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中药药剂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本文作者以中药药剂学“散剂”章节为例就如何挖掘其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到中药药剂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设计,既深化了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同时又实现了专业课学习、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并重,获得了良好的协同效果。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药药剂学;散剂;课程思政
本文引用格式:蔡邦荣,等.中药药剂学—“散剂”章节融入思政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36):203-2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将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到不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已成为各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重要途径。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结合《中药药剂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药药剂学》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此,我们以“散剂”章节为例进一步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具体举措。
“中药散剂”指中药饮片或者提取物经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固体制剂。像丸、丹、膏、汤剂一样,散剂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中药散剂的应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由于中药新剂型的不断发展,散剂的应用也逐渐减少。此外,中药散剂章节教材内容简单易懂,包括散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以及制备方法等[2]。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略显单调枯燥,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高,然而,散剂中的筛析、混匀等操作是制备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及丸剂等非常关键的单元操作,有必要深入学习散剂的相关知识,为其它剂型的学习和制备打下良好基础。
鉴于以上考虑,在散剂章节课程设计中,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一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散剂章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散剂的概念、特点、分类及质量要求,掌握普通散剂、含毒性药物散剂、含低共熔组分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散剂的制备方法和操作关键,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结合实际能够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完成对中药散剂的质量评价。
二 思政教育融入散剂章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国内外医学文献、书籍,对全世界医药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回顾,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中药散剂这一传统而古老剂型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其次,挖掘散剂内容中具代表性的思政教育素材融入本章节知识点的讲授中。
(一)了解中医药在全人类医药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在过去上千年的时间里,我国医药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西方医学后来居上。通过研读历史,分析近代医药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提高学生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坚信祖先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并以祖国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而自豪。例如,举例李约瑟博士的巨作第五卷《炼丹术与古代化学》中提出医药化学源于中国,他在文章的末尾满怀期待的写到“愿这一旗开得胜的浩繁研究,会像所有的历史研究那样无限的继续下去[3]”,李博士衷心期待我国的医药工作者继续研究自己民族的宝贵遗产并发扬光大,使学生了解中药散剂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文化传承中的贡献和作用并引以为傲。此外,通过分析中药散剂在当代医疗中衰退的真正原因,挖掘中药散剂的精髓,了解制剂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让学生热爱祖国医药文化的前提下萌生为祖国医药发展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致力开发适合现代治疗需求的中药新制剂,使其继续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服务。通过比较国内外医药发展,培养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也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二)结合实例培养学生重视文献古籍、科学传承
通过回顾散剂发展历史,以五石散为例渗透思政教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药史上出现一种奇怪现象,上流社会服五石散盛行,早期医圣张仲景的五石散方子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这些石类药物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并没有大毒,张仲景将其用于病人病后恢复。但是,五石散处方中的药物不断变化,魏晋时期的五石散方含有明矾,明矾虽无大毒但容易与礜石(硫砷铁矿)混淆,过量的砷容易中毒、甚至死亡。据记载,从魏晋至唐代的500年里因服五石散而丧命者达数十万人之多,那时人们逐渐意识到服五石散的危害,当时著名的医师孙思邈提出“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宜急焚其方,以绝万世之乱”的忠告[4-7]。到明代,李时珍、王子敬等揭示了五石散中致毒物质为礜石并指明了其适应病症,才使得五石散的应用得以规范[3]。同世界上其他四大传统医药一样,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病魔做斗争中不断探索和长期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医药,是临床实践和理论并重的医学,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历经千年而不衰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和实践性,不能盲目认为“中医药只有经验而无理论基础”,更不能因为中医药治病起效慢和治病机理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清楚等怀疑或否定中医要的科学性。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经典名著和中医药专业论文,解决当前中医药所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并将认真严谨的习惯应有到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药品作为一类特殊商品,其有效性、安全性缺一不可,药品和辅料的来源以及生产管理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药典》要求和《药品管理法》等,使学生具有法律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恰当的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时刻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应该主动思考,不要急于否定,引导学生尊重经典名著、重视文献古籍、勇于探索科学问题、深入挖掘中医药宝贵文化、科学传承。
(三)结合具体实例树立学生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
在回顾散剂发展历史时,引入煮散盛行的历史背景,树立学生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煮散是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与汤剂相比,煮散能节省药材、提高疗效、能大大降低药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煮散虽源于秦汉,但盛行于唐末和宋代,除了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外,也与当时社会历史原因有深刻的关联[3]。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交通不便,药材生产和运输极大受限。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也是战乱连年,药材供应更加匮乏,为了节约药材和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许多医家提倡使用煮散。宋代建立初期,国力虚弱,加之政府设立惠民和剂局,使煮散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5,6,8,9]。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不要忘记历史,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珍惜当前和平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和稳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当前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努力挖掘传统中医药宝库,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让中医药更好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 结束语
中药药剂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中药药剂学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能实现中医药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并重,达到协同效果,有助于增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医德情操、树立学生爱国、敬业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2]杨明.中药药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朱晟,何瑞生.中药简史[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陆雪秋.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5]丁毅,傅延龄.宋代散剂盛行原因分析[J].中医杂志,2014,55(11):984-987.
[6]胡小苏等.中药散剂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18,12(4):496-501.
[7]沈括,梦溪笔谈[M].岳麓出版社,1998.4.
[8]庞利霞,王林等.中药煮散的传统用法和变迁[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8(5):315-317.
[9]刘起华,孙玉雯等.浅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散”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2):369-3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