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探索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8 09:13: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结合“新工科”概念,高校按照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规律与特点进行的教育改革亟待推进。本文着重介绍了“新工科”的基本内涵,阐述了高校通识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逻辑关系,分析了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别在意识层面、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通识教育;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陈菲.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探索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4):75-77.

Study on the Revolution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Considering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HEN Fe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angzhou,Zhejiang)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concep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it is increasingly demanding for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 of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new objects,laws and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describing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nd analyzing the major issues in conducting the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Finally,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revolution suggestions,in terms of conscious level,theoretical level and operating
level,for the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Revolution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简称《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1]。显然,“新工科”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强调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的融合与互补,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人才。基于此,高校面向“新工科”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规律与特点进行的教育改革亟待推进。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通才为指向,其目标是培养“健全之人”,是“健全人格教育”,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2]。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养成融会贯通的学习思维和思考方式,形成面广、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科学、合理的能力结构,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3,4]。

         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发挥通识教育在学生能力提升、视野拓展和素质培育的作用和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新工科”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 “新工科”基本内涵

      自“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概念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研讨会,并于2017年6月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北京指南”[5],这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新工科”,“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等综合概念,其具体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6-8],如图1所示:



\
 

二 高校通识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逻辑关系

        第一,通识教育是拓展“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新工科”的理念“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开放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工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往往存在着专业课程形态相对固化、本研隔断、学科间联系松散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广泛、科学的通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其他门类或者工科门类的学生通过mooc等形式研修其他学科或者门类的课程;可以将通识教育的覆盖面拓宽到研究生层面,设置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的通识课程,以突破本研隔断。此外,还可以精选部分核心“新工科”专业课程,如智能车、机器人等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新工科”涉及的基础知识。

         第二,通识教育是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新工科”的标准“新”要求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多维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以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技术发明与知识更新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储备[5,6]。毫无疑问,未来的工程人才除了接受基本的数理知识、工程伦理和道德素质教育之外,还必须着重培养自身的创造与创意思维、商业知识与能力,兼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与开发、全球视野与跨文化的交流、团队合作、领导决策和终身学习等核心能力与素质等。因此,高校就必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避免狭隘的思维和视野。

           第三,通识教育是实现“新工科”交叉与融合的有效举措。“新工科”的机制“新”很好地体现了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与需求。通识教育有助于催化现有专业派生扩展形成新生专业,也有助于有机整合多个专业形成新型专业,更有助于实现“产-学-研”协同模式的资源共享。比如,“大数据+金融”或者“大数据+信”等“A+X”新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由大数据相关知识体系、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和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等多方有机构建,最后真正实现“新工科”的有效交叉与融合。

\

 
三 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建议

(一) 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第一课堂的正式课程和第二课堂的非形式教育。许多知名高校都很重视如何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已有的资源、建立有特色的学校独有通识教育体系,如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经典名著课程型、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书院型等。然而,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实施环境限制等原因,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认识与实施方面确实还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通识教育的概念模糊不清,目标不够明确  [9]。目前的通识教育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各参与主体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认识还不是很充分、深刻,直接导致了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混乱和低效。在学生层面,学生缺少从长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对通识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将通识教育课程定义成了“水课”、“作业课”、“可旷的课”等。在教师层面,他们经常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成长规律,单向地灌输知识,往往将通识课程停留在较浅的深度,导致学生徘徊于多门狭窄的课程之间,无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通识课程的教育资源有限,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高校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拆除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围墙与壁垒,保证人文-社会-自然等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平衡,合理优化现有课程,充分挖掘掌握资源,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学科课程模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目前的通识教育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设计和措施保障,内容良莠不齐、课程设置涉及面窄、内容与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通识教育的优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并不具备完整的通识教育学科体系[10],专业教师兼职担当通识教育的主讲教师。第一课堂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的,开设的都是大课,而负责第二课题非形式通识教育的书院也只设置有行政部门和团队,并没有专业教师队伍。在实际情况中,专业教师工作量大,肩负着科研与教学双重工作,考核压力大。相比较而言,通识教育相较专业教育回报小,导致教师投入到通识教育的精力不够、备课不及时、对上课学生不了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建议

        在意识层面,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思想,同时增强师生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新工科”背景下,实施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开拓学生知识接触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弥补学生因单一的专业学习或者门类学习而引起的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自我局限。通识教育与实用性的专业学习或者技能型的实践学习不同,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且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显现,但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类的成长与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设立项目、引进人才、开会研讨、加强管理、整顿结构等方式,发挥指挥棒的指向作用,提高各参与主体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在理论层面,努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发挥潜在通识课程的教育功能。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关键是实现课程体系中“通”与“专”的相通和“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分配与布局必须更为合理,教学内容以多方位协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将个人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提升和人格培养相融合。教学方法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除了第一课堂之外,高校需充分发挥潜在第二课堂的丰富“通识教育”功能,比如内容丰富的人文与科学讲座、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富有内涵与精神气的校园环境建设等,第二课堂作为潜在的通识教育课程均可赋予学生培养的意义,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在操作层面,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拓展教师资源。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层次构建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比如,根据限制程度分成必修课、限修课、公选课等,根据性质不同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等,根据开设方不同可以分为校级、院级和学科级等,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高校还要出台相应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兼顾小班化与多层次教学,注重运用引导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其次,高水平且专业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质量通识教育的基础和保障。高校要扩大专职通识教育师资的数量与规模,改革通识教育的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教师专业从事、参与通识教育课程主讲和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不定期开展专门培训、骨干研修等,努力提高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2018-04-02].http://www.gov.cn/xinwen/2018-04/15/content_5282540.htm#allContent.
[2]胡金凤.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24-126,.
[3]王前新,陈艳.文化德育视野下的通识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47-51.
[4]张友元,刘浩然.通识教育与完全学分制体系下化工院系药学专业方向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2):1135-1136.
[5]杨飒,杨小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73-75
[6]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7]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24-28.
[8]苏宏元,黄晓曦.“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的价值、困境与重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0-116.
[9]孔德文,林丽萍.通识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7(5):57-59.
[10]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