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专业认证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8 17:01: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范围局限于理工科专业,但其“产出导向”的核心理念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非工科专业进行自我认证,有利于帮助高校各专业系统梳理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专业认证;质量保障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刘冰,等.基于专业认证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45):80-82.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至2004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已经居世界首位。然而,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随着大众化进程的推进[1]、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十九大报告中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2]。教育部2017年2月推进了“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把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能够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3]。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和质量,因此加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之一。

一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众高校经过了多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实践的锤炼,自主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已经得到普遍提升,基本建立了以“目标、实施、评价、改进”四部分为基本核心内容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取得了诸多成效[4]。然而比照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目前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

 
(一)组织机构需进一步建立健全

         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通常放在教务处,具体实施则放在质量科或挂在教务处下的质量办公室,这样往往容易出现系统建设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建构,局限为一种工具、程序或技术,过于强调操作性的便利,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应具有的完整性。因而,目前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职责不明确的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建设组织,造成职责的缺失与盲点。

(二)学院主体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

         质量保障在校、院系、专业、课程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效力逐级递减现象。学校层面通常具备相对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且执行力比较强。然而,由于较长一段时期内,二级学院在管理制度建设上过度“依赖”学校,除接受学校安排的各类检查、监督活动外,学院教师主体作用不强,缺少接受“放、管、服”的能力。在制度的执行力上,层层递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第一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渠道,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和直接“晴雨表”。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员自发参与质量活动的主动性,必将导致质量监控不能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5]。

(三)系统构建需要真正实现闭环管理

        目前评价高校的综合实力的指标以及学校内部教师的晋升机制、职称评审制度的导向性往往容易导致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精力不够,进而产生“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师、轻学生”的现象。教授上课率偏低,“因师设课”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必将导致课程系统设计缺乏科学性,学生的真正需求被忽略。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教学质量标准的管理制度,内容通常是指导性意见,在各专业细化落地的过程中,并没有衡量的标准及评价的机制,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评教体系大部分是针对课堂教学,而对课程体系本身缺少制度制约和评价机制,也就更谈不门课程都对毕业要求的实现形成有效支撑。每一门课程围绕其在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考核内容,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考核评价指标衡量课程教学对毕业设计实现的达成度为准则。最终,形成以毕业要求的达成为准绳的综合评价培养质量体系。由于毕业要求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那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及考核评价客观的也必然要随之而做出调整,促进专业和课程质量保障落到实处,形成闭环。

(四)需要建立可以持续改进的有效机制

      各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重自我设计,轻‘利益相关者’诉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

       培养目标宽泛不可实现,出口质量标准普遍缺乏或不可衡量,专业培养过程“用户”参与的广度深度不够。对于高校而言,企业是社会需求的代名词,是科学技术的使用者,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直接雇佣者,因此企业也就是社会需求,是“用户”,企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最直观的现实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也常常是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用人信息反馈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也就无法形成可以持续改进的有效机制。

二工程教育认证的内涵与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之是工程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6]。

        学校定位和专业办学能力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校友、雇主为代表的社会需求决定了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应该在毕业要求里有明确清晰的描述和体现,毕业要求的评价要充分考虑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满足毕业要求为前提,导向性的逆推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中的每一

三基于专业认证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总体设置


         建立基本专业认证的质量保障体系要根据专业认证的内涵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生中心,突出成果导向,突出持续改进,重点围绕“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进行体系设计。

         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培养目标质量监控子系统、毕业要求质量监控子系统、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子系统、教学大纲质量监控子系统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5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结构主要围绕质量标准、目标与要求、评价与反馈进行构建,中间需要引入行业企业、同行专家、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参与。结构图见图2。


\


(二)核心工作环节设计

1.根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定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在社会中的职责和角色,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达成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的全部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培养毕业要求,体现专业认证“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根据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分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科类专业必须按照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来制定,要完全对接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其他专业可以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标准》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构建满足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根据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重新梳理、优化和整合。各专业选择合适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对应的学时学分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和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注意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着达成毕业要求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毕业要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最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等转化为教学内容;精选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简单重复、错位交叉等问题。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探索多元化、多手段、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就业创业训练,完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实习实训。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过程必须适应相关产业或行业发展需求,各专业应广泛调研行业实际情况,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构成应具体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等几个方面。

四结束语

       2006年起,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截止2017年底,全国共有198所高校的846个专业通过认证。目前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范围局限于理工科专业,但其“产出导向”的核心理念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非工科专业进行自我认证,有利于帮助全校各专业系统梳理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东华大学在2018年先后在日语专业、金融学专业进行了试点自主认证。在全校本科专业推广工程教育认证或开展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自主认证有利于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整改、梳理,推进专业持续改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房欲飞,董秀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国际比较研究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3(08):110-112.
[2]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3]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11
[4]李国强“.管办评分离”进程中的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12-20.
[5]刘畅,林海.以OBE理念探索一流本科建设的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8(8):33-36.
[6]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