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6 09:03: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是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要将人文素质基础课、人文素质拓展课、人文素质网络课相互配合,系统设置学科课程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研讨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统一,合理规划活动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体系。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本文引用格式:王玉辞,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39):80-82.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的各种素质中是最基础、最根本的素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农业院校提高学生竞争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农业人才,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大量卓越农林人才的重任。加强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批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专业素养和健康心理、良好体魄的优秀农业人才。

一 农业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和问题

       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渠道。通过有计划、系统的课程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获得人文知识和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但长期以来,农业院校重视的是优势农科,对于处在弱势的人文素质学科不够关注,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一般因人而设置,根据教师的专业和兴趣开设某一门课程,有教师就开设,没有教师就不开,随意性大,没有一个科学的、经过充分论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1]。开设的课程没有考虑人文内涵,缺乏系统观念,课程设置模块单一,设置领域狭窄。大部分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时、内容、门类、师资等方面各不相同。以大学语文为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些学校设为必修课,课时达64学时,有的学校设为选修课,课时32学时,有的学校没有相应教师不予开设。有些学校全校必修,有些学校文科专业开设而理科专业不开设。

(二)课程结构失衡,课程之间缺乏联系

        大部分农业院校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嵌入原有的教学体系,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性、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基础性特点。有些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把重点放在凸显学校特色,突出“农”的特点,以农业学科为主,人文素质的教学内容仍然围绕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熏陶,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涵盖“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社会、法律”等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领域,课程设置结构失衡,课程内容交叉重叠,课程学时比例不合理,学生并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

\

 
(三)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学时和类别不足

        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精简学分、减轻学生压力的情况下,大部分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学时过少,课程类别不足,课程学分在学生的总学分中占比较少,一般在8%-1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列相差太远。以北京农学院为例,本科学生8000人左右,而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任教师除了思政课教师外只有4人,其中语文专业1人,音乐专业2人,舞蹈专业1人。每位教师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开设2-3门选修课,其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只能有各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开设,或者教务处、学生处等业务部门或者学生辅导员等没有教学经验的人员根据兴趣开设,课程学时和类别不足,教师不够重视,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途径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提高农园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建立适合农业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当前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问题,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相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系统设置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指列入课堂教学的课程,包括人文素质基础课、人文素质选修课、人文素质网络课。

       1.人文素质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大学语文,注重基础性、通识性特点。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担任,课程包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课程性质为必修课,共20学分,每门课学时不少于32学时。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16学分,大学语文2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类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人文素质拓展课。人文素质拓展课应该经过教务处和各部门的严格筛选和科学论证,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体系。根据选课特征,可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在学生二三年级开设。限选课应该体现学科特点,对某些专业起到特殊作用。任选课应该为全校学生任意选修。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开设固定的选修课程,一旦确定选修课,原则上以必修课对待,不能任意停课。按照模块设置,可分为以下模块:创新创业类模块、心理健康类模块、农林类模块、经济类模块、管理类模块、社会法律类模块、历史文化类模块、语言文学类模块、艺术审美类模块(见表1)。每个模块开设不少于5门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人文素质拓展课一般16学时计1个学分,规定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8学分。


\



         3.人文素质网络课。新媒体背景下,可以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网络精品课程,如北京农学院引进了尔雅公选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属于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较高,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通过人文素质网络公选课,学生可以听到来自名校名师的讲学,能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或者基于慕课平台,建设自己的在线课程,或者与外校共同开发建设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交流和整合,避免了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人文素质网络课,一般在二三年级开设,课程性质为选修课,总学分为2。

(二)合理规划活动课程体系

        活动课程体系是课外教育教学活动与实践的课程,活动课程体系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研讨活动、第二课堂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以“三下乡”活动或“四进社区”活动等形式为依托,从事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环境保护、普法宣传、智力研发、扶贫济困、健康教育等社会服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自己的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受到社会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社会实践一般在寒暑假进行,校团委统一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撰写1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方单位的认可情况和提交论文的质量,评选出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或集体。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总学分为2,学生一到三年级3次全部通过者才能取得学分。

         2.学术研讨活动。各学院或者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聘请校外一定学术威望的名师、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政府领导、企业家等来校进行人文学术宣讲,内容可以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军事、政治、外交、艺术、文学等等,如传统文化讲座、文学艺术讲座、音乐欣赏讲座、科教兴农讲座、农业信息化讲座、大学生成长成才讲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等。讲座要内容新颖,结合时代主题,形式生动、内涵深刻,对学生有较强的激励性和启发性[3]。学术研讨活动课程性质为必修课,学分为1,听学术讲座满6次,可以获得1个学分。

         3.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通过第二课活动,如学科竞赛、体育技能竞赛、创新作品竞赛、文化艺术比赛、主题演讲、人文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科研训练等获得奖项,按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奖项级别分别给予3学分、2学分、1学分奖励,或者学生在各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根据级别奖励学分。[4]

        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获得一定级别的奖项、论文、专利等可申请折抵相关选修课学分。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学生参与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能力。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性质为必修课,学分为1学分。

(三)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体系

      1.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较多,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课教师要在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的相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让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5]。如在讲授专业技术时,引导学生反思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灾害;通过食品安全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介绍农业科学知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的热情。

         2.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让学生思想上得以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精神上得以升华。因此,要建设好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推进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建设健全有效的制度,让人文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和实施;打造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理想追求[6]。

      以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用表2来表示。



\

        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以上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为34,在总学分中达到20%的比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接近。

参考文献

[1][3]王莉,傅新禾.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学理论,2010(17):201-203.
[2]张夏.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构建思路[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62-65.
[4]黄平.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8,2(1):76-79.
[5]于永凤,王状,李棘.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6):699-702.
[6]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406-4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