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观认知和客观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教学,从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育信息化、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与创新培养的一体化深度融合途径进行了研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深入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双创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有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本文引用格式:胡冠山,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5):24-27.
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了满足双创人才的培养需求,许多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学术讲座、沙龙和比赛活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创新创业文化,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果[1]。
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外部氛围就可以实现的,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课程融为一体,才能通过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从这一点上来说,课程是构成创新创业的基石,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把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尽快发现和清除二者融合的障碍,找寻可行路径[2,3]。
一 创新创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情况看,国家根据时代发展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强力推进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双创教育的实现还存在从思想认识到实际执行的误区,造成了在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追大求全、浮于表面的形式化。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侧重于对创新意识的强调和创业概念普学习,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使创新教育变成一种孤立地位。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应该在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4]。
(一)主观上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缺乏明确的认知定位
许多专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对创新创业二者认识偏差。有的老师简单的把创新等同于高科技,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就是让学生掌握高科技,专业课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与创新联系不大;有的老师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把二者划等号,专业教师自己并没有开设公司经验,如何能够指导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还有的老师认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仅仅是是少数学习成绩优异、创新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是一种精英教育,而不是适用于全体学生,这样的认识就把大多数学生被隔绝于创业教育之外。
创新是一种通识能力,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经过学习都可以掌握,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都可以应用并不断提升。创业也不是开公司、赚大钱、赶时髦的表象,真正的创业是指开创一番事业。作为一个教师,在教育中传授创新创业的大道也是我们本职工作,因为创新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理性化的工作,所有人都需要长期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正确处理和理顺创新创业和教育关系[5]。
(二)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许多高校为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开设专门创新创业课程外,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专业课必须嵌入一定的创新内容,例如有的学校要求每8个课时中设置1个课时双创教育的规定。然而教师主观认识的偏差造成在执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主动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教学计划特色欠缺,教学目的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模式封闭,内容刻板。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诸多高校开展,创新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应该从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每个老师都能够把自己的专业课做成一个创新试验场,让专业课的课堂成为启迪思想和激发创新的第一战场,从每一堂课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这样才能把创新创业根植于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技能。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
(一)改进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训一体化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被逐渐摒弃,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经常采用的有问题-探究式、示范-模仿式、自学-指导式、情景-陶冶式、目标-导控式等。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单一固定的模式,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应该做到重应用、强实践,做到教学训一体化综合形式。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分割,对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重新优化组合模块化,每一模块既有理论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训练和技能培养目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加深理论的掌握。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定时器模块的一体化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是课堂讲授理论编程,通过实验课操作训练,学生掌握效果较差。通过对课程特点分析,把课程搬到实验室进行授课,学生一遍学习一遍操作,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每节课都分化为模块形式,为每个模块设定明确的知识内容、能力和素质目标,并采取有效手段达成目标,通过测试验证改进。如图1所示为《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中定时器教学模块的教学训目标一体化设计。
(二)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一体化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对于专业课程特别是工科专业来说,新旧知识交替更新,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知识体系复杂庞大,专业课程教师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或具有一定超前性,教学内容上做到重点突出、反应前沿性和时代性,知识内容具有一定挑战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传统的授课中,教师总要把知识讲透讲细,害怕落下一个知识细节,学生服从老师的指挥棒,被动接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在内容设计上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课堂讲解一定要围绕核心,教师只需要传递最核心的理念,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把课堂变成一个重点内容发布、答疑讨论、针对训练的场所。其他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自学,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可以探讨中学等。
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人文科学和时政发展等内容以丰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仅仅掌握单纯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了解社会人文,把握时代脉搏,符合社会需求。虽然大学课程中有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与专业课程处于分隔状态,在专业课程中应该结合课程特点,适当引入。例如在讲授《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中定时器部分,就可以穿插我国古代沙漏、天仪、水运仪等计时方法,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信息化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
专业课程教学充分采用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方式网络资源,一是建设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课件、测试题、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作业题等资料,学生可以课后学习;二是加强课程精品课程、微课资源,学生课后观看教学视频自我学习;三是,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予以重视,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反映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合作的课程观。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中,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互动、虚拟现实贯通、实验室授课考核结合,实现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的转变。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成为MOOC形式,充分利用MOOC资源实现线上教学,线下教学采用实验室授课模式,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彻底改善传统课堂弊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电子技术课程采用虚拟仿真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形式,与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内容衔接一致,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实现功能电路的仿真设计,电子工艺实习期间学生依据该设计电路,选择相应电子元器件,经过焊接、调试、实验等步骤制作出相应电子产品实物[6]。
线下资源不仅仅限于校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开放、专家讲座、校企合作、产学研开发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讲座会议,学习电气前沿技术,掌握电气控制新动态,开拓眼界;安排学生到行业一线参观,实地学习PLC控制在工业生产线的应用情况,促进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比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提高学生工程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设置一定数量的开放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课后时间到实验室训练,消化分解课堂知识,延展项目实训,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项目开发。此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可编程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进一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并提高成果转化意识,支持学生进行创业。
(四)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全面,教学评价一体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实现。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与测验作为主要手段,以课程考试作为指挥棒来督促学生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一体化把考核内化于教学的全过程,以过程考核形式为主,注重实践操作和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相长[7]。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气CAD》等专业课实施实验室授课、实验室项目化考试方式,实现做中考、考中学,彻底解决学生考试突击、理论实践脱节问题。表1所示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中把考核纳入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构成内容。
三结语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才能有力推动实现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本文所提出的教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引入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素质。通过在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竞争力,有效促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2]王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