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诵能够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好处,通过将朗诵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将学生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通过朗诵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吴立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8):120-121.
《语文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的九年分为四个阶段,而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身为语言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如何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发挥朗诵教学的积极作用,提升朗诵教学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研讨。
一 朗读教学的作用
朗读是文章与读者的交互。读者通过将文章大声的朗读出来,将原本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语言。在进行教学语文教学时,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活跃学生的听觉系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兴奋和专注状态,并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单纯靠默读无法到达的境界[1]。通过投入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增加语文词汇积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课文主旨中心,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课文情感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提高普通话水平。更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 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教师和家长更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缺陷越来越明显。由于现今朗读教学方式产生偏差,与其他语文教学方式相比,朗读教学过于简单和随意,使学生无法对朗读产生重视心理,以至于朗读教学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2]。现在的朗诵教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课堂上进行朗诵的时间不多。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学校并不会安排学生进行早读,学生在学校的朗读时间主要在语文课堂那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而课堂上语文老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朗诵的同时,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这导致一节语文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朗诵时间最多不会超过5分钟。而在课堂外,朗诵多被教师以课后作业的方式安排给学生。而由于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发育原因,他们在没有人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朗诵效率无法得到保证。朗诵时间不足,直接导致朗诵教学无法达到其目的,这需要引起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重视[3]。
其次,朗诵模式过于形式化。朗诵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由教师或某个学生领读,其它学生跟着一起诵读。而这个领读的学生大多数为班干部或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使其它学生真正当面朗读的几率较少,严重降低学生开口的积极性,甚至于使学生对开口朗读产生抵触心里。
再者,学生所朗诵的文章选择面狭窄。学生朗诵的文章多为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虽然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各个教育学家处于多方考虑挑选出的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文章,对学生的身心有着正向引导的作用[4]。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喜好都各不相同。在长时间多次的阅读课本上的文章,会导致学生对朗诵产生一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敷衍心理,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朗读过程中。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过于简单和单调。评价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评语往往只是模糊敷衍的停留在“不错”、“很流利”等评语中,没有对学生朗诵的声音、语调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无法从评价中得到对文章整体感情的把握,无法调动学生们的朗读积极性,使朗读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结果[5]。
三 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主动的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并在课余时间自主的进行朗读练习。当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并知道朗读的重要作用,他们的朗读效率会大大提升,达到预定的朗读目标。
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在这里,笔者推荐两个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使用,并且普遍有效的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和表演朗读法。
情境创设法,即在朗诵教学中由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和文章内容相照应的情景氛围。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山中访友》为例,教师可以选择较为舒缓的的纯音乐作为学生朗读课文时的背景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琵琶曲《琵琶语》,在纯音乐的引导下将朗读课文的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环境中,充分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再如下学习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文《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并借此接回介绍《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最后以《二泉映月》音乐为背景,跟着音乐的节奏,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和音乐的魅力。
表演朗读法,或者说是角色扮演法。通过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合作朗读一篇课文,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更深刻的了解。表演朗读法适合对话较多的故事类课文中,由学生和老师共同选择角色扮演人员,如旁白、男主角、女主角、男二号、女二号等。通过这种朗读方式可以使学生与课文中人物心理更加贴近,有利于学生领会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6]。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甘罗十二为使臣》时,就可以使用表演朗读法进行朗读。《甘罗十二为使臣》这篇课文时标准的剧本形式,其人物分配清清楚楚。在教师介绍过文章主人公的相关事迹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由学生主动举手报名自己想朗读的角色,若有多为学生同时选择同一个角色,则由任课教师进行协调。在对课文的旁白、赵王、甘罗等角色进行分配结束后学生开始进行朗读扮演,朗读结束后由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朗诵表现进行点评,并由学生自己对自己所朗读的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达到贴近课文主角心理,领会其中主体的作用。
(二)增加朗读时间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如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时的朗读时间外,在其他时间,如下午的自习课,或者专门设置一节课来进行朗读练习。通过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提高朗读教学的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朗读能力,达到可以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的目的。
(三)丰富朗读内容
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时,朗读内容不应仅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而是要扩大范围,将朗读对象扩大到各种文本读物或者作文当中。教师可以在早自习或者班会上组织学生推荐并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文章和读物,并对其中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片段进行朗读。或者根据最近阅读的内容自行书写一份读后感,在会上进行朗读。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
(四)强化朗读评价
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不错”、“很好”当中,要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在学生朗读后,结合学生朗读的内容对学生的语音、语调、情感投入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朗读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当学生朗读过程总体瑕疵较大时,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朗读的瑕疵进行批评,而要在指明学生朗读技术的改进方向的同时,适时的给予鼓励。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鼓励:“声音响亮,读的很认真,就是在某某某方面再投入一些感情就更好了。”“听得出来,你有很用心的去读课文,但是语速稍微有点过急了,可以适量放慢朗读速度,这样你朗读卡顿的地方会更少。”等等。在进行评价时,要将批判和鼓励相结合,使评价适时合理,起到鼓励学生继续进步,激发学生自信心和朗读兴趣的作用。
四 结语
现今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相当优美的语句,十分适合小学生进行语言词汇积累和朗读练习。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充分领会文章中的情感神韵,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才会重视朗读,从而使语文学习更加的富有灵气。
参考文献
[1]王小伟.融读于教,以读育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39):102.
[2]付远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初探[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00187.
[3]管丽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8):57.
[4]梁凤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和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3):130.
[5]荀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究,2016(17):189-190.
[6]赵永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