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0:29: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现代产业快速发展,新经济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新经济需求“强实践、善创新、一专多能”新工科人才。地方普通高校应不断创新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优化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深化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开展TRIZ课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江峰.地方高校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1):1-2,22.

       当以信息技术、数控加工中心和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经济(新经济)快速发展之时,传统工程人才不能满足需求,新经济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新经济需求“强实践、善创新、一专多能”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新工科人才,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性思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调整。

一 我国工程教育现状

      工科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工科人数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3,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1]。

二 新经济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

       经济随社会的进步呈现螺旋上升式发展,新经济随时间推移落后,同时催生新的经济。未来新经济的质量提升有赖于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超前的创新意识、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国际视野。工程人才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且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新问题,具备较强的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完成知识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他们不仅在单一学科知识扎实、内容精深,而且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开展边缘学科创新;“新工科”人才不但是技术的佼佼者,而且熟悉经济运行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优良的综合人文素养。

       所以“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向要适应新经济发展,面向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智能制造业技术集成、机械装备业升级改造等新时代产业发展,大力塑造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新事物的快速学习、认知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搭建专业交叉、融合学习的广阔平台。

三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与任务


       目前地方高校同质化发展严重,人才培养不适应多元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型、领军型科技人才匮乏。“新工科”要求地方院校修订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改造工科育人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一是突显办学特色,差异化发展,以地方需求为己任;二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面向企业开展技术革新、科技创新。

        地方院校应与地方经济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新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企业,促进校企融合和产学研对接,以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首要任务。一是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多层次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融合。

\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认知学习理论表明,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需要经过反复刺激、强化,经过诱导培育,最终逐步成熟。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培育中,最主要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建起“社会需求导向、专业导师指引、学生积极配合”的开放性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提升创新内驱力。

      二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新工科”倡导学生颠覆固有思维模式,培养放射性、多元化思维。学生通过活跃思维,加强问题关注,构建解决问题模型,选择技术路线,论证和检测等一系列有意识的训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

       三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实质是强调创新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教师主导下,通过探讨,增强问题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激发深层次思考。通过团队合力,多学科知识交叉交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四是推动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对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优秀的创造和创意,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申请专利保护、撰写科技论文,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进入市场、社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社会效益,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增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使学生的科技创新导向贴近生活实际,不断走向市场。

         五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以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为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和帮扶大学生创业,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鼓励和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是优化理论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坚持“理论够用,工程推动”的模式,推行以真实科学研究课题和工程实践项目反促理论教学,适当将课堂放到实验室,走进实训中心,引向工厂,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是优化试验、工程实践内容。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凸显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减少演示型、验证性试验项目,积极探索创新型、研究性和设计性试验项目,试验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持续推进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训项目,开展学生分组主导设计、教师审核的工程实训项目;推行由校内教师担任专业知识的指导,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训导师的“双导师制”的教学实习模式[3]。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学科交叉融合。社会分工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人才的自身建设中,具备单一专业方向的愈来愈不适应时代发展,这种认知促使专业人才不断自我提升,同时加强人文素养,强化团队合作能力,更多专业人才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智能制造概念的兴起,催生数字化制造、机器人、工业物联网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亟待健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4]。

         四是深化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4]。《就业指导》课开展案例式教学模式,设定特定就业场景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课堂翻转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和兴趣分类,有效列举社会实例,结合职业生涯理论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内在动力和需求,规划人生方向;《大学生创业》课程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模拟撰写商业计划书,提高《大学生创业》课程教学质量。

          五是实施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强化严过程监管的过程考核,灵活掌握满足社会需求的考核模式,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完善师生互评,加强对教师监督,优化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四)开展TRIZ创新教学课程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TRIZ创新方法是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利器,以TRIZ理论为基础,设置创新方法课程的教学,以期实现体现设计与制作发明创新实体作品为目标的实践性公共选修课,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设计与制作实体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参加深入学习专业、拓展各专业融合的综合知识和科技竞赛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5]TRIZ创新方法是一个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通过构建“创新课堂-项目-竞赛-校企合作”的链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增加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应用创新方法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能力[5]。

\

 
四结束语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高校应深入把握自身的定位和任务,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和开展TRIZ创新教学课程等措施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制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品行优、干得好、留得下”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琳,朱敏.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变——关于“新工科”深层次变革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6):88-92.
[2]史静,任东峰,李学平,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视界,2018(03):41-42.
[3]朱志军,张树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147-148.
[4]马晓君,李春江,宋汉君,等.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4(04):19-21.
[5]谢永利,王妍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TRIZ创新方法学的推广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3):108-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