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医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6:09: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医学类大学生来说,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立足教学,基于对医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及必要性的理解,充分考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明确其优势和薄弱环节,从中找到提升医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该研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可服务于医学类高校双创工作,为今后医学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从现实意义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关键词:医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白丽苹等.医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0):44-
46.

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系统认识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内涵


         大学生科技创新通常指利用类比式、联想式、跨越式等创新思维方式,结合已学知识所进行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具体包括学生创新基础素质、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及竞赛获奖、学校创新教育基础平台、学校创新教育收益七个方面。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周海中教授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顺应了我国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教育上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基础知识传授和创新意识培育相结合。

1.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首先,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但竞争依然存在,特别是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从基础人才培养做起,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注重高校人才培育工程。其次,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涵有三个层面:国家、民族、人民。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梦就是强国梦,中国要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赢得世界认同,并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那么,如何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技术上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也需要加强基础人才培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最后,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我国目前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这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要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的要素升级,这说明新旧动能转换依然需要科技创新。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要求

         首先,从大学生就业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大,除了对基本书本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素养,这种趋势会引导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主动提高科技创新意识,而科技创新同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其次,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角度看: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是一个互补过程,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专业知识的升华。创新首先要先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善于主动学习和勇于实践,这些将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形成良好的学风,有助于大学生在工作后培养良好的工匠精神。

\

 
二 医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

(一)从大学生自身层面看


       (1)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大学生在升入大学前的高中学习阶段,学校管理严格,家长对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被动学习阶段,一旦学生考入大学,无论是从高校角度看还是从家长角度看,强制性学习管理逐渐退出,转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阶段。而此时容易出现学习怠慢情绪,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对科技创新更是不关心,不能把课余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

        (2)对自身的错误定位。学生考大学选专业时大部分学生不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取,更多学生是听取家长及老师的安排,哪个专业好就业就选哪个专业,所以说大学生一上学就带着一个目标,为“就业”而来,大学生为有一个好的就业机会,在课业学习之余可能会遵从“大学教育的文凭信号模型”去自学考取各种“证件”,或在高年级准备研究生考试。所以,多数大学生都会给自己非常明确的定位“找工作”,很少有大学生把“科技创新”跟自己扯上关系,这种大学生对自身的错误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从高校基础教育层面看

       (1)教学模式陈旧。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在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是偏重于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模式。教师仍然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授课过程中侧重知识理论的记忆,较少涉及实践创新,这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对于新问题不愿独立思考。另外,高校教师授课过程中很少使用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看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首先,在医学类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开设课程基本都是传统理论课程,缺乏创新性实验课程。老师在传统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对相应前瞻性理论不敢尝试,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学习对实验结论存在“求同心理”,即使发现实验问题也不主动积极思考其原因。其次,是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化,传统闭卷考试当然有其优点,可以评价学习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仅采用闭卷考试的话不利于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从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层面看

         (1)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等自身条件,还需要外界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医学类大学生的创新一般需要实验室、实验耗材等才能完成。首先,学校实验室的使用一般是跟随学校设置的课程配套使用的,而且实验项目一般也是由任课教师确定,如果学生想创新自主进行实验的话,目前高校一般没有相应的管理程序审批学生自主实验对实验室的使用权。其次,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没有完善的考核量化奖励制度,也缺少相应的激励资金。

        (2)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一些高校通过“导师制”给每位学生确定了一个指导大学生涯的指导教师,但是经调查发现,这种“导师制”的教师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更多是流于形式,比如从立项到结题的时间给予控制,至于学生科研的中间过程没有太多的指导。所以,高校缺乏的是真正有志于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教师。从大学教师的角度看,可能因为教学或科研压力没有更多精力去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也可能是因为激励制度不健全使高校教师不情愿从事指导工作,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敷衍于表面形式。

三 医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本是应试教育,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和应试为主,少有创新机会,在进入大学以后的课余时间,很多大学生是有创新的想法的,可是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把自己的创新想法变成创新实践,或者说学生也没有强烈的意识进行创新实践,特别是作为医学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培养医学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借助于“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能获得更多有关创新活动的渠道,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科教结合。

         其次,校宣传部、校团委、校学生会等部门要在营造学校良好科技创新氛围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邀请教学名师、科技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以及优秀大学毕业生来给大学生做讲座,激发大家的创新兴趣,对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大学生予以表彰来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有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来支撑,才能使科技创新常态化发展,这里我们借鉴余俊渠在2017年提到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五级递进科技管理体系。第一层是分阶段教育,通过学校宣传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第二层是团队建设,通过创新社团、竞赛团队、校企团队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第三层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这一点对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来说极为重要;第四层制度保障,特别是经费保障,因为对医学类学生来说,医学实验需要购置设备和购买耗材;第五层为成果转化,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三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关于激励制度可以是物质奖励,比如对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激励制度也可以跟学分挂钩,比如学生获得出色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话,可以抵消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学分。

        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师指导制度。高校教师可能处于教学压力无法有效率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建立教师有效指导制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对于有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第二,全校范围内建立指导教师遴选制度,方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跨学科问题的解决。

         最后,把握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要基于教学管理体系上建立,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对所有专业和学生“一刀切”。

(三)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要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办学教育理念,把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相结合作为培养目标,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引导,从而改变传统理论传授型教学模式,积极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

 
        首先,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方式,严格执行学分制,可以考虑增加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法以外,多使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从传统填鸭式被动接受教育改变为主动学习过程,除了传统课上教学以外,还可以采用第二课堂、科教融合方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单一问题,可以实行加上科技创新考核在内的多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其次,通过开设形式逻辑、系统论、控制论等思维训练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训练。[1]以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运动性思维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和综合性思维能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能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种双赢模式。但是校企合作不是临时合作,也不是一次性合作,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服务于企业,将产学研三者融为一体,常态化校企合作,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为形成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将企业需要的创新技术项目及其配套资金引入学校,有能力的学生或者师生联合去完成企业要求的创新项目,这样即拓宽了学生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又能保证学校科研与社会需求不脱节。比如,医学类院校跟它的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学生就可以围绕附属医院需要的技术突破进行科技创新尝试。

         其次,高校指引学生走进企业去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从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进行创新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对社会技术需求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81-84.
[2]魏康婧.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9):109-110.
[3]张贺祥,王秀林,李君普.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23):244-245.
[4]孙思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22):297-298.
[5]严生,周思颖.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究——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6):59-61.
[6]王伦刚.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8(02):52-54+43.
[7]巩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科技风,2017(22):4.
[8]王华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建设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06):61-63.
[9]余俊渠.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实施路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7,35(06):74-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