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教学方面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实施不同类别的教学方式。对于研究生来说,研一的基础学习是为研二的专题科研做准备,因此,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合适的。“小班化专题研讨式”也是研究生教学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将教学目的十分明确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轻松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进行组织教学。另外,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构建起丰富的资料数据库,让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变得更加的具有艺术性、科学性。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研究探讨
本文引用格式:林先其等.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9,6(37):89-9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对我国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就是硕士研究生。针对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相当扎实,并且与其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是十分广泛。硕士研究生有着十分强悍的思维创新意识。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培养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方式中,能够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进一步开展对硕士研究生的求异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此类的教学方式能够十分明显地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即“教师主导、研究生主体”,贯穿其中。在“小班化研讨式”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数量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学生数量较少,仅为10~30人左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展开的教学具有十分强的专业针对性。就目前的教学情形来看,这种“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缺乏一定的经验,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并进行总结。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中,我们要将所有院校的、其他专业的教育中的优点吸收过来,进一步发展“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育模式,对其进行积极的推进、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 明确教学目的是实施“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的依据和根本
对于我国人才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清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在教师上课前,任课教师首先要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教学大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纲领性文件了解清楚,将文件中的各项内容熟悉,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理清教学内容。让教师能够通过教学使得研究生具有该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相关的能力。只有清楚明确地知道应当让硕士研究生们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够让教师更加清楚的进行调理清晰地备课以及授课。教师要对课程中重难点知识进行相关的侧重讲解,也就是展开相关的专题性研讨,对知识进行能力的储备以及传授,从而一步步靠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 精心规划教学设计是实施“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对于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来说,对教学的学科方向以及专业性质甚至是个性与特长等都要进行了解。这个环节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也是课程环节设计中必须进行的环节。将学生的情况都了解清楚,才能够深入展开“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同时,对学生与专业性质的深入了解在该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核心意义。只有深入了解其本质才能够在研究生交流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才能够更大程度的将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另外,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后,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和力也能不断提升。对于课程环节的设计,必定是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的。如此,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行人才培养。
三合理恰当的教学组织是实施“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恰当的组织能够使得工作或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在教学中却是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去开展教学。也就是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有一定的方法开展教学,并且方法适当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最终还是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这三者的影响。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且相互关联。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中,开展专题研讨会就要将组织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方式等都进行充分的考虑。最重要的是,将研讨会上的实际情况与以上内容相结合。研究生在课前的准备情况对课程进度以及效果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过程中,要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考虑清楚,并且,在课后还要注意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进行课程改革,进而推动课程进行效果向前迈进。利用客观的教学评价对讲师的讲解进行评价,对讲师的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客观的评教还能够让讲师认识到讲解的不足之处等,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高超灵活的课堂掌控艺术是实施“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教学方式模式中,还是让研究生跟随着讲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并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下,讲师在课堂中就如同是一个主持人一般,又或者是一个导演,就好像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中,对讲师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但是,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的教育模式中则对讲师的要求就高了许多。对讲师的能力以及素质等都提出了要求。在专题研讨会中,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讲师不再像是一个主持人将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就可以了;而是在研讨会中需要对研究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式解答。这就要求讲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自己的见解思想。讲师的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十分高,对于研讨会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够进行充分的讲解,并且,还能够即兴发挥将课题变得更加有深意有内涵。
就讲师在课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师的插话以及回答、点评等内容都要有见解、有深度,从而对研究生起到点拨与启迪的作用。在课程中,讲师的地位是主导性的,而学生的地位则是主体地位。在课程中,讲师要对研讨的内容以及课程的进度进行引导;对学生之间的探讨、辩论要进行点拨,从而推动课程的进展。此外,讲师要在课程中始终掌握着探讨的主题,防止跑题情况的出现,另外,也防止在讨论中对其他无关事物进行讨论。讲师还要把握整个课程的进度,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课程节奏的控制,以及课程尺度的协调。除此之外,在讨论中,要给学生足够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都发挥出来,进而推动研讨的进程。讲师在研讨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关系到整个研讨的内容走向问题。
对于课程研讨的内容来说,需要讲师在课前就研讨题目设定出来,并让学生提前有一定的了解。开始研讨之初,讲师要将讨论的题目、主题以及各种要求再明确地阐述一遍;之后,让学生们根据相关内容展开研讨。对于研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各种观点,讲师要认真聆听,并在学生提出问题之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做到点评有理有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观点进行相关分析,并迅速做出判断。在过程中,讲师还要对研讨进行引导;帮助研讨顺利进行。在进行小问题的点评以及小问题总结时,讲师还应该顺应地将下一个小点引出,做好研讨的过度。在研讨结束之时,讲师应当对此次研讨进行全面的总结。
“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从其教学形式来看,主要是学生们围绕着课题展开相关讨论以及研究。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讲师即教师的要求极高。从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讲师的各方面素质都过硬才能够在教学现场灵活展开。
五 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数据库是实施“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的重要保障
对比我国其他层次的教育教学来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照本宣科式地讲解了。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教学都是跟随者科学发展前言开展的,不论是课程中的实践还是课程中的理论,都是如此。21世纪以来,新时代、新发展、新潮流的带动下,我国的各种知识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教师自身的知识还是有限的,不能够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对于研究生们的学习还少不了图书馆、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支持。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中对研究生提供的书籍资料种类繁多,供其选择。另外,各高校的电子图书馆中各种文献资料的查阅也是十分方便的。除此之外,学校对研究生们开展课题所需要的设备或教室也进行了相关配置,保证研究生能够在学习的海洋中徜徉。通过中外期刊数据库的资料信息,研究生能够迅速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查找出来,下载并进行学习。这些相关配套设施都为“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育模式下的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研究生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与其教师所掌握的资料都能够为其研究提供资料保障。进一步实现,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够进一步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资源共享将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利用资源共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
六 科学的考核方式是保证“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育模式开展的各种教育以及研讨课程等都是十分精准的,对于各种知识的讲解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在该教育模式下进行学习研究的研究生来说,通过简单的试题进行相关能力考核过于简单,不能真正地将研究生的能力体现出来。因此,对于研究生的考核还应当将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各种综合能力都整合到考核的内容中。总的来说,应当将对研究生的考核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平时成绩。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来自于研究生在课程中的表现。如:研究生上课时的状态如何?对于讲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否在课堂中或研讨中进行积极的回答?对于所回答的问题是否准确?对于讲师所安排的课题任务或作业等是否认真完成?等等。这些内容都应当加入到对于研究生能力的考核中;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20-30%。
第二部分就是课程中的各专题汇报。按照课程的进度,教学的计划,在各专题研究结束之后,每个研究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进行成果汇报。在交流汇报中,讲师要根据研究生对成果的交流情况进行成绩的判定。另外,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间的提问,对各种专业知识进行问答。通过各种问题的相互提问与解答,对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成绩判定。然后根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再进行进一步的成绩判定。此部分内容,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20-30%。
第三部分除了可以采用期末试卷考试外,也可以利用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作业作为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成绩依据。期末成绩占比建议不超过50%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通过一定方式的考核让教育培养的成果能够凸显出来,进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达到相应的目标。
七 结束语
在我国高层次的教育中,不仅是对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是为我国的实力发展增添力量。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教学机构,同时,还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都十分强悍的讲师对研究生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在研究生课程的讲师团队的建设中,还需要构建起一定的模式,对研究生课程讲师队伍进行规范。让研究生课程讲师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传授给研究生,并对研究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启迪。将研究生课程讲师的队伍建设整体性重视起来,充分尊重师资力量,并将研究生课程讲师的队伍管理机制完善起来,通过开展小班化专题研讨式教学与其他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使得研究生们在课程学习中学习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后续的科研攻关奠定良好的态度、习惯和方法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光华,扈启宽,袁文俊,等.深化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提升高素质人才培训质量[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21(1):66-68.
[4]王志坤,张宏标,许海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3(1):107-108.
[5]王王洁,孙久厚.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6]任晓霏,路静,袁馨怡.英国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机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1):63-66.
[7]郭元源,池仁勇,汤临佳,et al.兴趣培养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以技术经济学教学为例[J].技术经济,2018,37(09):127-130.
[8]李桂荣,宋春丽,姜立娜,et al.基于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园艺学科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10):69-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