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SPOC 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3:25: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构建SPOC新教学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其又好又快地发展,借鉴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环境质量客观量化评价方法的思路,设计了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系统层以突出教学准备的重要性,改良了五个领域层,构建了28项客观量化统计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设置其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量发展速度化和协调化并举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SPOC;质量评价体系;客观性;协调性

本文引用格式:张立驰.SPOC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5):77-84,96.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POC Quality

ZHANG Li-chi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SPOC’s new teaching model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 in a good and fast manner.It draws on the ideas of objectiv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and designs two levels of teaching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preparation.the five field layers was improved,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s for 28 objective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were constructed,weights were set by entropy method,evaluation values were evaluated using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s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s,After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and the comprehensive judgment,th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peeding up and harmonizing SPOC quality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Key words:SPOC;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Objectivity;Coordination

一引言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是 继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之后出现的教学新模式,具有:限制性、小规模、定制化、低成本、线上课程的特点。近年来,关于MOOC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有:Yousef(2014)[1]、邱均平(2015)[2]、蒋利兵(2016)[3]、童小素(2017)[4]对“MOOC或翻转课堂设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专家的打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均值法、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国外学者比较关注SPOC和MOOC的纵向关系的研究:Armando Fox(2013)[5]、David Patterson(2013)[6]。国内学者康叶钦(2014)[7]、徐葳(2014)[8]对“MOOC到SPOC发展关系以及SPOC在MOOC的基础上对传统式校园教学产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陈然(2015)[9]、薛云(2016)[10]认为“高等教育应设计翻转课堂SPOC教学模式”。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MOOC质量评价体系,对于SPOC质量评价体系涉猎很少。本文拟借鉴经济发展质量[11]、城市环境质量[12,13]客观量化评价方法的思路,对SPOC质量评价进行探讨:(1)设计SPOC质量评价体系;(2)拓展MOOC评价方法中大多以主观评价来确定每个评价指标值,缺乏对客观评价赋权重;(3)MOOC考虑质量评价体系中各评价层面的协调性干涉因素不够;(4)MOOC客观评价调查数据没有进行无量纲化处理;(5)MOOC综合质量评价多基于静态定量化评价,缺乏动态综合性评价,以规范化地推动SPOC又好又快的发展。

\

 
二SPOC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模型架构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MOOC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SPOC的特点,借鉴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环境质量客观量化评价方法的思路:(1)增加构建了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系统层以突显教学准备对课程质量评价的影响,修订了MOOC质量评价指标的五个领域层,重新设计了28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在《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蓝本基础上重新构建以客观计量统计数据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加大SPOC质量评价体系客观指标值;(3)运用系统协调度模型对SPOC各层面协调度进行检验;(4)对于客观调查数据进一步进行无量纲化和熵值法赋权处理;(5)强化动态综合性评价(新增5个动态化评价指标),见表1。



\
\



 
(二)模型构建

       本文考虑传统的MOOC质量评价体系多采用主观评价,且没有考虑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协调性发展问题,因此借鉴了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的研究思路,可以实现:①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化;②可以对 SPOC 发展质量动态化评价;③考虑发展质量速度的同时兼顾到协调性。

(1)指标数据无量纲化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可以采用极差标准化法、Z-Score 标准化法、线性比例变化法、均值化法等。均值化法处理数据不需要利用专业的计算工具,较为简单易得,故本文拟采用均值化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去量刚化处理。


\

\


       相关的关系。(见表4)解决了提供SPOC质量发展各指标协调化程度的评价依据。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性发展评价模型提供的评价值,进行综合判断后得出的结论,可以体现协调化和速度化发展并举。

\

 
三数据来源、权重设置

(一)数据来源


       本文拟选取江苏科技大学泛雅超星平台上活跃度靠前的三门 SPOC 课程作为研究样本; 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 1》、专业基础课《CAD 基础》、专业选修课《测试技术及其应用》。《高等数学 1》、《CAD 基础》作为其他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类课程,对很多高校具有很好的普适性,《测试技术及其应用》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基础入门课程,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意义。利用泛雅超星平台的后台数据作为统计口径( 检索时间截止到 2018 年 6 月 30 日)。本文考虑到 SPOC 推广普及时间以及一个自然年度一般分为上下两个学期,高校的开课周期一般与一个学期重合等因素,统计数据从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6 月 30 共五个学期,因此本文也认为有五个开课周期(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标号Ⅰ、Ⅱ、Ⅲ、Ⅳ、Ⅴ),见表 2。


\
\


(二) 权重设置

        根据之前确立的均值法对统计收集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均值法处理数据过程简单直观,本文运用统计软件 SPSS19.0 输入公式(1)(2)(3)经过运算得到无量纲化后和矢量变标量 , 然后再运用熵值法公式(4)、公式(5)根据无量纲化处理后数据值对 SPOC 质量评价体系的 28 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见表 3。


\
\


四 结果分析

        利用泛雅超星平台的后台数据作为统计口径(检索时间截止到 2018 年 6 月 30 日),本文重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 1》、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专业选修课程《传感器技术》,这三门课程也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代表核心课程,利用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各课程统计数据和熵值法处理过后的权重(见表 3),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公式(6),得出《大学英语 1》、《工程图学》、《传感器技术》五个开课周期中 SPOC 质量的综合评分值(见图 1、图 2)。


\

\


(一) 静态结果分析

(1)SPOC 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SPOC 质量各系统层影响因子教学实施>教学准备(见表 5),表明 SPOC 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完善的教学准备是前期铺垫,提升教学实施环节的质量是 SPOC 质量建设的首要任务。SPOC 质量各领域层中各影响因子权重排序为:教学资源>教学支持>教学设计>教学团队>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权重最大表明 SPOC 这样的在线课体现“内容为王”的特点,教学支持权重其次正好突显了 SPOC“限制性、小规模、定制化、低成本”的特点,教学设计排在中间,教学团队和教学效果的权重均比较小,在 0.13 左右的水平,可以看出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授课教师和考试分数影响因子都在下降,体现了 SPOC 教学资源共享性和现代教学侧重于过程的特点。由此分析可得:应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展SPOC 平台的教学支持、完善 SPOC 教学设计等方面作为提升 SPOC 质量的主要抓手。

       (2)SPOC 质量教学准备分析本文在教学准备分析中选取 2018 年 6 月 30 日(即第Ⅴ开课周期)的得出的综合评价分值作为静态结果分析的面板数据。①教学团队更新不足《传感器技术》>《工程图学》>《大学英语 1》, 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工程图学 1》作为传统课程,课程建设时间较长,师资储备较早,早期的师资以本科生为主,其中《大学英语》尤为突出;《传感器技术》新技术课程,师资储备较晚,高校引进的师资大多为硕士研究生以上,科研能力较强,职称晋升较快,专业的师资大多是科研型人才转型而来,教学型人才偏少。②教学资源发展不均衡《大学英语 1》>《工程图学》>《传感器技术》, 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 1》各高校开设时间较早,并且各类层次高校均开设此类课程,因此教学资源广泛易得,还可以通过补充欧美英语国家的原声教学资源直接进行补充;《工程图学》也属于传统课程,工科类的高校基本都会开设,历年的教学资源比较多,《传感器技术》属于较新技术课程,最近十年各大高校才陆续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教学资源积累有限。

        (3)SPOC 质量教学实施分析本文在教学实施分析中也是选取 2018 年 6 月 30 日(即第Ⅴ开课周期)的得出的综合评价分值作为静态结果分析的面板数据。①教学效果和课程开设阶段相关《大学英语 1》>《工程图学》>《传感器技术》, 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 1》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有涉猎,《大学英语 1》相较高中英语考核语法内容已呈下降趋势;《工程图学》作为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阶段开设,此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较高;《传感器技术》属于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四阶段,此时学生进入找工作、考研等毕业季,精力有所分散,学习热情也不如大一时高涨。因此以学生学习最终结果作为教学效果考量指标,其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该课程认知正相关。②教学设计因课程内容特点而不同《传感器技术》>《大学英语1》>《工程图学》,主要因为《传感器技术》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其教学内容又属于较新技术范畴,学生从外部获得教学资源和相关学习咨询的途径不多,因此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和教师互动次数,还是知识拓展次数,学生提问解答次数综合评价得分都较高;《大学英语1》由于学生疑问解答获得途径较多,所以综合评分居中;《工程图学》是因为学生提问的内容大部分需要绘图来进行解答,由于课程的特殊性,线下提问占到了一定部分的比重,所以综合评价分值最低。③多样化教学支持是必须《传感器技术》>《工程图学》>《大学英语1》,教学支持中体SPOC“限制性、低成本、在线教学”的特点,《传感器技术》由于是专业选修课程,往往学生在大四阶段才涉及到此类课程,因此选修此类课程需要完成一定学分积点的前提条件下,此外专业教学资源较少,列年的积累尤为重要,SPOC课程化后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效率得到几何级的放大效应;《工程图学》是大部分工科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阶段开设,开课班级数量居中,对学生推送学习建议多以训练空间思维为主;《大学英语1》是公共基础课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新生都要进行修学,它的限制性体现最不明显,个性化内容推送方面以专业性英语为主要内容来实现。

        (4)总体综合评价分析五个领域层面按照加权计算后的总体综合评价,《工程图学》>《大学英语1》>《传感器技术》,《工程图学》作为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比较长,工程类专业均在大一阶段设置,其中绘图过程无论是手工绘图还是CAD绘图都可以通过录屏的方式在SPOC中得以呈现,其教学资源直观,有针对性;教师的解答和课前准备采用录屏的方式降低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备课效率,其教学支持力度也很大,《工程图学》体现了SPOC“内容为王”和“低成本”的特点。《大学英语1》公共基础课程,各高校内容化差异不大,其精细化和特点化,也因为各高校投入程度有差异,内容来源多元化和教学资源丰富化,使得《大学英语1》的评价高于《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由于是专业选修课程,无论是教学资源积累,亦或是教学设计的成熟度都略显不足,教学团队年轻有冲劲,教学支持有力。

(二)动态结果分析

(1)系统层上看,SPOC质量评价都是呈现上升态势


         从系统层面来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选取代表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1》、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专业选修课《传感器技术》三门课程的综合评价值,在Ⅰ~Ⅴ开课周期中总体呈现出不同程度波动上升的态势,教学实施高于教学准备的综合评价值,见图1。教学准备层面,Ⅰ~Ⅴ开课周期中,主要呈现出加速式上升的形态。Ⅰ~Ⅲ开课周期上升较为缓慢,从1.03~1.16,增长幅度只有12.6%,该阶段SPOC课程化刚处于宣传推广阶段,无论学生或是教师都在观望状态;Ⅳ~Ⅴ开课周期上升开始加速,从1.16~1.55,增幅达到33.6%,此阶段主要是因为无论从学校推广资助的力度,亦或是学生对SPOC的关注度,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实施层面,Ⅰ~Ⅴ开课周期中,主要呈现出平缓上升的形态。从第Ⅰ周期到第Ⅴ周期,综合评价值1.21~1.35,增幅为11.5%,该层面虽然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可预知性问题存在,比如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学生个人移动终端的兼容性,学校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学督导的从新梳理等。

       (2)领域层来看,领域之间各有高低从领域层面来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支持三个领域,Ⅰ~Ⅴ开课周期中评价值较高,其代表性的三门课程三个领域的综合评价分均超过0.585。①教学资源领域,评价值最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教师在SPOC后期建设中不断充实各项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从SPOC中获取学习源泉由于在线课程“内容为王”的普适性特点;②教学设计领域,呈现出初段平缓,中后期加速上升,主要在进入Ⅲ、Ⅳ、Ⅴ开课周期后,学生和教师逐步适应SPOC教学的形式,透过SPOC平台解决实际问题变得具有普遍性;③教学支持领域,增长幅度不显著,整体看比较均衡,主要看来超星泛雅平台功能性后期定制二次开发没有跟上,学生移动终端不同操作系统兼容性得不到非常好的解决,使得部分兼容性差的个人移动终端SPOC平台的教学支持功能得不到体现,见图2。教学团队、教学效果两个领域,Ⅰ~Ⅴ开课周期中其代表性的三门课程综合评价值较低,其中:①教学团队领域,其综合评价值不高,且呈现出每个周期变化不大的态势,其主要是近几年高校专业人才引进主要以科研型人才为主,教学型人才不多,此外SPOC和传统课程相比较是淡化主讲教师概念;②教学效果领域,其综合评价值虽然不高,但到后期呈现较大上升预期态势,是因为学生从刚开始尝试心态转而变成积极运用心态,见图2。

(三) 协调性分析

      Ⅰ~Ⅴ五个开课周期中 , 根据公式(7)得出《大学英语 1》、《工程图学》、《传感器技术》这三门课程的各指标的协调度均在 0.707 ~ 0.863 之间,在中等协调度的水平以上(见表 6)。《大学英语 1》在Ⅰ和 Ⅲ两个开课周期的达到高级协调水平,但是这两个周期内综合评价值不高,说明处在低质量的高级协调发展;《工程图学》五个开课周期均处于中级协调水平内,综合评价值最高,说明其 SPOC 质量发展速度较快,质量发展协调性一般;《传感器技术》五个周期中在第Ⅴ开课周期中的协调性达到了高级协调的水平,综合评价值较低,说明其 SPOC 质量发展速度慢,到后期才逐步重视各指标间的协调性发展,属于低质量的协调发展。综合以上三门课程五个开课周期内协调性参数和综合评价参数, 本文认为在 SPOC 质量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发展速度,也要不能忽视各指标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强指标项持续建设和弱指标项的提升建设,实现高速与均衡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 SPOC 体系。

五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注重过程考核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不断补充新鲜血液。SPOC体系对于主讲人的角色其实是淡化的,但是一门课程的SPOC团队建设其实要求更高了。目前在三门代表性课程教学团队中主要人员构成以传统教学人员为主,完善教学团队应该做到:①学校人才引进时应该适度倾向于一些教学型人才;②为SPOC教学团队配备一名流动的多媒体制作专业人员;③适度整合全校人力资源,鼓励跨专业跨学院组建教学团队;④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为信息化教学方面突出的教师开辟绿色通道;⑤主讲教师尽量倾向于青年教师,注重拉近主讲人和学生之间的年龄距离。

       量化教学效果,注重过程考核。SPOC教学效果以学生考核的通过率和生均分为主要判断依据,由于学生考核的环境是在线随机性出题知识性考核,许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动手实践的过程考核不完备,比如《工程图学》、《传感器技术》等。后期应当:

       ①采用线上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进行知识性考核,线下进行实践过程性考核;②对线下实践过程考核制定考核细则,并量化评分;③最终通过线上线下综合评分和通过率来评价教学效果;④学生评教指标应更加细化。

(二)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和SPOC粘性、多样化教学支持

        丰富自身资源,借力外部优质资源。SPOC的教学资源是SPOC质量最重要的一环,相较于传统课程,丰富而领先的内容是SPOC优于传统课程的重要考量。我们应该做到:①根据教学需求,不断更新教学视频和题库;②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的课程,比如《传感器技术》,应当结合行业最新技术动态,结合最新案例更新教学资源;③借鉴优质学校优质SPOC或者优质企业内训资料,及时补充教学资源。

         设计吸引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和SPOC粘性。SPOC教学环节设计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设计,可以:①提前增加悬念,比如在课前推送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问题,引导大家提前寻找答案;②SPOC平台随机推送的问题,回答正确有奖励;③鼓励学生相互设问,回答不对的,有惩罚(表演节目或打扫卫生)。

         多样化教学支持,兼顾系统兼容性。SPOC平台教学支持力度不够,应当:①根据各门课程需求充分进行个性化平台二次开发;②适度考虑学生和教师手中个人移动终端差异化问题,SPOC平台提高自身兼容性;③开发SPOC学生参与情况的动态监督;④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无死角全覆盖;⑤教师可以对限制性进入学习条件进行二次修改;⑥教师在校外网也可以登录SPOC后台操作。

(三)协调化发展SPOC

       SPOC建设过程中既要追求发展的高速,也要追求发展过程中各指标的均衡性、协调性,力争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最优的SPOC。①公共基础课要加快SPOC体系建设速度,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②专业基础课要平衡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间的发展速度,提升教学设计领域建设水平,使得实践操作部分也能做到在线答疑;③专业选修课应当及时全面发展各项指标,以弥补前期发展速度偏慢的缺漏,教学资源部分多结合行业新动态。

六结束语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相比MOOC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具有:①研究结论更具有客观性;②对于SPOC质量动态化发展可以更直观的呈现;③SPOC质量指标的协调化和速度化发展实现了并举。本文创新性采用客观分析的研究视角对SPOC质量进行评价,后期将结合其他学者主观评价研究视角,进一步从主客观分析两种视角结合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Yousef,A.M.F.,et al.What drives a successfulMOOC?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riteria to assure design quality o f MOOCs[A].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ICALT)[C].2014IE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14):44-48.
[2]邱均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72-81.
[3]蒋立兵.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6(11):60-66.
[4]童小素.MOOC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11):63-71.
[5]Armando Fox,From MOOCs to SPO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3,56(12):38-40.
[6]Armando Fox,David Patterson,“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echnology Transfer:Lessons Learned from Ebooks,MOOCs,and SPOCs”SPLASH Education Symposium[J].28 ctober 2013,Indianapolis,IN,USA.
[7]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8]徐葳.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3-22.
[9]陈然.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2-47.
[10]薛云.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2-137.
[11]宋明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3):35-43.
[12]董锁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3):155-162.
[13]蓝庆新.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基于2003—2014年31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J].南方经济,2017(1):111-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