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重点教育工作。新时期,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了高校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雷锋精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本文简要概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并分析如何有效利用雷锋精神,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朱爱茹.雷锋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8):160-161.
雷锋精神以雷锋的名字而命名,是以雷锋精神为基本内涵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并非单纯的指某一种精神,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着的精神,其核心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无私奉献[1]。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雷锋精神,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是提升其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进步的有效方式。雷锋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公民都有永恒的号召力,其不仅诠释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更是一个生动的代名词,体现了中国追求更美好世界、更美好生活的决心。
一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为祖国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整体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重视并将人文学科教育提升至与专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促进学生专业和素质共同发展,从本质上而言有效促进了教育发展[2]。从教育实际来看,我国高校教育中,无论是理工科类、管理类、艺术类还是其它专业类别,都过分注重理论,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步,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致使高等教育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对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也是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这一阶段有效提升思想、道德、价值观,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积极性的意义[3]。总体来看,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现今辅导员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内容都有了质的改变,但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弱化现象依然严重,因此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途径。
(三)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高校教育阶段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标志词,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利用有效的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院校不可推卸的任务。大学是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环,在这一时期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为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重要的支持。
二 雷锋精神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雷锋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公民都有永恒的号召力,可以说自雷锋精神被命名以来,每一个时期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雷锋精神是时代的精神标志,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奉献的风向标,带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建设和发展祖国[4]。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大学阶段应该做好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发挥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重要责任,愿意为社会服务,为祖国奉献自身最大的力量。由此,雷锋精神可以有效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基于雷锋精神树立现代人才教育理念,以雷锋精神为导向,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突出现代教育的特点,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教育实施者应该注重的问题,基于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先进的精神引导和促进学生前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基于雷锋精神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以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并成熟的重要阶段,三者之间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要素。人文素质的培养核心在于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敢于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身,敢于服务社会,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因此,在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身的力量,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在教育中,要将理想、理论以及实践有效结合,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践行动服务社会,发挥自身的主观动能,为社会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二)开展公益实践活动
基于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要从理论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多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深刻认知雷锋精神的精髓,从小事做起,将思想转化为行为,切实的为社会贡献,提升和发展自己。人文素质教育者要重视公益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虽然身心已经相对成熟,但尚未完全接触社会,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不多,教师要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薄弱部分,针对性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多多参与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活动,发挥志愿者精神,为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教师的带领下,甚至可以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在空闲时间自发自愿的展开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发扬雷锋的刻苦钻研精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深刻的理解雷锋精神,愿意以雷锋精神时刻警醒自己,时刻引导自己。
(三)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精神
培养大学生乐观进取的精神,是指导大学生立足社会,在社会中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尚未真实接触社会,不了解社会现实的残酷和竞争压力,因此在校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乐观进取精神,让学生敢于直面各种困境,在困难中找寻出路,将挫折转化为力量,将恐惧转化为动力,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5]。众所周知,雷锋是在党和人民关心哺育下成长的代表性人物,其乐观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值得大学生学习。在教育中,教育者要立足实际,不奢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忘我境界,但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勇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不恐惧失败,不被失败打倒,而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从而脚踏实地的发展和学习。
(四)发扬雷锋敬业奉献精神
大学阶段的学业结束后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参与到正式的工作中,在大学教育阶段,以雷锋精神为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提供支持。雷锋忆苦思甜、饮水思源,怀着强烈的报恩愿望参与到社会服务中,为社会发展甘愿牺牲自己,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进取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多缺乏的。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是每一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恪尽职守,敢于为岗位奉献的大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在岗位上扎根,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在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敬业精神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即使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够发光发亮,做一个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 结语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一直以来是高校的重要教育任务,但从教育本质上来看,仅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大学生心理、智力已经相对成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在于大学生拥有一定的自控、自觉、自愿、自省的能力和意愿,并且在精神层面有一定的共鸣。如此,雷锋精神作为永恒不灭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核心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诠释,其蕴含的道德力量始终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大学教育中可以有效利用雷锋精神,挖掘雷锋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祖国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未来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刘芸暄.“互联网+”背景下的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J].中国电子教育,2018,(03):5-9.
[2]李新仓,陈建飞.雷锋精神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2):77-78.
[3]申永丰.找准全面深化改革与弘扬雷锋精神的合理契合点——《全面深化改革与弘扬雷锋精神》评介[J].中国出版,2015,(23):66.
[4]陈义,陈国岱.对新时期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53-57.
[5]刘晨晔.人文雷锋精神是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思想财富[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13(04):90-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