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3D 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21 09:36: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观察3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6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2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研究组行3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水平,手术前后炎性因子[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WBC、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的效果优于2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3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循环肿瘤细胞,炎性因子,并发症
 
  分化型甲状腺癌可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滤泡状甲状腺癌恶性程度高,临床多通过手术切除[1-2]。腔镜可放大手术视野,对需切除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更彻底,但2D全腔镜只能展示平面图像,无法完全还原三维空间的真实情况,影响手术效果[3-4]。3D内窥镜可提供立体图像,强化术者视野上的空间感知,手术视野更清晰、解剖层次更明显[5]。本文观察3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6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中的相关诊断标准[6];经细针穿刺检查确诊。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有感染性疾病;合并胸骨后甲状腺肿;存在颈部手术史;伴有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01024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8例,女24例;年龄30~53岁,平均(45.30±3.52)岁;肿瘤直径1~3 cm,平均(1.85±0.35)cm;乳头状癌26例,滤泡状癌6例;高分化12例,中分化20例;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6例。研究组:男7例,女25例;年龄32~60岁,平均(44.99±2.86)岁;肿瘤直径1~3 cm,平均(1.94±0.52)cm;乳头状癌23例,滤泡状癌9例;高分化15例,中分化17例;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8例,Ⅲ期10例,Ⅳ期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2D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肩胛下垫软枕,使患者头部后仰,颈部呈过伸位,于双侧乳晕上约1 cm位置各作0.6 cm切口为操作孔,胸骨中上段作1.2 cm切口为观察孔,并通过观察孔冲入CO2(压力为6 mmHg,1 mmHg=0.133 kPa),将2D高清腹腔镜置入,并在两侧乳晕置入穿刺套管,左侧置入超声刀,右侧置入持物钳,在2D腔镜直视下采用超声刀分离颈阔肌及颈前肌群,牵拉颈前肌肉并暴露甲状腺腺体,用超声刀纵行切开颈白线,沿甲状腺包膜作钝性分离,拉开颈前肌群,暴露甲状腺。打开峡部后的气管前间隙,离断甲状腺下静脉,凝闭切断甲状腺中静脉,沿甲状腺侧叶外缘向上极分离,将腺体向内上方牵,沿甲状腺侧叶外缘向下极分离,完整游离并切除甲状腺分离甲状腺。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上达舌骨处,下抵锁骨、外侧到颈动脉鞘、内侧至气管食管沟,创面彻底止血,用蒸馏水冲洗术野,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颈白线,放置引流管。
 
  研究组行3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术中采用3D高清腔镜系统,具体手术操作流程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术前、术后1 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 cm,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术前、术后7 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水平。(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术前,两组WBC、IL-6、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WBC、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两组手术前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比较术前,两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侵蚀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破坏其细胞结构,正常甲状腺组织逐渐减少,使得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降低[7-8]。手术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甲状腺组织,可阻止癌细胞的进一步扩散[9]。2D腹腔镜手术难点在于手术场景转换频繁、解剖层面复杂,术中出血较多,操作时间长。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3D腹腔镜可提供更为清晰的三维视野和深度感知,有助于医生更精确地定位和操作,减少术中寻找肿瘤的时间,减轻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从而降低术中出血量[10]。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术后,两组WBC、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研究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3D与2D腹腔镜均为微创手术,故术后引发的炎症反应趋于一致。此外,3D腹腔镜技术使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更清晰地辨别肿瘤组织,减少肿瘤细胞的残留和播散,进而降低了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术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安全性相当。
 
  综上所述,3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的效果优于2D全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田文,郗洪庆.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78-82.
 
  [2]刘昕怡,曹丽双,陆钰原,等.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1,35(1):41-42.
 
  [3]万福强,彭*,安玉胜,等.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伴与不伴桥本甲状腺炎36例对照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1,26(10):735-738.
 
  [4]唐涛,李敬东,杨刚,等.3D和2D腔镜在胸前入路甲状腺癌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33(5):451-454.
 
  [5]黄钰,赵冬夏,李长江.3D及2D腔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20,41(2):178-180.
 
  [6]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1,34(12):1164-1200.
 
  [7]高旭,喻庆安,闫肖等.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液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2,29(1):118-123.
 
  [8]张滢,梁楠,孙辉.细胞因子与甲状腺癌: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2,26(1):117-120.
 
  [9]冯剑平,唐诗彬,叶剑,等.3D与2D腔镜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临床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0,33(2):174-178.
 
  [10]樊敦徽,常飞霞,何建宏,等.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分别使用2D与3D腹腔镜的效果对比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增刊2):108-11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4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