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0 11:33: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岗位胜任力强调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必须具备胜任中医临床医疗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而《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它既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本文就《中医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力图尝试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医案讨论分析和SP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力求以培养中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为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新模式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高占华,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34):40-41.

        岗位胜任力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并取得优秀成绩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金阿宁[1]等建构了反映中医医生能力素质的“5A”胜任力模型,即:道德力、思维力、沟通力、学习力和实践力,强调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必须具备胜任中医临床医疗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中医诊断学》是联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干课程,作为一门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它既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岗位胜任力便可作为《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积极探索,我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就自身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临床学生。

一《中医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中医诊断学》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多数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单项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进行常规理论讲授,课堂上始终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主动灌输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使得教学枯燥乏味,弱化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实训课程重视不够: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再加上现在的实习带教资源非常有限,实训教学课的开展就非常重要[2]。但是,重视理论探讨,忽视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是目前《中医诊断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3]。《中医诊断学》在常规课程设置中,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虽然各大中医院校也设置了相应的实训教学的课程,但是所占的课时比例还是非常少,可见大家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然而在有限的训练学时内,实训课教具简单,授课方法又多以单纯演示、验证实训为主[2]。此外,学生们不认真上实训课,不注重技能培训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成为中医四诊技能实训课程开展的一大拦路虎[4]。鉴于这些因素,《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无法达到实训的真正目的。

\

 
         2.临床实践缺少机会:《中医诊断学》本就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十分注重技能训练,主要是四诊技能和辨证技能的训练,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临床见习是学生真正接触患者,掌握基本思维,训练辨证的实践教学[5],又鉴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不可能每个患者都是单一典型的临床表现。所以,如果学生们能够多接触临床,早接触临床,经过自身训练之后,不仅对中医诊法和辨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但是鉴于有限的临床教学资源,有限的学时分配,学生们缺少真正接触病人,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学生认为《中医诊断学》学习困难,学习效率不高,而且还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结合《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以适应当前大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不仅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生角色互换是教师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当“老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6],把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生角色互换每学完2-3章即进行2学时,可进行3次,共6学时。教师提前告诉学生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重点,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设计课堂结构,教学过程由学生主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授课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讨论内容,形成讲稿和制作课件等,最后每小组推荐1人作为主讲,小组其他人负责课堂答疑。授课结束,教师和学生对小组讲答内容和表现进行点评。

(二)医案讨论分析,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

         医案讨论分析是中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考察某一阶段学生对所学中医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中医医案讨论课的案例多选自中医古籍、教材、医案专著、期刊论文及授课教师所医治的典型真实医案,其中,又以有明显疗效的医案为主[7,8]。

          医案讨论分析在学完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后各进行2学时,可进行3次,共6学时。讨论前,教师精心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选国医大师和国家级名老中医医案,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审核通过;学生随机分组,每组选定1名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讨论;讨论中,教师把精选的医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证候判断、证候分析,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质疑问难,最后得出辨证结论;讨论结束,主讲教师对辨证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统一认识,加深对辨证的理解。

(三)SP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SP是标准化病人的简称,即StandardizedPatient,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或病人指导者(Patient instructor),是北美上世纪70年代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实践的成果之一。SP是经过特殊训练后可以模拟临床疾病或真实病人的正常人(或病人),可用于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反馈者三种功能。SP可以无体征,或者有真实而恒定的体征,或模拟多种病史、体征等[9]。我们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参照其他中医学院教学经验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SP应用于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SP实践教学在学完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后各进行2学时,可进行3次,共6学时。课前,教师根据授课需要,选择1名SP;课上,学生模拟医生,对SP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的操作、病情资料的收集及辨证分析;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对SP实践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

 
三 结语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项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适合《中医诊断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临床学生,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少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金阿宁,田勇泉,赵太阳.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5):517-524.
[2]佘崇佳,李福凤.浅谈中医诊断学教学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2):83.
[3]孙雪莲,刘渊.《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360-2362.
[4]柴艺汇,高洁,李文,等.中医诊断学实训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3):29.
[5]王万卷.浅谈加强中医临床见习阶段医患沟通教育[J].内蒙古中医药,2015(2):132.
[6]袁铱琳.高校课堂教学师生角色互换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4(2):53.
[7]黄雄杰,黄刚,戴明,等.中医案例教学法中“标准答案”刍议及其实践建议[J].新疆中医药,2007,35(4):68.
[8]王晓冰.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47):198-199.
[9]高爱民,邓兆滨,王寿宇,等.探索标准化病人(SP)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