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6:37: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和办学定位,梳理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建筑师在工程建设中的角色,构建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而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为提高应用型大学建筑学专业人才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邢双军.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9):54-55,60.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能否胜任企业的工作。企业有多种,要求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反观大学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把所有的能力全学好,需要要抓住企业看重的能力加以重点提升。作为学校和专业必须根据自身办学条件,搞清楚用人单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织课程教学,实现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 应用型大学及其特点

(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与大学的多样性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有国家层面的社会需求,也有组织机构层面的社会需求,还有个人层面的社会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层次性需求和自身的发展,学校必须面向企业行业进行选择和定位。虽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有共性。但具体到某所高校,职能有其个性。所以,中国高校分层分类是社会需求引导高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应用型大学定位及特点

         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定位的院校。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是按照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重在“应用”二字,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办学面向企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建设层面上体现“应用”二字。

二 浙江万里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定位

(一)国家层面建筑学专业的基本定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出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建筑类专业教学要培养面向社会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教学有别于诸多文理学科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而多采用“案例式研究学习”和“案例式模拟实践”等重实践应用与技能培养的方式。“标准”在质量保障体系中提到“建立按《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等执行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和“规范”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同时,又鼓励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办出专业特色。

(二)所在学校的办学思路

        建筑学专业所在学校是浙江万里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类型定位是应用型大学。其教学改革思路概括为“三结合”。即以“产业——行业——企业”三结合开展应用型专业综合改革;以“岗位——能力——课程”三结合深化专业模块课教学改革;以“创新——创业——专业”三结合培养双创人才。学校应用型定位非常明确。

(三)建筑学专业的办学思路

      在学校“三结合”指导下,建筑学专业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创新性应用型建筑设计人才为基本定位,突出“艺”“工”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具有较强设计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宽口径建筑设计人才。

\

 
三 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建筑学专业的能力分析


        自2007年至今,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问题的调查研究没有间断过,每年开展“暑期走进企业”调研活动。调查显示,建筑方案设计能力是建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最能锻炼设计能力的“建筑设计”课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课程;同样,在第三方机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毕业生认为对自己职业工作帮助最大最直接的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是企业看重的潜在拓展能力。企业需要掌握最新知识的人才,但更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应对知识的频繁更替,成为和企业共同成长的核心人才。

(二)工程建设中建筑师的角色

        对建筑工程项目完整周期中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能力加以分析(见图1),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建筑学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能力。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方案创作是重点,承担此类工作,需要重点培养方案创新、表达、审美能力。


\


         在节能评估阶段,节能评估报告是重点,承担此类工作,需要重点培养节能设计分析能力。在施工图阶段,重点是深化完成施工图,将来承担此类工作,需要重点培养图纸设计深化能力培养。

(三)构建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重新构建的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见图2),兼顾了三个角色的的能力培养,把方案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摆在核心位置,把施工图设计能力和绿建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特色发展的位置。针对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大学全程建筑设计课程不断线;针对施工图和绿建设计能力,在高年级安排施工图设计和信息技术两个模块。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群,并进行有效的强化,具体如下。


\

         “三纵四横”特点。“三纵”分别是指“设计主干课程群”、“工程技术课程群”和“人文艺术课程群”。“两翼服务主干,主干服务企业”。“人文艺术课程群”主要培养基础技能和远期素养,对主干课程群的支撑犹如精神食粮;“工程技术课程群”主要培养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主干课程群的支撑作用是物质食粮。“四横”是指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综合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平台分别对应的是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实战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重视,尤其提高《建筑师业务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学时数,使学生的实习实践实训与行业企业接轨。建筑师业务实践安排在企业进行,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毕业设计也选择实际科研和工程项目类课题,为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奠定基础。植入信息技术模块。在高年级设置了信息化模块,旨在面向设计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兼顾信息化、绿建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绿色节能建筑设计与建筑综合模拟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等。

四 教学实施与改革举措

         首先,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课堂上突出任务驱动、案例调研、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过程评价等环节。围绕任务安排课程或主题讲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与行业紧密衔接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实践平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吸引和稳固企业设计师任教,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升提供更好的条件。最后,试行“导师制+师徒制”,因材施教。即校内导师+企业师父形成一对一搭档,共同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据此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沈红.应对多样化社会需求的高等学校分层分类[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7):41-44.
[2]周叶中.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07):4-8.
[3]李维维,唐旭东,吕全忠.应用型工程院校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1):110-112.
[4]刘明洋.独立学院应用型建筑人才培养的三个维度[J].教育现代化,2018,5(41):40-41.
[5]郭保生,丁斌,袁富贵.适应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6(02):83-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