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讨论顶岗实习模式的几种主要特点,提出工科专业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探索该模式有效运行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建立保障制度、进行课程改革、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配套管理制度等改革方案。
关键词:工科;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矿物加工
本文引用格式:晏全香,等.工科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分析——以矿物加工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2):156-159.
analysis on the post internship problem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taking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YAN Quan-xiang1,XIE Chun-song2
(1.Zijin Mining Colleg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2.Fujian Art Vocational College,Fuzhou Fujian)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internship mode,puts forward the difficulties and hot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ost-training,explores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model,and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afeguard system,curriculum reform,and strengthening post-internship management.Strengthen the reform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division team an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Engineering major;Production practice;Post internship;Mineral processing
工科专业的实习实践环节,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等,其中进入生产现场进行实习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1]。在生产现场实习过程中,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演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就是这样一种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在现场岗位中直接参与生产,承担实际工作任务,独当一面,加强生产实践训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生产现场的实习模式多样,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能力与提高工程技能,面临的问题较多。但是工科专业的生产实习教改必须注重工程实践,完善实践培养模式,是实习改革中的重要课题[2]。
一 顶岗实习模式的现状与特点
顶岗实习是一种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在专业对口的企业生产现场直接参与生产,完全履行其岗位全部职责,综合运用所学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企业运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最早是在2006年5月,由师范类院校在全国率先实行“顶岗实习”,当时是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目前高校都在尝试推广顶岗实习模式,但能真正做到生产现场顶岗的实习很少见。学校和企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正常顶岗实习[3]。
学生在校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理论基础已经足够夯实后,再根据岗位操作特点进行指导训练,这样才能很快适应顶岗的岗位工作。如若不然,理论知识都不充分,对岗位操作内容茫然无知,何谈理论联系实际,缺乏领悟和理解,在一些机械操作岗位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这样的实习需要花更多的资源,还会影响生产,企业当然不会愿意。工科专业顶岗实习需要多方配合,比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需要到矿山进行现场实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矿山企业、学生等方面全面沟通,做好实习准备,完善过程管理,履行考核机制。在顶岗实习模式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使顶岗实习效果大受影响[4]。
(一)学校实习准备不充分,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工科专业在生产和顶岗实习中需要很多准备,这包括生产、顶岗过程中实习物质材料、学校对企业生产岗位的前期资料准备、以及学生实习前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教育准备。比如在矿山实习,矿物加工专业需要提前进行岗位培训、安全培训、思想教育动员,提前准备统一的工作服、安全劳保用品等,这都需要充分的前期投入。一般院校难以做到集中合理安排,一般企业也难以消化吸收大量的学生,就出现将学生硬塞到某些企业,多人一岗或者岗位与专业不相关,学生对岗位了解不深,知识储备不够,难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企业倍感压力。因此,学校应与时俱进,和企业发展保持同步,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使其更贴近于企业人才需求,前期理论知识储备充分且适合后,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工作,才能更得心应手[5]。这样顶岗实习才会让学生真正学到生产操作技能,联系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也能从中发现人才,储备人才。
顶岗实习和常规的生产实习不同,不能是走马观花的旅游性质实习,岗位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从思想、认识、行为上都保持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学校也应按照专业对口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规范,仔细安排实习岗位,不能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也不能将顶岗实习内容设计为简单重复劳动,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专业兴趣,达不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
(二)企业缺乏参与,监管投入不到位
企业重视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能够准许学生进入生产环节,已经难能可贵,但因学生毕竟不是成熟员工,会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更甚则会影响生产效益。因此大多企业基本很少参与学生的实习管理,绝大多数岗位也不会让学生参与负责,要求学生“眼看手不动”,顶岗实习效果大受影响[6]。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负责岗位工作,按照正常的生产管理制度对其监督和管理。但是,企业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在监督指导老师强调学生的安全问题,日常的技术指导很多难以完成,基本都是由指导老师或专家领导集中进行讲座和答疑。
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能够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已经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录用学生顶岗实习,并不能为单位带来多少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很少关注学生具体实习情况,只要能够确保安全,其他都不过问,一些关键的技术性岗位更是不会让学生接触,这成为校外顶岗实习难以收到实效的主要原因。
(三)实习过程艰苦,管理难度大
工科专业现场实习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矿物加工专业学生要到相对偏僻的矿山进行实习,学生普遍感到工作和生活的强烈落差。面临矿山环境,学生们需要进行心理和生理双方面适应调整,大多表现出不适应环境,甚至出现专业抵触、抱怨、缺席和退缩情绪,指导老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安抚协调工作,管理难度加大。
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安排岗位一般比较分散,指导老师和负责团队难以做到逐个跟班监督和引导,只能靠前期的思想教育、分组管理和阶段讨论,实习过程中以电话、短信和微信等方式对学生加强指导和监督。若学生拒绝实习指导,故意拖延,则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对学生的管理和督导,还是不够严格,管理难度大[7]。
二 顶岗实习模式推进实习深度
顶岗实习在各类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但其模式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效果,因此,顶岗实习仍然是工科高校重点考虑的实习模式。为推动实习正常展开,学校和院系需要做好企业调研、落实实践教学岗位、企业教师技术指导安排、学生生活条件安排等系列问题,并制定了系列的顶岗实践教学文件等等实习教学文件的制定,还有学生入场前的动员、安全教育等系列工作,实习过程采取动态跟踪全方位管理,才能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经过认识实习之后,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完成专业理论的知识储备,然后经过指导老师和实习团队的实习动员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准备,才能进入矿山生产部门。矿山环境和学校课堂氛围差别大,学生必须从心理和生理上全面适应并且迅速适应,从一个简单的学生的身份转换为企业员工、岗位负责人的角色。学校和企业应该预先结合实习岗位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前期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还必须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监督和管理,遵守岗位工作守则,学习企业管理相关制度,做到文明到岗、安全生产[8]。另外,还要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和企业指派的专门技术人员要全程跟踪指导,加强岗位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可以在岗位工作和生活管理上实习军事化管理。顶岗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生产岗位,切身感受现场动手操作,提高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推进实习深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探索工科专业实习改革与创新举措
通过对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要更完善的改进措施。比如,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政府、企业、学校协作配套体系,政策上激励机制还未建立。因此,探索工科实习改革与创新举措,建立完善的实践模式,对于工程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一)建议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建立保障制度
政府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优惠补贴和税收减免措施,提高矿山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并建立专门保障组织,对学生矿山实践安全做全面评估,有效免除矿山对学生安全责任的顾虑,确保清除实践的安全隐患。比如政府提供资助,在矿山成立专门组织,确保实践教育管理和保障评估体系[9]。或者加大支持力度,矿山可以有专门人员负责实习工作,不影响生产,有单独部门技术人员全面与学生接触,进行一对一“学徒”式实习[9],无论顶岗或跟班实习,都能做到深入理解,提高质量和效率。
(二)课程改革、实习方案多方敲定,全面优化实践模式
首先学校的培养模式要与企业人才需求对应,调整课程设置,进入生产岗位实习之前,确保理论基础夯实。其次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双方共同制定、实际参与的有效实习主题,实现方案要反复探讨,现场论证,多方仔细推敲论定。企业生产岗位数量要满足参与学生的人数,实习环境和相关设施要提前核实,岗位工作任务要确定,确保全面优化实习模式,保证实践正常进行。并且,完成相关阶段实习任务,提供实际奖励形成激励机制[10]。学生带着任务目标,深入探讨专业问题,有的放矢,实际问题现场分析,锻炼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努力增加实习经费投入,改善实习装备
针对矿山生产环境,要做到实习的安全保障,需要大量配套实习装备。首先,矿山地处偏僻,气候异常,并要谨防蛇虫鼠尾,必须购置相关防护以及预防药品等。其次,选厂机械轰鸣,噪音困扰、粉尘困扰、还有酸碱性污染物,都需要配套的服装和用具,使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更落到实处。统一的服装和用具,也能提高实习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整齐程度,同时提高实习质量和效率。另外,针对噪音情况,为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人员取得有效沟通和交流,还需要配备无线电对讲接收装置,克服车间生产实习过程中的沟通困难,及时有效的解决生产技术交流障碍,提高技术指导和技能讲解质量[10]。
(四)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完善实习考核制度,专题座谈及时总结
实习考核制度应该是需要公平、公正的评定每一个学生,需要结合平时表现,学习积极性、实习主动性、任务完成程度等综合考评。例如,评分细则可以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30%;岗位操作熟练程度30%;工作表现(含遵守劳动纪律、责任心、主动性等)40%;或者实习平时表现30%;实习日志30%;实习报告40%。每个实习阶段,甚至每天实习任务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实习问题,及时解决生产实习难题。尽量多组织技术专家专题座谈,学生直面企业高工高管,勇于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另外,企业相关人员也应参与考评激励,企业优先聘用考核出的优秀人才,提前定向培养,达到产学研合作办学成效,实现卓越工程师的真正培养[11]。
(五)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学校指导老师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技术专业背景,熟悉实习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技术经济指标等。企业提供经验丰富、热爱沟通、专业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习实践的全过程[10]。企业以安全生产和经济利益为先,对矿物加工人才的长远培养计划关心不够,难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评估和考核激励当中,观念中的学生就是外来参观者,做不到实践参与,何来提高实习质量?让学生拥有实习机会、实习场所,这只是开始,还需要具备更多辅助条件和共同建设的目标。学校应与实习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领导重视人才培养,愿意提供便利,承担实习任务,才能保证学校拥有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学校指导老师应该到生产现场踩点论证实习方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保证指导质量;工程技术人员也要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理论水平,最好建立实习管理专门部门,监督和规范双师的职业水平,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保证实习质量和效率[11]。
四 结语
工科实践教学应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加大投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各种保障措施,切实推进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生产实习模式的全面改进,提供生产现场参与机会,争取做到顶岗实习,增强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实习风气,促进学生实践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生产实习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将理论带入实践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潘红波,闫军,沈晓辉等.国内外工科生产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83-85.
[2]卢秀珠.本科高校专业实习存在问题及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8,(7):142-144.
[3]晏全香,库建刚,邓荣东.矿物加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93-94.
[4]胡同德.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8):56-57.
[5]王静,张仁竞.顶岗实习:高校师范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0-12.
[6]苏曼,蒋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化工管理,2018,(8):164-162.
[7]许高厚主编,教育实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林华,游少鸿,曾鸿鹄.“卓越计划”下的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大学教育,2014,8:64-66.
[9]周松兵.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顶岗实习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253-254.
[10]付士军,刘志强.基于校企联合地方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4,(8):38.
[11]晏全香,库建刚,邓荣东.教改背景下高校课堂的教与学[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8,(2):85-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