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的适应性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14:37: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对硕士研究生课程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和关键能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加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课程教材固化、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教学积极性低下,学生学习兴趣欠缺等问题,教师应实现适应性发展迎合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新趋势,以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适应性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杨雪,等.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的适应性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42):89-91.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ers'adaptiv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china
YANG Xue,QIAO Gui-jua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cours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postgraduate course knowledge,the enhancement of key abilities.Accelera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ster’s degree candidates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ster’s degree candidates educ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e current the old teaching content,the un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the low enthusiasm of teachers,and the lack of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so on,teachers should realize adaptive development to cater to the new trend of teaching reform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China.

Key words:Master degree candidates;Course teaching reform;Adap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从本科时期的知识学习阶段向硕士研究生后期课题研究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1]近几年,在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将面临更多挑战。作为坚守在教学一线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师须实现适应性发展以有效推进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一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

         如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需求由注重数量逐渐转变为注重质量,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课程教学亟待改革。理应正视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后解决问题,以此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课程教材固化,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多以二级学科设课的传统从根本上限制了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及创新性。以教育学专业为例,以二级学科设课的方式束缚了教师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系统性知识的讲授,从源头上割裂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整体掌握,导致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知识。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而我国教学大纲一经审核通过便多年不变,直接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甚至呈现出“本科化”的倾向,缺乏关于“精深知识”的纵向拓展,不利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部分教师主要依赖一本主教材上课的现象,缺少相关辅助教材及学术会议资料作为补充。如今身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学内容滞后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部分硕士研究生授课教师关于本专业的热点前沿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讲授远远不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学生立足当下追求未来。

\

 
(二)教学方式单一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形式延续了班级授课制即教师讲学生听单向传输的传统形式。教师在该种教学方式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对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言,此种教学方式并不十分适用。教师应树立科研与课程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应将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探讨式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渊博的知识面,以此在课堂互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增强自身参与感,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协作互助能力等。

(三)教师教学积极性低下,学生学习兴趣欠缺

       我国高校存在教师终日埋首于科研——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科研项目上,无暇顾及教学,导致教学水平直线式下滑,教学积极性愈发低下。而许多学生刚刚步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思维还固留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和授课模式上,并不能立即适应硕士研究生学习环境,缺少硕士研究生应有的科研态度和不求甚解的精神,在课程学习中缺少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总之,硕士研究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发挥其引导作用,不能有效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日趋下降,由此陷入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好的恶性循环中。

二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3年下发了《关于深化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这是深化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课程教学首先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其次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教材推陈出新

         课程教材是决定教学内容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以彼此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为载体进行的双向传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机整合多种渠道的学习资源,将其系统性的传授给学生。它要求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更加倡导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真实诉求,应尽力满足不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需求,着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层次,采用讲解与研讨相结合、专题研讨、学生主讲等多种形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相互启发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体现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尽早解除关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古板形象的思维定式,不仅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而且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探讨式的教学方式突出优势在于课堂上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与探讨式教学方式之间的二元对立,既不应该全盘否定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全盘接收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力求将二者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两者融会贯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应是所有教师在今后追求的目标。

(三)注重学生诉求,构建生态课堂

         怎样跳出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好的怪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态课堂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教育世界,是在检视与批判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单向知识灌输、窒息学生个性发展和忽视学生生命生长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3]教师要尤其关注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化需求,及时查缺补漏,这是对过去仅注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它强调动态生成,主张将课堂建构为一个促进师生互动、信息交流和生命共进的教育场所,是一种使得师生知识无限转化、发展与升华的课堂,其营造的既交互又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得硕士研究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学术理念,这与探讨式的教学方式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硕士研究生与教师进行知识双向传输的过程也是重构教育教学的过程,于双方而言构建生态课堂是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的。

三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师的“理念”与“行动”之变

          叶澜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就很难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4]面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产生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教师如何做到以适应性发展顺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实现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理应探讨的重中之重。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师的“理念”之变

         当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重大改革,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认识到自身是推动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自身之于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才会以思想促行动,着力全面推进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若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其改革效果不会显著,也不会取得成功。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者,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灌注了自己的理解与阐释,在不断地改变自身教育观念及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进行反思、审视、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的整合创造、进而加以实施,由此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其次,教师应清晰的认识到通过切身参与课程教学改革这项实践活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既明确了自身在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二)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师的“行动”之变

         硕士研究生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再到课程结构的调整始终亲力亲为。学校作为教师的首要管理场域,要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师发生改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切实贯彻教师适应性发展的理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适应性发展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增强教师的组织认同感以及改革认同感,使得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种教师自发的、内省的和深刻的实践活动,而不仅是机械的改变。此外,学校还要设立支持教师适应性发展的平台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适应性发展积极性,使能者上,庸者下,始终保持教师发展活力,切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进程。

 \

 
          课程教学改革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非按照学校和教师设想或计划的那样一成不变。作为改革中最具执行力的实践者,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师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适时调整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感,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其适应性发展促进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正是在这种反复循环的过程中,硕士研究生教师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实现自身能力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35(01):36-38+41.
[2]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27-32.
[3]杜亚丽,陈旭远.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9):52-56.
[4]李雪峰,吴清秀,高爽.考试改革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考试改革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3):84-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