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技艺传授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高职院校推广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广泛调研论证之后,进行基于校企共同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现代学徒制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同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实践证明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对校企双方共同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李甜甜,等.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5):118-119,136.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技术飞快发展,工艺、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产品附加值的不断提高,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反映出这一群体对应试教育的不适应,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机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依托校企共同体-永华机械学院,将现代学徒制理论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构建并实施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为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有效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背景
早在13世纪初期,“学徒制”这一词就开始在全世界兴起。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新型的技能传授模式。它是一种在工作过程中以徒弟为中心师傅为主导的技能传授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都陆续地开始了新的学徒制改革,一时间产生了许多新型教育模式,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瑞士的“三元制”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1]。这些新的学徒制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的典范[2]。90年代以后,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逐渐兴起,在借鉴了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基础,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衔接桥梁,以学校企业深度参与为支撑的“学生员工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学业产品一体化”[3]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
二“三对接”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一直着力于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施改革,自2012年我院被评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项目建设单位以来,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我院与山东永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共同体——永华机械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通过发挥校企共同体的优势,按照“课程体系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的原则。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永华及其配套企业、客户群的数控加工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剖析和研究,确定了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完成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结合数控车工、加工中心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本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共同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如图1)。
三“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的鲜明特色
(一)坚持校企共同开发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资源,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就共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达成合作协议,成立了由我院专业教师和永华及其配套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通过对各企业的主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的研讨,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在岗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融入现代学徒制理论,提出了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也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以及加大学生职业素质课程设置等意见,目的在于缩短学校与企业的差距。
(二)开发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专业核心课程
“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模块包含5门专业核心课程——《数控加工自动编程技术》、《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编程与实施》和《工程机械视图与三维造型》。专业核心课程选取永华典型数控加工产品为载体,依据永华机械及其配套企业数控加工岗位能力要求,引入企业岗位标准,参照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项目设计,校企共同开发出一套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融合,与学生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项目法教学为主体的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采取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将教室搬到实训车间,企业的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作为“师傅”共同授课。课程按照真实岗位要求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通过几个案例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真实的岗位学习,使学生对数控加工过程有了深入了解,掌握数控机床和常用工具、量具的使用方法。为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将学生按岗位任务分组,每组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本小组学员的学习秩序、操作规范、日常管理及团队合作等。学生进入实训岗位,由“师傅”做具体学习安排。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系统地熟悉并掌握实训岗位数控设备及工量具的使用方法。“师傅”要根据培训计划,对“徒弟”进行技术讲课和操作技能指导,及时指出其不足,并亲身示范帮其改正。通过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每个项目总成绩=项目成绩+过程性成绩。将传统的期末考试改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考核,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数控加工项目的掌握情况,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数控加工工艺流程,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数控机床以及常用工具、量具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师傅”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徒弟”进行评价。也可选择一个子项目作为考试内容,每个项目每人至少进行一次考试。考试结果作为项目成绩;过程性成绩包括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等,“师傅”也可根据“徒弟”的表现酌情给予加分或是减分。
(三)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体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等,这些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爱祖国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具有牢固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诚信友善、一身正气的高尚品德;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职、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具有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良好风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工作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观,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
四“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成效突显
(一)精品课程成果突出
《数控加工自动编程技术》、《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编程与实施》和《工程机械视图与三维造型》等5门课程2013年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两门课程2018年9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5门核心课程的建设,编写8本相配套校本教材和实训教材,以及配套的电子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帮助。
(二)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打破原有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不能有效结合的现象,教学环节更加集中。它以“徒弟”为主体,发挥“师傅”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培养。将传统课堂搬入实训车间,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中做,做中学”,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内容更加丰富。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平时理论课时沉闷现象消失,特别是理论课学习经常旷课的同学,在学习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校内教师职业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傅”包括校内教师通过和企业兼职教师,通过两位“师傅”的共同合作教学,提高了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校内教师通过参与课程改革,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提高了自身的理论实践技能;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撰写论文进一步掌握系统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校外培训和使用教学软件,教师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度提高;通过专业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四)专业建设进一步满足区域主导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更加紧密,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升。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高,学生光彩就业、家长满意、企业首选、社会信任。
五结语
通过“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的更加紧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2]刘哲.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124-125.
[3]高倩,南楠,张兴军.现代学徒制在校中厂环境下的实施路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16):65-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