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互联网+”则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所有“双创”环节,提供了一种跨地域、跨时差、跨国度、跨行业的实施与部署手段。“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技术背景,是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激励机制提供了更多的补充,对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环节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建议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作用,并给出若干实施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策略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张志杰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0):
4-7.
The analysis of excitation mechanism for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ternet+environment
ZHANG Zhi-jie1,2 YANG Shuo3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ystems of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3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Liangning,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nternet+provides a way to implement and deploy cross regional,cross time,cross national and cross industry links for all training link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Internet+,as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i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t provides more supplements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ase and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role of Internet+i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further brought into play,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Key words:Internet+、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Application mechanism、Strategy research
一 引言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的改革时期。在2015年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则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及人才培养,给出了更多的阶段性目标与指导性政策[1]: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由教育大数据可知: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2018年,招收研究生85.80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28万人。其中,100%的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据统计,大约有23%的学生认为该系列课程的教育对其帮助很大。这些数据,即说明了创新创业在高校展开的规模,也体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就,同时,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在高校“创新创业”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体制建设是必经之路。而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改进调整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激励机制,进行内涵式发展,是人才培养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有力支持。
二“双创”人才培养中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在2010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对高校的“创新创业”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国家教育部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就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意见》要求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2]。
“双创”人才的培养机制,是一整套的培育“双创”人才的政策、制度、规章、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该机制能够以科学、严密、高效和系统运行的方式,能够提高“双创”人才培养水平和效率。为进一步实现“双创”师资队伍的内生式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就需要在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总的来说,“双创”人才培养,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认识、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内涵、创业教育的经验和特色等内容上,综合形成了现有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该机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1]。
在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中,很多都与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直接相关,其中围绕培养对象的人格塑造,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相关的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等内容的调整,是目前急需不断细化与改进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涉及到人格塑造的内容,依然比较沿循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理论探讨,具体实践偏少,同时在具体实践上又体现出重知识轻能力、灌输式教学、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优劣标准等问题,呈现出复杂问题单一评价机制的问题,这是一种不是很适应现阶段时代要求的应试教育理念,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差,谈不上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
要贯彻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就需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就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等内容,而要将以上内容设计、调整、实现得更为合理、高效,就需要研究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相关的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等内容[2][3]。
《7 up》(人生七年),是迈克尔·艾普特执导的一部由ITV出品的纪录片,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每七年一次采访,记录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整个世界历程,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49年(每7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这部纪录片的思路,为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结成功经验,总结需要调整的内容等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
在这方面,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以数据统计为例,现阶段的数据采集渠道、数据采集流程、数据采集的方法、数据采集的评价标准,以及最缺乏的对个体创新创业后,整个发展过程的全程动态跟踪。
三“双创”人才培养中的激励机制
现阶段,在“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相关的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等相关内容中,人才培养中的激励机制,作为管理实施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浙大校长吴朝晖在2016年谈到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特色及其实践时,曾经说道:“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吴朝晖说:“面向未来,我们更加强调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更加强调能力、素质与人格塑造的结合,更加强调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的导向。浙江大学要培养的绝不是仅仅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是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仅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交流能力,还应敢于挑战权威、质疑问难,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还要保有跨越国籍和文化差异的全球视野;不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格,还应具有胸怀家国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想象,只有自己积极主动,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改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如何更大程度上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组织的效率[4][5]。
具体到激励的机制,包括:诱导要素的集合、行为导向的制度、行为幅度方面的制度、行为归化的制度与行为时空的制度等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与激励要素相结合。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引入诱导要素的激励机制。需要引入激励机制的地方,基本上包含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课程培训、自主创新、实践交流、双向交流、阶段性评估、比较分析与再交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激发教师、学生以及创新团队的内在驱动力,相对于后期评价阶段的外在激励,更加重要的是课程培训、自主创新阶段的内在激励。
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引入基于行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中,基于行为的激励是激励的核心,任何激励,都需要基于行为、基于效果而非基于动机。而基于行为的激励,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效果的评价,这是激励、分析、改进、交流的重要定性基础。
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引入基于行为归化的激励机制。关于激励机制,其最根本的原动力仍然是通过激励,提高“双创”人才培养的水平、能力与市场效果,这是归化的目的。因此,基于行为的归化,也是需要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的。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引入基于行为时空、行为幅度的激励机制。至于激励时,引入基于行为时空、行为幅度效果度量,就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激励机制的调节。
四 互联网+环境对“双创”人才培养中的激励机制的影响与分析
互联网+作为一种大时代的技术背景、新时代的技术特征之一,就必然和“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策略、应用等方式产生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也将随着不断变化,将在“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机制、评价标准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对“双创”人才培养中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影响,围绕培养对象的人格塑造为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激励机制诱导要素方面的影响、激励机制行为导向方面的影响、激励机制行为幅度方面的影响、激励机制行为归化方面的影响与激励机制行为时空方面的影响[6]。
互联网+对“双创”人才培养中激励机制中诱导要素方面的影响。诱导要素,解决的为什么需要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而互联网+,作为强化、细化、持续化外部诱导因素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影响改变着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课程培训、自主创新、实践交流、双向交流、阶段性评估、比较分析与再交流。其中,互联网+对教师课程建设、学生学习成果的绩效评估,影响尤其持续而深远[7]。
互联网+对“双创”人才培养中激励机制中行为导向方面的影响。例如:很多行为,在创新创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凭借互联网+的条件,进行相类似项目、创意、创新行为效果的预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类似项目的创意、推进、进展、优劣的客观的第三方评估,可以对于“双创”人才培养中的行为导向,进行基于互联网+搜索结果的调整。
互联网+对“双创”人才培养中激励机制中行为幅度方面的影响。同样的,在进行凭借互联网+的条件,进行相类似项目、创意、创新行为效果的预估的同时,根据实际搜索到的信息,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激励机制中的行为幅度的调整,本着人无我有的原则,进行创新、创业的项目提升。
至于互联网+,对“双创”人才培养中激励机制中行为归化方面的影响、行为时空方面的影响。同样的,在进行凭借互联网+的条件,进行相类似项目、创意、创新行为效果的预估的同时,根据实际搜索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结合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再根据地域、时空、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相应项目的调整,应该是更能够增强项目的创新性、增强项目的创业生存能力的。所有这些探讨的方式方法,都是围绕培养对象的人格塑造为核心,进行教育工作者、培养对象彼此的责权利明确划分,重点基于激发起彼此内在高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挑战自我。
总之,互联网+作为一种大时代的技术背景、新时代的技术特征之一,结合激励机制,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在具有理论性的方向指导意义的同时,又根据不同的实现技术具有差异化竞争的意义。
五 结论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改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如何更大程度上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互联网+,对“双创”人才培养中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影响,围绕培养对象的人格塑造为核心,可在激励的机制诱导机制、行为导向、行为幅度、行为归化与行为时空等方面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陶楠,闫秀荣,宋春光.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社科奖全国市场营销大赛为例[J].商业经济,2015(11):56-57.
[2]陈月波.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21-23.
[3]林可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J].黑河学刊,2018,No.238(04):163-164.
[4]郑丹.“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17):61-62.
[5]王俊红,熊祎楠,李宝权.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生双创服务实践平台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17(20):155-156.
[6]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34(05):59-63.
[7]王恒慧,卞志强.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J].成功:中下,2017(16):00235-002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