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的同时,也引领了基础设施行业重要的发展,其中包括水利工程行业。水利高校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水利工程类高校专业教育者,在此背景下的学生培养模式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水利工程;高校学生;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笪步源.“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的水利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42):12-13.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water conservancy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ag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
DA Bu-yuan
(Hohai University,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llege,Jiangsu Nanjing)
Abstract:The concept of‘the Belt and Road’not only shows China’s power to the world,but also leads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the infrastructure industry,including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water conservanc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lso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s a professional educator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lleges,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tudents under this background is a key issue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College student;Cultivation mode
“一带一路”的概念自从2013年提出以来就一直是一个热词,也越来越被证明是符合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重要战略决策。其中国内的产能过剩,而新兴国家及欠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缺口巨大是重要的时代背景之一。包括水利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行业在面临国内市场趋近于饱和的重要转折契机,及时抓住国家政策带来的巨大红利,引领强大的建设力量和建筑资源走出国门。5年来,国内众多单位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据资料统计,2013至2017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累计3629.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0.5%。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力量、福祉全球的同时,引领了基础设施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水利工程行业是基础设施行业内的重要一部分,包括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水利工程也是遍地开花。世界二十大水电站,中国有十一个。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占据七席。当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力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不得不面临国内需求量的饱和而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人说水利工程行业已经成为“夕阳行业”,“满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水利工程行业指引了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作为传统基础设施行业的水利工程不得不直面挑战,通过转型去收获发展。作为水利工程类高校专业教育者,在行业面临如此变革的同时,更应顺应时代潮流,未雨绸缪,在新时代来临之时,及时调整教育模式,为国家输送更加顺应时代需求的优质人才。因此,水利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在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方针的同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内容偏重应用
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是为学生从理论上树立起所学专业的完整的知识架构,注重的是原理,就像大树的主干,只有强有力的主干才能历经风雨而岿然不动。而今天的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快节奏的社会,更快融入工作的能力,需要更多偏重应用的知识,就像大树的枝叶,只有茂盛的枝叶才有夏日的绿荫和秋天的果实。根据目前的情况看,一半以上水利工程专业高校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初期的“上手”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首要困难。将课程内容偏重应用,不仅是帮助学生适应工作,更是帮助他们适应更加快节奏的时代。
二 增加小语种的教育
截止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项目也更加深入,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基本的建设需求。更多时候不再需要“西方专家”的介入,而是更加直接地同建设方进行沟通,主动了解建设方最准确的需求。因此,语言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是非英语国家的情况下,单靠英语进行转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错误理解的风险[1]。通过使用建设方的语言进行交流,不仅减少了第三方语言转译的错误,也体现了中国企业杰出的业务能力。因此,多数具有涉外项目的中国企业倾向于招收具有小语种能力的毕业生。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开展小语种的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语言方面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招聘就业增加筹码。
三 增加新技术的教育
过去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建造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而书本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水利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自然条件约束多等特点,就导致了项目数量、建设经验、技术更新速度等都落后于民用建筑行业。这是水利工程行业的特点,也是水利工程高等教育的特点。因此水利工程院校更应该主动猎取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把握行业最新动向,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新时代人才的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提供新利器。以目前整个建造领域较为火热的“BIM”技术为例。BIM本质上是“建筑信息模型”,而今,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已经赋予BIM技术新的生命。由于其建筑结构更加规则,BIM技术起源于建筑行业,也在建筑领域更加成熟。目前,国内建筑类院校已经开设BIM技术相关的选修课、必修课,相较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结构更加复杂且不规则,BIM技术发展也较慢。但必须认清的现实是BIM必然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水利工程行业也同样如此[2]。水利类高校开设BIM等新技术课程即是顺应时代趋势,也是为BIM等新技术在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 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们对“国际合作”的认识已经慢慢地从更多的“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一带一路”政策就是最好的例子。水利工程建设的“走出去”不仅仅是把国内的建设方法、建设模式等照搬到国外,而是从里到外的不同,并且很多的“不同”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我们主动去发掘和关注。因此需要高校增加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比如国际规范、国际礼仪、国际法律等等[3]。国内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国内的要求和规范,很多人就会把国内的做法“理所当然”地照搬到国外的项目中,但事实上,国外很多做法和要求与国内有着较大不同。国际礼仪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每位走出国门的水利工作者都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国际礼仪应在走出国门之前培养。国际法律是保护自身的重要“护甲”,所谓的“入乡随俗”除了风俗还有的就是法律法规。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是所有事情的前提,必须从第一刻开始。国际规范、国际礼仪、国际法律等等国际合作中的细节,可能不是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成功的决定因素,但是处理不好的话却可能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方法、规则可以慢慢去学,但是意识的转变需要提前去培养。
五“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熏陶
提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就不得不从“一带一路”的定义说起。“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所涵盖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是全世界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也是政治、宗教最为复杂的地区[4]。在感受异国文化之美的同时,必须欣赏和尊重它。在水利院校开展宣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相关课程,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并热爱他国文化,更能帮助他们了解并更快融入他国文化,打破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和壁垒,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沟通和理解。
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迎合时代需求是高校教育不断自我完善的体现,在“一带一路”方针的新时代背景下,水利院校应及时摒弃“一成不变、墨守常规”的落后教育理念,及时吸取新的养分,把握时代脉搏,通过变革迎接新时代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宇“.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解决途径[J].科技风,2019(05):25.
[2]苏静波,李昂.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0):230-231.
[3]万三明.我国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2):7-8.
[4]朱小雪.“一带一路”文化外交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