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国家和各地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流专业是国家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聚焦地方行业优势明晰学校办学定位、传承学校特色和优势、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一流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合资源协同育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建设应用型一流专业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一流专业;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杨少斌,等.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逻辑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3):95-96,107.
一学科与专业
学科专业在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学科与专业是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生态中的基础构成元素。
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以探索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人类未知领域为目的;而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己任,以培养满足职业和社会分工需求的不同层次人才为目标。专业虽以培养满足职业分工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的,但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科为依托,一个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往往需要若干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为支撑,因此,这两者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相互支撑的作用。
二 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为“双一流”)是新时代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其基础在于一流专业建设,只有一流的专业才能带动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对此,陕西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同时,提出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统称为“四个一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主要面向基础雄厚、实力较强的本科院校;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主要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
(一)一流专业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
从高校基本职能上讲,其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专业上。因此做好专业建设才能推进学科建设,只有一流的专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科学研究、社会与行业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实现和促进学科发展。
(二)一流专业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专业建设实际上是利用学科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随着社会进步和学科的不断细化分类,产生了很多新兴领域、新兴专业和相互交叉的专业。高校在建设和打造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学科体系、学科资源进行优化,实现和推动学科建设的创新、突破和发展,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1]。因此,一定程度上,一流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三)地方院校建设一流专业的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由于自身历史传统优势、区域位置优势、行业优势等,其一流专业建设着重从以下方面思考。
1.明晰学校办学定位与专业关系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其专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不仅要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社会需求、相应知识体系考虑等诸多方面考虑和选择,主动分析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市场结构、重点发展领域等,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专业布局结构、设置课程体系等。地方高校的办学主要是要明确服务对象,只要认准服务对象,立足国家、行业与地方发展实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培养高规格的优秀人才。
2.传承特色聚焦优势建设一流专业
特色专业是某专业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鲜明的特色,能够快速适应新时代背景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能够高度契合社会与行业的需求、能够产生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2]。建设一流的专业,要先在建设特色专业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找到提升质量的出发点、突破口和落脚点。地方高校在建设一流专业时,还要处理好取舍关系,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要集中优势、基于传统优势特色专业打造一流专业。
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一流专业建设
地方高校建设一流专业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切实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结合,重点关注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适应性,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发展,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3]。
4.打造一流平台助推一流专业建设
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软件和环境建设方面尚需努力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1)加快一流师资建设。(2)重点加强课程建设。重点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难度深度、广度能力等。大力推进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将课程评价考核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实施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突出实践性考核。(3)构建优秀实践基地。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流专业,更应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强化把学生毕业设计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开展真题真做,切实提高学生实践综合运用能力。(4)积极推进教材建设。教材内容需要强化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需要及时把行业最新科技成果、社会发展新动态引入融入教材,需要将研究成果内容转化为教材内容,做到教材适应和体现学校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
5.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基强化一流专业建设
(1)强化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通识教育课程重在“育”而非“教”,因此应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科学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助推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成人”,继而“成才”。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应着力于顶层设计,从学校层面出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其次,从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指导的课程体系[4]。
(3)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地方院校重点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个性化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模式。
6.聚合资源深化协同育人
建设一流专业,必然需要各学校间充分的资源共享,走资源互补型道路,实现联合培养。吸纳聘任行业企业专家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验指导、学生实习、就业毕业指导等。
7.完善一流建设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建设一流专业,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首当其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实施监控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而确立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改进和提升机制,地方院校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基于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人才培养相关的环节和要素,科学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通过实施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8.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上还应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一方面,要站在国际高度对专业建设提出要求,建立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专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与国外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优质教育资源等等,双方共同开展科研创新、课程改革、人才联合培养等,逐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得到国际的认可。
三 结语
地方应用型院校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是国家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地方高校彰显办学特色、凸显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在深化一流专业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地方行业优势明晰学校办学定位、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打造一流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合资源协同育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信经过努力,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办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9-23.
[2]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05):24-27.
[3]侯晓苏.浅析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发展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6-6(20):243-244.
[4]王钱永,任丽清.“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38-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