史[J].大学物理,2016,35(5):27-36.
[7]于彩霞,乔振云.古典诗词中蕴涵的物理知识[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4):93-94.
[8]巩晓阳,陈庆东,薛瑞丰.诗词歌赋与物理学的和谐美——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美学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8,5:20-22.
[9]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倪光炯,王炎森.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