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7 14:27: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介绍了网络工程专业发展概况,调查了计算机网络产业发展与网络工程人才需求间的矛盾,探讨了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地方院校应对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一流专业建设;人才需求

本文引用格式:王鹏.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5):109-11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网络工程已经建立了清晰的基础理论、工程方法和技术体系,形成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信息产业。网络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数量众多的网络工程人才,包括网络的研究与发明、规划与设计、应用与开发、部署与实施、运行与管理等。

         为了适应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1998年开始设置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研究型以培养网络研究与发明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应用型以培养网络规划与设计、应用与开发、部署与实施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技能型以培养网络运行与管理的人才为主。图1给出了网络工程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对应关系。本指导方案以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对象。


\



\


一网络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1998年,教育部以目录外的形式设置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学科代码080613W),许多学校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客观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教育部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教育教学机构的指导下,于2012年编写出版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规范(试行)》,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教育逐渐由探索阶段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网络工程专业(学科代码080903)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之一列入了目录内专业。

         截止2015年03月,全国共有359所高校(含独立学院)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按地区分布如表1所示。按照学校类型分,“985”、“211”院校23所,占6.4%;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含43所独立学院)325所,占93.6%。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地方院校占绝大多数,是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上述拥有网络工程专业的院校中,2011年以后被批准设立的院校尚未有该专业毕业生。据统计,目前全国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规模约在16000-18000人/年。根据麦可思提供的数据,从事计算机与网络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在南京、无锡、常州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约4000元,最高的可达6000元;苏州、杭州稍高一些,上海平均月薪约5000元。

二产业发展与网络工程人才需求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网络已经深入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我国为例,根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

         网络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具备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且具备涉及面广、影响大和需求广阔的特征,网络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和最终消费的乘数效应,具有很高的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将从2015年的8%上升到2020年15%左右。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信息化在新“四化”中的位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了网络发展的方向,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信息网络技术所涉及的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在中国将都是千亿级别的市场,行业带动效应也将达到万亿级别。此外,随着旨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作为技术基础之一的网络技术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应用与发展空间。

        伴随网络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这些需求中,根据岗位的企业性质,主要涉及:科研院所机构、网络设备制造企业、网络系统集成与服务企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根据岗位的工程特点,主要涉及:网络研发工程师、网络架构与设计工程师、网络部署与实施工程师、网络运行与维护工程师、网络测试与分析工程师、网络应用开发工程师、网络项目或技术管理工程师。

\

 
        人才需求的增长带来了网络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较大缺口。传统互联网领域,我国政府机关、企业、媒体网站和教育、商业网站等领域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30万。在2015年,纳入统计范围的无线互联网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整体同比上升了23%,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同比上升了25%;据估计,未来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将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网络新技术进入主流应用,未来几年,人才需求市场中,涉及新兴技术领域,从事无线与移动网络、IP统一通信、云计算、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将会出现较大增长与明显缺口。

三 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机遇


       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与环境。

      1.从产业发展方面来看,网络已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且发展势头继续强劲。

      2.从人才需求角度看,出现人才需求缺口的岗位大量对应于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层次;目前用人单位最缺乏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与安全等方面的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正是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主要人才。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与单位需求,就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3.从高等教育人才分层培养的角度看,地方院校在重点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可以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与发展空间。在一定的学科支撑与工程实践条件下,适合培养网络工程领域的具有基础厚、就业口径宽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对于基础扎实、善于钻研的学生可向学术研究型引导,利于其升学或就业。

         4.从地方院校的区域性角度看,地方院校主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植根地方文化,了解区域经济特点,熟悉本地用人单位需求,益于与地方用人单位形成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更快实现社会人转换,更快适应岗位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工程专业建设遇到的挑战

        但是,近年来专业建设总体水平及毕业生就业质量也表明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面临不少严峻的挑战。首先,在快速增长的人才需求和持续增长的网络工程专业数及每年数量不菲的毕业生背后,依然存在较严重的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业界高质量网络工程应用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业界反映毕业生知识陈旧、工程能力弱、职业素养不够。其次,由于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时间并不长久,再加上受学科导向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以及网络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缺乏可借鉴的办学经验,或者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全国范围内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定位错位、人才培养标准模糊、培养方案适应性差、教学条件与资源不足、与行业企业的互动不够、财政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等。

四应对挑战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面对上述机遇与挑战,地方院校首先要更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符合技术与产业发展;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符合生源特点与发展潜质;面向差异化发展,以特色求发展,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区域特色。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围绕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机制、培养保障等关键环节,建立满足高质量网络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为基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上,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为出发点,建立细化的培养标准或给出清晰的毕业要求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够有效支撑培养标准或毕业要求达到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体系,并建立每门课程或课外教育活动与人才培养标准或毕业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

       3.人才培养机制上,通过涉及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系列途径、方法、手段,建立有效支持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4.培养保障上,要加大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自身的工程化水平与工程素养。同时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运行、管理与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帅军.探讨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J].科技展望,2015,25(29):7.
[2]曹建芳,王鸿斌.地方高校融合MOOC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03):66-69.
[3]王相林.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07-110.
[4]周建存,陈伟宏,吴鸣.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30-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