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体现整体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大思政”教育观与职业教育契合度高,对提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思政;教育观
本文引用格式:马广宇.职业院校“大思政”教育观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31):210-212.
当前,职业院校发展迅速,然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合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职业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高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体现整体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大思政”教育观的提出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决定的,对提升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探索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搭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大思政”的理念,尽管现在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但“大思政”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有着深刻地联系,“大思政”教育的内涵也必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大思政”教育观是指以宽阔的视域和系统整体观,整合职业院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组织机制、师资队伍、目标任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搭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
一“大思政”教育观与职业教育高度契合
(一)“大思政”教育观契合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职业院校中,专业教育的特点尤为突出,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各种思潮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发展,很多学生学习趋向功利性和实用性,重视专业学习而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觉得没什么用处,普遍存在思想政治课学习无用论的心理。然后仅仅有较高的技术技能还不能称之为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必然是“德才兼备”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难以适应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在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大思政”教育理念正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其实质就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大思政”教育观契合时代要求和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特点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成长特点。社会的转型和开放带来多种价值观的相互交融和激荡,学生接受外界知识的渠道得到空前拓展,职业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学生的层次和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身发展必须要“海纳百川”,那么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开放包容,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并充分重视个体差异性与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教育实效。“大思政”教育理念,重点在一个“大”字,但大而不空,大而不虚,它囊括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优化,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职业院校“大思政”教育观内涵解析
(一)“大思政”要树立“创新性”的教学观
教学观念的创新。“大思政”教学观中,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能够面对变化的形势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热爱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并接纳好的建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人际吸引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增强教育教学的广度,教书与育人兼顾,把传授知识与辅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把经常性教育、日常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创新思政实践教学形式,进一步延伸和发展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形式,把教育的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班级延伸到学生社团、宿舍寝室,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思想政治课“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得当。“大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遵循综合性、主动性、启发性的原则,采用综合、多样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它转变传统的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变单向教学为师生的互动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觉探究;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积极开展讨论,互相启发,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模拟教学情境,积极引用案列,鼓励学生体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大思政”要树立“开放性”的课程观
思想政治课上“教什么”是能否引起学生兴趣和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当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获取信息的数量大。单一、封闭的课程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开放性,这又与“大思政”课程观不谋而合,“大思政”课程观要求创新课程内容,凡是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素材都可以引进到课程内容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课程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主题,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时更新、补充新的课程内容,增强时效性,使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处处都是教育资源,要积极扩展教育内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思想政治课可以适当加入企业相关内容,毕竟思想政治课也不能完全脱离具体的行业与岗位。比如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要求,岗位的差异,其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将这些内容引入到课程中,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关联,既有针对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其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体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不懈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适当从企业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充实到课程当中。
(三)“大思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关注学生发展是“大思政”观的核心概念,是“大思政”理念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本身就拥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对育人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尊重爱护学生,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教学是架起师生间友谊和情感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精神牵引和生存关怀的功能,能够切实针对并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活课堂活力。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资源,都是可以进行教育并帮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要切实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作用。
(四)“大思政”要树立“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职业院校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中理实并重,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与专业教学差别较大,不能很好的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平台的搭建至关重要。要围绕“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路径,变说教式教育为体验探索式教育,教师要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学校办学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社会现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将之转化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能够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中,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具体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要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如设置课题、专题研讨、情境模拟、案例分享等。借鉴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方式,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小组讨论,最终完成任务;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不断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实现全覆盖,把教育扩展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建设思政类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打造“品牌社团”,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作用;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会思考和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现场教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时间的系统工程,应着眼于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方方面面,把教育延伸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
(五)“大思政”要树立“全覆盖”的主体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工作岗位差异,分隔较为明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协作配合,“大思政”教育模式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师和相关教学单位,而是要求全校的专任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丰富,与学生联系密切,有着天然的优势;专任教师与学生接触多,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是进行着“传道”,学生对其“专业”“学术”崇敬、信赖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其影响,因此专任教师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职业院校要树立“大思政”“全覆盖”的观念,配置和整合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和资源。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协作,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落实职责,深入挖掘主体教育资源,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思政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指导能力,建立“大思政”教育的网络架构,形成教育合力,创造生动活泼的“大思政”局面,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六)“大思政”要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评价考核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内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主要围绕思想政治课和辅导员工作进行,职业院校特点还没有充分显现,针对性不强,导致要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要么考核过于宽泛而流于形式。考核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考核主体单一化,考核反馈存在随意化,分数结构失衡。因此,在职业院校普遍缺乏一个充分体现其发展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难以科学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科学的评价既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更要真实反映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创新考核形式,充分考虑“知识”和“能力”、“课堂”和“课外”、“校内”和“校外”。考核主体要多样化,在发挥思想政治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和辅导员、班主任、实践单位等多方面的考核评价;采用理实结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可以采用口头表达与书面形式考核,实践考核采用实践报告、课外活动、日常表现等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整体素质,注重考核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并科学规定评分比率记录成绩,真正体现知行合一,实现学生各环节考核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江雪茹.“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6):104-107.
[2]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9):120-121.
[3]武智,张爱武.整体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新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1):99-101.
[4]黄爱宝,高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2):50-53.
[5]尹冬梅.构建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7-9.
[6]陈波.高职院校师生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S1):46-48.
[7]安瑞平.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改进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29):259-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