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98例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司美格鲁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折麦布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80%(44/49),高于对照组的71.43%(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F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糖脂代谢指标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司美格鲁肽治疗。
【关键词】依折麦布,司美格鲁肽,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糖脂代谢,炎性因子,不良反应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多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1],还可影响脂质代谢,引起高脂血症[2-3]。司美格鲁肽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多用于治疗T2DM,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4]。依折麦布属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小肠胆固醇转运蛋白,降低胆固醇水平[5]。本文观察依折麦布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98例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T2DM诊断标准[6];符合高脂血症诊断标准[7];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消化系统疾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甲状腺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精神异常;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27~65岁,平均(45.78±9.26)岁;体质量指数20~28 kg/m2,平均(24.08±1.74)kg/m2;T2DM病程3~10年,平均(6.37±1.54)年。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6~64岁,平均(45.14±9.38)岁;体质量指数20~29 kg/m2,平均(24.15±1.68)kg/m2;T2DM病程3~11年,平均(6.51±1.4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予以饮食、运动指导,并进行降压、降糖、调脂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司美格鲁肽注射液(Novo Nordisk A/S,国药准字SJ20210014,1.34 mg/mL)治疗,初始剂量为0.25 mg/次,皮下注射,1次/周,4周后增至0.5 mg/次,1次/周,继续用药4周后增至1.0mg/次,1次/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折麦布片[MSD International GmbH(Singapore Branch),国药准字HJ20160181,10 mg]口服治疗,10 mg/次,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降低≥40%;有效: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0%~39%;无效: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无变化或升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以3000 r/min,离心半径12 cm,离心5 min,留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采集患者指尖血,采用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水平。(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80%(44/49),高于对照组的71.43%(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TG、HDL-C、TC、LDL-C、F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TC、LDL-C、F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T2DM合并高脂血症发病率较高,且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目前,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重点为降低血糖、血脂。司美格鲁肽可通过抑制食欲、刺激胰岛素分泌等方式,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8]。
依折麦布可通过抑制胆汁内胆固醇及肠道内饮食吸收,发挥降血脂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H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G、TC、LDL-C、F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司美格鲁肽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作用于下丘脑,增加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降血糖作用;还可作用于胰岛α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而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血糖。依折麦布可抑制巨噬细胞摄入低密度脂蛋白,减少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还可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脂水平[9]。因此,依折麦布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可有效调节糖脂代谢,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依折麦布联合司美格鲁肽可通过调节糖脂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依折麦布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T2DM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糖脂代谢指标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司美格鲁肽治疗。
参考文献
[1]Yan Y,Wu T,Zhang M,et al.Prevalence,awareness and control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ese elderly population[J].BMC Public Health,2022,22(1):1382.
[2]邵志荣,张东升,雷雨萌,等.伴微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脑灰质体积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21,52(12):1615-1620.
[3]Gaggini M,Gorini F,Vassalle C.Lipids in atherosclerosis:pathophysiology and the role of calculated lipid indices in assessing cardiovascular risk in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J].IntJ Mol Sci,2022,24(1):75.
[4]谢婧,徐斌,赵铎,等.司美格鲁肽在首次或既往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3,21(8):33-40.
[5]毛月芹,刘晔,苏建华.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20):2741-2744.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8]章鸿雁,王芳,姚丽丽.司美格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脂糖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3,25(3):327-330.
[9]张艳艳.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价值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0,16(3):78-79.
[10]刘廷容,杨景涛,蒋薇薇,等.依折麦布与辛伐他汀联用对空腹血糖受损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重庆医学,2021,50(5):787-79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