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全心全意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下我国的护理核心价值观。护理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其广泛而深入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之教育和熏陶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护士实施儒家文化教育和熏陶,可从课堂教学、临床带教和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儒家文化;护理;核心价值观;意义;实施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程海艳.论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对当下我国护理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意义与实施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9,6(43):188-189.
一 以人为本:护理核心价值观之灵魂
任何一个时期的某个民族、国家或利益集团都应有它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着群体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作为凝聚人心、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各行各业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当下我国医疗护理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为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群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观念已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并将进一步转变为‘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1]因此,可以说“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观念就是当下我国护理核心价值观。
二 人文精神:传统儒家文化之精髓
传统儒家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其精髓则是人文关怀精神。人文精神肇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得到了发扬广大。经过孔子改造以后的儒家特别重视“仁”的价值。在孔子这里,“仁”既是一种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是一种人际互爱方式(“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人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然而,“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则是“爱”,所谓“仁者爱人”。“仁”其他内涵是“爱”的演绎。这种“爱”发自血缘家庭又超越血缘家庭,它可以延伸到利益集团、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自然界和宇宙万物。此即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蔡元培说孔子有很高尚、伟大的精神生活,就“仁”的方面而言:
(孔子)从亲爱起点,“泛爱众,而亲仁”,便是仁的出发点。他的进行的方法用恕字,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普遍要求,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的最高点,是“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何等的伟大![2]孔子的仁爱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大学》主张,为了践行仁爱精神,须做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认为,仁者须匡时济世:“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则发挥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具有仁者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此基础上,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理论,认为仁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周易》也富于仁爱思想,它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要求人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它还主张人们须“厚德载物”,即要养成一种广大厚重的人生格局,要用仁慈善良之心地去待人接物。此后,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莫不高举“仁学”旗帜,呼吁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传统儒家文化是富于人文关怀精神的,它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当下护理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来源。
三 人文护理:传统文化教育之目标
要让护士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除了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以及护士自觉地广泛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自觉地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外,还特别需要相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在护理教学中渗透儒家文化。
有研究者早就指出,多年来我国“护理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上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4]。也就是过分偏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严重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目前这种情况虽有所改观,但并未得到彻底的纠正,也就是关于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门类仍然偏少。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现状,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增设一些包含儒家文化的课程,如设置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护理管理学、艺术鉴赏、人际沟通、中国文化史等可以包含儒家文化的课程,并在这些课程的教材编写中适当渗透儒家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给护士生讲授儒家文化。
其二,在临床带教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护士实施儒家文化教育,不仅体现在文化课程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带教中。《论语》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告诉我们,儒家文化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因此,护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以身作则将儒家文化的内涵展示给护士。《论语》对“仁”解释是“执事敬,与人忠”,即办事严肃谨慎,待人忠厚诚实。这种思想用之于护理,就是要严肃谨慎地对待护理工作,忠厚诚实地对待一切病人,不分贵贱贫富、公平地对待一切病人。
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要将这一切亲身展示给护士生。例如,病人入院以后,带教老师要带领护士生微笑迎接病人,向病人进行入院须知、病房设施以及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详细而忠实的介绍;对病人的每一项操作、检查、治疗和用药,必须对病人讲清楚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耐心解释疑问;认真观察、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与病人沟通,解除病人的心理问题;主动进行健康宣教,指导病人饮食,加强专科护理等等。总之,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老师若能言传身教,将儒家文化中的“执事敬,与人忠”的思想渗透进去,护士的人文素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其三,在护理环境的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护理环境如果富于人文精神,会有利于护士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护士实施儒家文化教育和熏陶,在护理环境建设中渗透儒家文化也是一条可取之路。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儒家讲“天人合一”,将人类社会看作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里所谓的“环境”,一是物理环境,二是人文环境。就护理的物理环境而言,主要是就基础设施如办公室、病房、药房、诊疗室等的建设与装饰、花草树木的种植与修剪等,应借助于儒家文化的指导,即不偏不倚、执中适度、文质彬彬、浓淡相宜、比例协调。就人文环境而言,主要有领导作风、医护人员的精神风貌、合作氛围、竞争环境等,也应富于儒家文化的风采。护士长期在这样一个充满儒家文化内涵的环境中从事护理工作,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接受其人文关怀精神的熏陶。
总之,传统儒家文化富于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它对于当下我国护理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护士须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而对护士实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其一,在护理教学中渗透儒家文化;其二,在临床带教中渗透传统文化;其三,在护理环境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余艳萍.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
[2]蔡元培.孔子之精神生活[A].桂勤编.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21.
[3]王荷、张菊秀.重视护士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整体护理[A].家庭护士[J].2006(10):45
[4]鞠长猛.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52):151-153.
[5]拾以萍.药理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9):311-312+339.
[6]马扬眉.传统文化视阈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5(43):14-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