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导师制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4:05: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着培养适应新时代合格工程人才的目的,研究了导师制和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机机制。导师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高速公路,在人才素质养成和专业、沟通合作、自学、创新等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校企协同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措施,对培养未来工程师起重要作用。导师制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进一步拓宽、加深二者之间的合作,更有利于培养优质的新时代工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导师制;校企协同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刘飞.新工科导师制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1):5-7.

Research on the New Engineering Tutorial System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LIU Fei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Abstract:For the goal of training qualified engineering talents,studied the organic mechanism of tutorial system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engineering.The tutori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s quality cultivation,professionalism,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study independently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he is a highway connecting schools and businesses,he directs the students in the right direction.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socie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future engineers.The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tutorial system can further broaden an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Key words:The new engineering;Tutorial system;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一 序言

        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以网络信息化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来袭。为培养合适人才,除了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体现人才能力的毕业要求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和考核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常用方法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也需要及时的跟进指导与合理评价。导师无疑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业、素质和能力养成过程指导与评价的最佳人选,而企业自然是对学生所形成的素质与能力评价的最合适单位。

二 新工科发展与导师制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怎样适应新工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需抓住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工业转型发展机遇主动阔步向前打造工程类专业的升级版。新的机遇不仅要求对传统教育模式大改革,对教育工作者和人才能力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为了适应新工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勇于跨出校园密切联系企业生产实际,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认清形势从而走发展之路。

三 新工科导师制

      新时期赋予了导师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导师及管理者认清新形势,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新工科导师制目的和作用

        为了避免人才过“独木桥”,引导学生向广泛的专业方向发展,走“个性化”之路,需要有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作为指引,这是导师最重要的目的。同时,导师会比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更清楚学生个体的特点,更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并且,学生的成长经历会引发导师思维的扩展和不断的思考,会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教学两相宜。
对于“怎样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这个大问题,其中一个答案是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生产及其管理过程,学生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相益增长,为企业减轻人才入职培养的负担,提高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参与企业生产及其管理的过程中引发了其对实践相关问题的思考,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弱的教师可与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的企业工程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往往是基于多个专业合作的。深入企业有利于师生与各专业人才相互沟通,建设专业间桥梁,开展互助合作,利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2,3]这样的人才培养,要求有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需要有效的指导过程,还需要长期务实的监督机制。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可以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指导、监督评价和毕业后的跟踪调查任务交给校内导师;导师及其指导的学生组成团队,建设教师和不同年级学生间纵向沟通的平台,利用团队的智慧开创新思维;学校为不同专业导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便于多学科间合作的开展。让学生的想法激发导师的思维,让导师的丰富知识去指导学生学习并完成创意。允许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在帮助老师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创新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竞争力才会稳步提升。

(二)新工科导师制任务

        新工科导师制是对高校教师工作的一项挑战,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教师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它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服务、管理、监督与持续改进的工作。

         首先,导师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向专业某方向发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获得创新实践学分的一项途径;每名导师指导每届学生10人左右,为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便利通道;寻求与其他专业导师团队间合作的机会,促进不同专业间的融合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学分;对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5年内的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评价,评价每半年进行1次并记录到“人才校内外成长档案”中,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导师制”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利用暑假时间分头带领学生到各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每个在校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践至少两次,每次至少两周,把顶岗实践作为学生获得社会实践学分的最重要途径;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养成相互合作的意识,逐渐形成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提升专业办学竞争力;定期向学校有关部门(导师委员会)汇报工作计划与总结。

         其次,学校有关部门应适应新时代新工科发展的趋势,回归教育的本质,抓紧时间赶早班车,踏实走上本科导师制这条有效路。其一,明确导师资格条件。严格防止导师利用学生获取个人利益,坚持品行为首要因素,学识为重要堡垒,教学经验为辅助条件,工作质量为再聘标准的原则。其二,明确导师职责,制订《导师工作手册》。明确界定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使三者的工作职责不存在重叠错位,也不能出现真空地带,否则会形成“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有做好”,或“什么都可以干,也什么都可以不干”的状况。[4]其三,明确导师评价机制,制订《导师考核办法》。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对本科导师制的考核可以占到教师综合评价的50%。

        [5]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或学生对其意见大的老师坚决取消导师资格。其四,明确导师工作量和奖惩制度。不仅把导师的工作具体量化,保障导师的劳动收入,还要有效避免工作任务过多和吃大锅饭现象。

(三)新工科导师制考核

         新工科导师的考核要以所指导学生的养成能力和阶段成果为依据,具有考核周期长、指标多、难度大的特点。可以分低年级、高年级和毕业后三个阶段考核,分别针对各阶段分解考核指标和评价成绩;在工作过程方面,注重考核导师的日常工作付出和学生对导师的匿名评价;在工作成果方面,低年级阶段注重学生德育、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养成考核,高年级阶段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考核,毕业后阶段注重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对社会贡献方面的考核。

四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已倡导多年,然而实效甚微。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只要证明积极推行了校企合作,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就可以了,如果能送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就是做得好的实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挂牌“校企合作单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声誉,或用顶岗实习学生补充廉价劳动力。由于缺乏合作标准、合作过程无专人管理、缺少监督机制等问题,校企双方都很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问题。

(一)校企协同育人目的和作用

        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与企业接触的方式使人才养成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校企合作育人的方式应用最多的是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和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校企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其次是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工程师可以通过到学校授课、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参与毕业设计评阅和答辩、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等方式参与教学过程。

        从学校的教学安排和科研任务来看,教师很少实质指导学生实习,特别是分散实习,一般只根据学生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评定成绩。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工程师对学生没有指导义务,也没有相应报酬,他们建议的成绩往往没有参考价值。这样,学生实习效果没有保障,管理松懈,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导师可以在学校有关制度和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下,作为校企间沟通与管理的桥梁,为深入二者合作和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添砖加瓦。

\

 
(二)导师制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导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导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安排导师与某企业的相应部门直接联系,鼓励导师在该企业挂职,为导师参与该企业的生产、设计、管理、施工和研发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熟悉企业工作机制并征得企业同意后,导师带领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实践锻炼。导师了解自己学生的长处,可以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实习岗位,施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这个过程也会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尽快适应现实。导师与学生同时实践,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还可以请企业同事帮忙共同指导,保障实践质量。最后,导师综合学生实习具体表现、社会收获和能力形成度来评价实践成果,并与企业共同评定学生成绩。

         其次,导师对学校和企业的工作都熟悉,可同时考虑双方的利益关系,可充分利用二者的环境、物质和人事资源。学校可通过导师邀请企业有能力的工程师到学校授课讲学,邀请企业有成就的人士到学校作报告,联合企业开展学科竞赛,设置企业奖学金,共同研发实验设备,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企业可邀请导师团队参与新产品开发、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工作,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生产任务重时请学生钟点工补充劳动力;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双方实验条件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五 结论

      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要求,能够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互相扶持、共谋发展。导师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有效沟通协调的高速公路,在相关政策引导和监管服务到位的基础上,把导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领跑全球工程教育努力奋斗,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北京,2016.12.
[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北京,2016.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北京,2014.
[4]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23(2):51-54.
[5]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籍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6):694-697.
[6]呼文亮.法国工程师教育与企业的关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8.
[7]于淼.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历史演变及特点[J].东方企业文化,2010(1):175-176.
[8]林建.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51-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