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具身德育:第二代认知科学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3:09: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运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成果,具身德育变革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弊端,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身德育克服了传统思想教育在具身性、体验性、生成性、情境性等方面的缺失,以感觉、知觉、动作等的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所产生的模拟的、体验的、交互的、情境的认知方式,对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产生冲击和变革。

关键词:具身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具身德育

本文引用格式:石乐,等.具身德育:第二代认知科学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41):199-200,205.

       具身德育由孟万金于2016年提出(孟万金,官群,2016)。具身德育是指具身认知应用于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塑造和养成中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于环境的体验,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具身认知的视角,研究德育的特点和规律,从人类的认知能力来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具身德育的认知策略和教育策略,能够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身德育变革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说教和灌输作为其主要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这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亟待认知科学理论与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具身认知理论与技术,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必将对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带来冲击和变革。

        认知科学领域的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概念的知觉符号特性。道德概念的形成并非基于命题符号的,而是基于知觉符号的。因此,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塑造,应当遵循具身认知的规律和特点。由此可见,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必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感觉、知觉、动作等的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所产生的体验的、模仿的、模拟的、情境的认知方式,是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自下而上的具身认知加工机制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的。

         Bobro(1999)指出,创造道德秩序的条件是具身化。Bobro的具身认知思想,为具身道德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而近年来,包括概念学习、数学学习、语言学习等在内的众多领域,已经将具身认知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其中。而管科(2015)研究了“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中的概念隐喻认知策略运用,进一步表明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

 
一具身认知理论与具身德育

         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成果,具身认知理论更加注重身体参与。它关注认知活动的交互性、情景化,和感觉、知觉、动作的参与。思想教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观念的内化和认知。通过思想教育与具身认知之间的契合之处,引入具身认知理论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认知方式的指导。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身体回归和转向的新进路。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在认知的过程中身体、心智、大脑、环境是动态耦合与互动。思想教育是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和认知,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亟需身体的回归、情境的营造和环境的互动。

        具身德育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作用。具体地说,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塑造,同时也受到依赖于身体的构造、个体的感觉-知觉经验、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的影响。因此,具身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即由感觉、知觉、情绪情感、经验体验,到认知的自下而上的认知构建方式和认知规律。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具身德育注重交互性、情境性、体验性的身体、感知觉和情绪情感经验对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构建和塑造的影响。

二 具身德育与传统思想教育的异同

        当前思想教育在教师角色、德育对象、德育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存在与认知规律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具身性、体验性、生成性、情境性的缺失。

(一)教师角色的比较

       在传统的德育理论中,教师主要起到道德概念信息输出设备的作用。教授者即教师,按照预设的德育目标,运用既定的德育方法,对德育对象进行特定的德育知识、道德观念的单向输出。在具身德育理论中,德育的过程是对身体、环境、认知三者的整合与运用。在具身德育视域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绝对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复存在。教师、学生、德育环境,三者都成为德育中的重要元素。教师、学生成为德育过程中的共同参与者和相互影响者。教师和学生互为德育的对象,也互为德育的主体。

(二)德育对象的比较

        在传统的德育理论中,教学对象即学生,主要是道德知识的输入设备,是道德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依据教师设定的德育目标,对特定的德育知识、德育观念进行单向的输入和存储。在具身德育理论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相互之间既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在环境的互动中成为德育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学生更是成为德育知识的加工者、生成者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者。

(三)德育过程与方法

         具身德育理论视域下,德育过程与方法应注重操作性、身体参与、感知觉器官调动、体验性、情境性。身体、环境成为德育过程与方法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德育过程与方法,成为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过程。

       运用认知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研究,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认知转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身体”。具身德育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在劳动和实践中树立思想教育系统观;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为学生思想教育系统的有机运行提供动态环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具身德育的应用

        (1)推进思想教育研究的认知转向。在当前价值多元的形势下,加强对心智和认知科学规律的探索与研究,充分运用认知科学特别是具身认知的有关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心智的具身性。注意将行为活动与心智活动密切结合,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心智模式,健全学生的心智。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思想教育回归“身体”本身。用身心统一的观念,替代身心分离的观念,知识的获取是与身体的参与密不可分的。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感官和身体意识,让受教育者在身体体验中获得理解。

      (4)树立思想教育的实践观。把劳动和实践作为德育对象获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重要渠道,把具身性、体验性、生成性、情境性的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让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劳动和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

 
       具身德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与传统的离身式的德育相比较,具身德育更加注重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情境性、生成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德育理念的具身化、德育内容实践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环境情景化的具身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官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24-27.
[2]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24(2):184-190.
[3]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4):153-160.
[5]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6]陈巍,汪寅.基于镜像神经元的教育:新“神经神话”的诞生?[J].教育研究,2015,36(02):92-101.
[7]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42-1248.
[8]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45(5):538-545.
[9]王锃,石乐,李同法,等.具身德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1):19-22.
[10]李同法,王锃.具身认知视角下茶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8,40(07):179-180.
[11]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7):57-65.
[12]赵娜.具身认知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13]屈陆,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认知转向[J].学术论坛,2017,40(03):146-150.
[14]莫生叶,杨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和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1):88-89.
[15]陈潇,江琦,侯敏,等.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6):664-672.
[16]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17]孟万金.具身德育:源泉、体系、模式——二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8(01):65-69.
[18]孟万金.具身德育:机制、精髓、课程*——三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8(04):73-78+96.
[19]Marc E.Bobro.(1999).Leibniz on embodiment and the moral order.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37(3),377-3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