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被边缘化”“不及物”“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等种种遭际, 某种程度上是其现实品格的自我遗忘而至“自我放逐”的表征。在文学实践面前故步自封于与现实化相对立的狭隘“学术化”, 既割裂了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性, 也使文学批评退缩为疏离于文学现实的“文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批判种种“非现实化”, “文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其当代形式。回到马克思关于“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深刻思考, 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语境, 重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恰当其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时代; 现实品格; 文艺实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7FZW021) 阶段性成果;
The Realistic Character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New Age
Sun Shicong
鲜明的现实性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品格之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直实践、张扬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品格, 规导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基本格局与价值走向, 型构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着其他批评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现实性淡隐乃至遗忘等问题, 文学批评时效性不足、有效性弱化、功能性降低等当代症候不一而足。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铸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恰当其时。
一、症候性诊断与现实性问题
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事实性描述与症候性诊断, “被边缘化”“不及物”“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 等等 (1) , 可视为其中代表。这些描述与诊断绝非空穴来风, 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中, 20世纪后期以来的文学批评即便未必是明日黄花、境遇不堪 (2) , 但“批评的时代”已然落幕, “亚历山大港的灯塔” (3) 能否继续照亮文学阔步前行的道路, 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 文学批评的“被边缘化”似正与“理论之后”的文学理论 (4) 同病相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中, “被边缘化”多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之间现实性关系解体的标志, 并与诸种症候性诊断相互支撑, 而进一步的考察将表明, 这种事实性描述与症候性诊断无不指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问题。
历史地看, 新时期以来的40年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范式、批评主体、批评风格、批评话语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批评范式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体经历了从一元主导, 到一元主导、多元共鸣的转换;从批评主体看, 是从作家协会批评家和学院批评家二分天下, 到消弭身份分野、批评学者化的转变;从批评风格看, 则是从专业批评, 到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与专业批评共竞的转变;从批评话语看, 是植根于俄苏文论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资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到奠基于欧美文学理论资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共存的转变 (5) 。质言之, 批评观念大调整、大解放, 批评主体意识增强, 批评观念方法纷繁多样, 批评家群体涌现, 批评反思性增强 (6) 。文学批评经历了从“一”到“多”, 乃至全方位的系列转变,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显现出开放姿态和强大活力。
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肇始处也可以看到,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和发展是近百年历史进程中耀眼的风景。起伏于文学批评历史地表的既有对文学意识形态性的强调, 也有对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建立, 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这构成本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7)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强调, 成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批评的规范标准与指导范式。但就理论谱系而言,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 以“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罕有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泛政治化、唯一化乃至绝对化者。就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演变而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被列举为20世纪最具国际性的三大文学批评流派之一 (8) , 其现实品格与影响凸显于当代学术视野 (9) , 并“被大量的散播和内化” (10) 。世纪之交, 当代文学批评愈益包容广泛、海纳百川。就此而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被边缘化”的看法, 准确地揭示了当代文学批评实践某种程度的新变, 敏锐地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问题。因而, 这一事实性描述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导地位动摇的断言, 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过时论的证明, 而毋宁说是其现实品格对当代文学实践新诉求的理论回应与学术观察。
如果说“被边缘化”从事实性描述的层面指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问题, 那么, “不及物”“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等判断则是对此问题给予的症候性诊断。这些症候性诊断约略指向以下五个层面:在对象性层面, “不及物”指向文学批评与文艺作品的关系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始于疏离、终于逃避;在功能性层面, “休眠化”意味着文学批评缺乏介入文学实践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价值论层面, “娱乐化”直指文学批评在其意识形态性上的迷失;在接受性层面, “理论化”表明文学批评遗忘了对话语接受性的考量, 批评话语的密林令受众望而却步。此外, 在批评文体层面, 不同程度地轻视“微批评”等批评新形态;在批评主体层面, 多多少少拒斥网络批评写手。这些诊断林林总总, 从不同角度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际遇。然而, 如果考虑到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学研究原本就具有一种在场研究的性质, 那么, 上述客观而冷峻的诊断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将研究主体问题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审思视野之外。如果说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确然存在着批评实践与文学实践关系上的现实性问题, 那么缺失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主体的考察, 在结构上是不完整的, 在思维方式上则是以对研究对象的关注遮蔽了研究主体的自我反思。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性视域中, “职业的批评”曾是文学批评的三大主力之一 (11) , 其后更有学者指出, 相对于艺术家失之于非理性, 哲学家局限于概念演绎, 唯有特定职业批评家似乎更有资格建构“行之有效的批评标准” (12) , “专业主义”“精英主义”打开了文学批评的隐士世界。这多少与今日新媒介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世界相似:一方面, 职业批评在大众读者那里似显多余, 而业余批评却以大众化的方式争取认同;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似乎只是马克思主义, 远离文学世界而去, 而文学批评又仿佛仅仅是文学, 避马克思主义唯恐不及。这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或可被称为“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从真实世界中遁隐, “‘文学’和‘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他们著作中不涉政治的内容和方法:文学批评仍就‘只是’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 政治主要是文学评论家们既渴望又夹杂着绝望的情绪所谈论的东西” (13) 。“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 固然不无对理论的偏见以及个体性因素 (14) , 然而, 以此来概括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现实品格的退隐, 却不失为生动。
二、“学术化”与“现实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未有直接的集中阐述, 但对其他相关问题的思考为此提供了重要指引。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学术化”倾向时曾写道:“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 “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 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 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 (15) 。马克思描述了德国古典哲学“学术化”倾向的三个层面:一是在现实的层面, 画地为牢, 独处于“纯粹”理论领域;二是在话语的层面, 他们在小圈子内自说自话;三是在接受的层面, 他们的话语既远离了现实, 也远离了受众。马克思在1877年谈到工人脱离劳动的理论研究时提出“理论上的灾难”问题:“工人本身如果像莫斯特先生那帮人一样放弃劳动而成为职业文人, 他们就会不断制造‘理论上的’灾难。” (16) 理论之于工人而为灾难, 其原因在于理论离开了实践而无根化为“纯粹”理论。无论是画地为牢的“魔术师”, 还是面临“理论上的灾难”的工人, 无不以“理论化”“学术化”的形式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联, 钝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品格。马克思的深刻思考对反思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程度地延伸了马克思对消弭现实性的批判。20世纪20年代, 柯尔施概括了将马克思主义“学术化”的倾向:“声称他们的任务是用来自文化哲学的观念或者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概念或别的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然而, 正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需要哲学的补充, 他们也就使人们明白了, 在他们的眼里,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缺乏哲学内容的。” (17) 在柯尔施看来, 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既对社会生活与革命作了静止理解, 又割裂了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联系。佩里·安德森则将之概括为“结构上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 (18) , 他痛心疾首地指出, 历史唯物主义曾经努力完成的从哲学向政治学经济学的转换, 在这里又被扭转回去。如今, 距安德森的反思又过去了40年, 时过境迁, 左派运动早已落回低潮 (19) , 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已是今非昔比, 然而, 安德森反思中回响的马克思的批判依然振聋发聩。“批评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它自身, 而且, 如果默认这一悖论的话, 批评, 只要它开始成为有组织的教条的时候, 也就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像它自身了。” (20)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自身视为批评对象之一, 正体现了其现实品格, 而消弭现实性的批评则是教条化的当代形式之一。
概言之, 遗忘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退缩为疏离于文学现实的文学研究, 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退缩为“学术化”的不干涉, 批评的实践性退缩为理论的实践性, 批评话语沦为晦涩难解的密室低语。“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并非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专利。毛泽东在70多年前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曾提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 批评他们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甚或以理论取代了实践, 结果“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 (21) 。鲁迅则批评“革命文学家”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是斗争和所谓超时代。超时代其实就是逃避, 倘自己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 又要挂革命的招牌, 便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必然地要走入那一条路的。身在现世, 怎么离去?这是和说自己用手提着耳朵, 就可以离开地球者一样地欺人。” (22) 逃避现实, 抑或躲进小楼, 总归画地为牢 (23) , 既无利于革命, 也有害于文学。“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文学家”在“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获得当代重生。
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而言, 提出并讨论文学批评现实品格的遗忘问题, 绝不是要文学批评拒绝理论、排斥理论, 恰恰相反, 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文本与基本范式, 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24) , 正是当代核心使命之所在。重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批判实践的有机联系, 关键在于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事实上, 以批评理论遮蔽批评实践的现实性,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尤其需要警惕的不良倾向, 其典型表现有三:一是将学理性、理论性研究机械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仿佛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中才能真正回到马克思主义、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结果却只能得到阉割了现实性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虽承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 同时又趋向于片面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性, 使得鲜活的文艺现实沦落为理论真理性的证物。三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 “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 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 (25) , 简单僵化、庸俗化地抬高马克思主义, 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恰恰相反, 它沦为马克思主义早就批评过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成为“人们盲目膜拜的理论偶像, 或者成为并不起实际作用的抽象原则” (26) 。迷失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或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僵化, 或导致批评家沦为马克思曾批判的庸俗化的“社会主义美学家”, 使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脱离实际、远离现实, 现实品格被阉割。
三、“向现实寻求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不离开现实社会生活, 单纯就理论而理论,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 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 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 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思辨终止的地方, 即在现实生活面前, 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 (27) 。马克思在1837年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从理想主义, ———顺便提一提, 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相比较, 并从中吸取营养, ———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28) 马克思曾自称青年黑格尔主义者, 但当他一旦意识到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 就毫不犹豫地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与唯心主义决裂。马克思也批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9) ,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30) 。终止纯粹的思辨, 走进现实的生活, 这为思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现实性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的指引。
首先, 脱离文学现实的文学批评, 将沦为马克思所批评的“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 在“学术化”“理论化”借口下沉溺于“幽静孤寂”、满足于密室低语, 即便如此, 一来如鲁迅所言, 外面的文学世界依旧精彩、吸引力难拒 (31) , 二来如此这般“学术化”的学术在何种程度上存留了学术本身的真实性, 难免令人存疑。然而, 如果关注文学现实的文学批评仅仅停留于、满足于现实层面, 同样是对真正的文学批评的偏离, 因为它不仅忘记了文学批评对文学现实的关注, 忘记了文学批评既非图解现实, 也非例证理论, 也忘记了把现实问题提炼为理论问题的内在规范。就此而言, 阿多诺的提醒对后批评的某种倾向来说尚未过时:体系化“严重瘫痪了哲学”, 即便康德和黑格尔那样的理论家, 如不考虑其纲领而单就其体系结构的琐碎来看, “都是一种先验的不可避免的失败的标志” (32) 。
其次, 并不存在某种“纯粹”的、“客观”的文学现实, 只要谈论“现实”, 就难免是用概念来谈论的现实。任何进入文学批评话语的文学现实, 都不能不是特定的理论框架与问题式所照亮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而言, 现实即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问题式 (33) 中的现实。但是,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为马克思主义, 还在于它要求自己并不停留于现实本身, 也不讳言概念之于现实的“污染”, 而是坚守文学批评的现实性品格, 此即马克思所言, 只有具有现实性的思维才有力量、才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要穿透文学现实, 也要越过概念的泥淖, 用批评之光照亮现实。马克思关于哲学的现实性的思考同样适用于文学批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 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 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 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 不再是一定的体系, 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 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34)
再次,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内在地包含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例如, 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系如何?如何再思考马克思的文学批评关于审美、形式与倾向性关系论述的当代意义?如何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美学、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 是否存在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美学、文化研究遮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倾向?等等。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 就曾出现以下现象, 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个别时代所强调的阶级性、倾向性思考被抽象化、普遍化, 结果特定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被普遍化为超越时代的文学批评。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中国形态, 应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品格, 切实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35) 。
最后,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内在地要求本土经验。“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 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36) 经验是当代的, 但不是线性时间观的当代;经验根植于历史, 又不是与当代绝缘的历史;经验立足于当代, 又不是倒退着走向未来。“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是一种打破历史连续性的现在的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性理解看作被理解的事物的延存, 直至现在仍能感觉到这些被理解的事物跳动的脉搏。” (37) 走出纯粹思辨、消弭神秘性, 就必须从当代出发、从现实出发。就此而言, 强调文学批评立足本土文学经验, 认为当代文学理论危机是“脱离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危机” (38) , 实为清醒洞见。文学经验不限于传统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活动经验, 而应包括新时代语境中一切具有文学性意味的语言符号活动;文学实践也非过往的传统文学实践, 还应涵纳互联网媒介下的文学活动及其结果;文学实践主体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作家、读者、批评家等范畴, 也应考虑网络写手群体。这些构成了新时代更为广泛的文学经验现实。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直面鲜活的文学现实, 担当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社会使命。更为重要的是, 文学作品要经得起人民、批评家和市场的检验, 文学批评也应接受人民的批评、生活的检验。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如何进入美国工人阶级精神世界中时就提出:“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 (在德国人的帮助下) 去检验它, 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39) 那种迷失现实性的批评, 满足于小圈子内的密码般低语, 或者流于图解生活、例证现实的理论灌输, 或者陷于无关生活、无关人民的隔靴搔痒, 都无法真心走进本土文学经验, 更遑论走进心坎了。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被边缘化”“不及物”“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等种种处境, 无不是其现实品格的自我遗忘而至“自我放逐”的表征。故步自封于狭隘“学术化”, 抑或止步于现实本身, 都难免遗忘了马克思关于“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深刻思考。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语境中, 重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具有当代必然性。此外, 重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并不与张扬其批判精神相互抵牾, 恰恰相反, 二者相辅相成, 既不能混同, 也不能割裂。混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则既难以从文学现实中提出有价值的当代理论问题, 也难以将对文学现实的直面上升到超越的层面;割裂二者,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因缺失超越性维度而堕入马克思曾批判的“社会主义美学家”的庸俗社会主义者行列, 批判性则因凌空于现实之上而流于萨义德所批判的专业主义小圈子的自说自话。混同与割裂的结果, 是导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陷入既不现实、也无批判的泥淖。现实品格与批判精神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鲜明品格, 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实践性的具体体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当代语境中, 重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与批判精神恰当其时。
注释(参考文献):
1 参见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孙文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吴义勤:《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 《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郜元宝:《批评五嗌》, 《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李艳丰:《文学批评要站好自己的岗》,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8日第A04版;时胜勋:《文学批评的现实性诉求及其困境》, 《文艺评论》2016年第1期。
2 参见[美]哈尔·福斯特:《后批评》, 费婷译, 《东方艺术》2013年第9期。
3 [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 史忠义译, 第8-9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参见[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 商正译, 第4页, 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5 参见王尧、林建法主编, 郭冰茹编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 (1949-2009) 》卷一, “导言”第3-15页,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白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 《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
6 (7) 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 , 第32-38页, 第26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7 参见[美]雷纳·韦勒克:《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刘让言译, 第1页, 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8 参见[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刘象愚等译, 第190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文森特·里奇:《文学批评:里奇文论精选》, 王顺珠主编, 第220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0 参见[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 赵坚译, 第41-42页, 三联书店2002年版
11 史亮编:《新批评》, 第3页,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2 [美]爱德华·萨义德:《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 陈文铁译, 第227-228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13 参见[英]特里·伊格尔顿、[英]马修·博蒙特:《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 王杰等译, 第288-289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4 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120页,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5 马克思:《马克思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 (10月19日)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 第281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6 [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王南湜等译, 第4页, 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7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高等译, 第41页,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8 “从冷战结束, 也就是《交锋地带》出版之时, 右翼的观点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间派开始迎合他们, 从全球来看, 左翼则仍然处于大撤退之中。已经开始的学术回归的浪潮”, “习惯性地从各个方面对左翼形成了压力”。参见[英]佩里·安德森:《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袁银传等译, “前言”第4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9 [美]爱德华·萨义德:《开端:意图与方法》, 章乐天译, 第47页, 三联书店2014年版。
20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毛泽东论文艺》 (增订本) , 第30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 鲁迅:《文艺与革命》, 《鲁迅全集》第4卷, 第84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 (31) 参见鲁迅:《北京通信》, 《鲁迅全集》第3卷, 第56页, 第55-56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 参见胡亚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探讨》,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4期;季水河:《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黄念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2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13-14页, 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5 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 《学术月刊》2016年第10期。
26 (3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30-31页, 第29页,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7 马克思:《给父亲的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第15页,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8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33-136页,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9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手稿片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368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0 [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 张峰译, 第23页、第20页, 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1 关于阿尔都塞的problématique中译问题, 学界多有异议, 本文采用“问题式”的译法, 参见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 第23-31页,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 (下) , 陈越编译, “编译后记”第459页,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2 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121页,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3 参见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4 [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 王炳钧等译, 第297页,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5 尤西林:《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 《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3期。
36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 (1月27日)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588页,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附全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20/2018072001324746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zhexuelunwen/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