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院校专业课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大格局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抓住的几个着力点,通过构建立体式交叉网络,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课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大思政教育新理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专业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王琦,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9):9-10.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关系到能否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高等教育战线上极端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即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把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讲授充分融入,使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同效应,以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大思政综合教育理念。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认识。”因此在充分挖掘高校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资源的基础上,让课程思政发挥积极作用,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大格局和大思政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3]。在大思政新模式下开展三全育人经验的推广,要在紧扣全员全过程全课程三个基本点的同时,从学校引导、专业规划、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地交互实施,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全面育人大格局。
一 学校层面引领全员育人
(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高校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思政教育主要由思政课程负责,专业课教学只负责专业知识教授的思维观念。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专业课堂来贯彻思政教育,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达到协同育人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步树立。要改变目前高校中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政课程教师负责的局面,需要从学校层面引导校内设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组织,针对不同院系专业的特点,把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梳理和规划,和对应院系共同建立有院系专业特色的思政内容提纲,从而使相关院系在专业课堂上教授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能够从疏离到贴近再到融合,脱离生搬硬套的局面,进入春风化雨的境界。真正做到把专业课上出思政味来,把思政课结合到专业中去。
(二)以学校发展历史充实思政内容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端于近代,伴随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革命和斗争逐渐成长壮大发展。稍具历史的高校基本都有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刻,都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时期为国服务和奉献的光辉事迹。高校应从梳理校史的角度充分发掘其中所隐含的思政闪光点,将这些闪光点充分融入到课程思政的内容里,使受教育者从中体会到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刻内涵,使思政教育内容更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让受教育者在感同身受中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动的目标。
(三)教育者先要受教育
一直以来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不注意对思政内容的引入和融合,忽视了思政教育在高等院校“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意义。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学校层面尤其要关注教育者本身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4]。可以通过讲座、参观、示范教学等不同形式,引导高校教师从思想上建立起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专业课教师从观念到行动上活学活用思政教育内容,自觉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进专业课堂。在三全育人的新格局下,高校专业课教师“先做学生再做先生”,从没有思想准备只能被动接受任务的僵硬模仿状态,转换为用武装好的头脑主动探索课程思政新路的自动自发状态。
二 学科专业规划引领全过程育人
高校中针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专业规划,主要分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个方面。学业规划针对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进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安排,职业规划则侧重于受教育者在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指导。
(一)学业规划不脱离思政味
目前高校院系对受教育者的学业规划时,存在认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立思政教育课程,就已经完成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政施教的任务的认识,这是与三全育人新模式的理念和大思政格局的要求相违背的。思政教育不仅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讲授内容,它还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受教育者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增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应该把这些内容也充分融入到院系专业对受教育者所开展的专业教育和学业规划中去。院系制定学业规划时,应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变被动的思政课程固定设置模式为主动的课程思政新思维,让受教育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体会到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
(二)职业规划需具备时代感
职业规划是院系学科专业规划中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职业生涯前瞻规划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在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时,普遍基于专业设置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说教,很少从协同育人的高度,用课程思政的形式去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进行自身的职业规划。把思政教育融入职业规划的课堂中,首先要从受教育者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生搬硬套思政教育内容,不顾及受教育者的专业背景只能是事倍功半[5]。其次,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结构,把握住年青一代的特点,把思政教育内容和时代背景相融合。
三 专业课堂引领全课程育人
专业课课堂是三全育人新模式和大思政格局实施的主阵地,而专业课教师则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一)身正为范做表率
高校教师除了要积极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外,还要认识到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认识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重要性[6]。因此,要通过专业课堂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从思想层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同思政教育的内容,实践协同育人的理念。高校教师在专业课讲授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还要把爱国理想、家国情怀、公民意识、行业规范等传授给受教育者,让他们具备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本领[5]。
(二)授课形式多样化
高校教师在授课中应积极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呈现思政教育内容,积极挖掘与所讲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尤其是受教育者身边的事迹。以事迹串联起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知识。同时,高校教师可以使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手段,发动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种资源,以课堂汇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实践课程思政,完成全课程育人的要求。
(三)思维方法划重点
在理工类专业的专业授课中,思维方法论的建立对受教育者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自然辩证法等内容,恰恰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维方法。作为专业课教师,应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把这些哲学思维方法和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强调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中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方法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引导受教育者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培养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7]。
在高等院校推广三全育人模式和构建大思政格局,需要从学校、学科专业和专业课堂三个层面由上而下,由纲到目,逐级相协调地完成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对受教育者完成思政教育,积极探索协同育人道路,是强化高校“四个服务”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有效手段。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懈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周丰生.“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时间课堂育人现状分析[J].教育观察,2018,7(7):38-41.
[3]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68):67-69.
[5]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119-122.
[6]何康.专业课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88-90.
[7]鹿丰玲.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问题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8(26):170-17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