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07 16:03: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大量失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比例不同进行分组,每组70例。A组采取100 mL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1 U红细胞悬液(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RBCs)的输注比例,B组采取100 mL FFP∶1.5 U RBCs输注比。对比两组输注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水平、输注量(FFP、冷沉淀、血小板)及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变化。结果输注24 h后,两组Hb水平升高、PLT水平降低,但A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FFP输注量为(11.47±0.76)mL/kg,低于B组的(17.39±1.38)mL/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39,P<0.05)。两组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输注24 h后,两组Fbg水平降低,但A组高于B组;两组PT、APTT水平升高,但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与红细胞1∶1的输注比例,可快速改善大量失血患者的血常规,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血浆输注量更少。
 
  [关键词]血浆,红细胞,输注比例,大量失血,凝血功能,预后
 
  大量失血的病因很多,如交通事故、锐器伤等,一旦处理不佳,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以输血为主,可快速补充血容量,但大量输血也会严重稀释凝血因子浓度,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死亡病例[2]。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红细胞悬液(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RBCs)是两种常用的输血制剂,前者富含凝血因子,可有效补充机体血液系统凝血因子的不足,后者可弥补单纯输注FFP并发症多的问题[3-4]。但两者输注比例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5]。为了进一步明确更适合的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本文研究并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大量失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比例不同分为A组(n=70例)和B组(n=7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1116)。
 
 \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受伤后第一时间就诊;③就诊后24血液输注量>10 U;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颅内损伤者;③就诊后1 h内病死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⑤因其他原因,无法完成本研究者。
 
  1.3方法
 
  使用冰冻血浆解冻箱(苏械注准20172101543,型号规格:KJX-III)以37℃的温度对FFP进行解冻,30 min后取出,并在执行完三查八对后,以10~15滴/min的速度进行输注。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如果患者耐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则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最高不超过40~50滴/min。A组采取100 mL FFP∶1 U RBCs的输注比例,B组采取100 mL FFP∶1.5 U RBCs的输注比例。
 
  1.4观察指标
 
  ①血常规指标水平:包括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②输注量:包括FFP、冷沉淀、血小板。③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使用半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晋械注准20162220013,型号规格:FB-40)进行检测。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血常规、输注量、凝血功能指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
 
  输注24 h后,两组Hb水平升高、PLT水平降低,但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
 
  2.2两组患者输注量比较
 
  A组FFP输注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
 
  2.3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输注24 h后,两组Fbg水平降低,但A组高于B组;两组PT、APTT水平升高,但A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
 
  3讨论
 
  创伤性大量出血病情凶险,其病死率高达40%左右,仅低于创伤性脑损伤[6]。临床治疗以输血为主,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大量输血会稀释凝血因子,甚至引发凝血功能障碍[7]。此外,大量输血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低体温等并发症也可加剧凝血功能障碍[2]。有研究指出,输血时一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创伤性大量出血患者24 h病死率风险急剧增加[8],可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7倍以上[9]。FFP、RBCs是两种常用的输血制剂,前者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合适的配比不仅可以缓解机体凝血功能障碍,还可快速改善患者血常规[10]。
 
  在平旭东[11]的研究中,采取100 mL FFP∶1 U RBCs的比例后输注,患者的Hb为(128.5±12.4)g/L、PLT为(110.3±26.3)×109/L,优于采取100 mL FFP∶1.5 U RBCs比例后输注,患者的Hb为(107.8±14.2)g/L、PLT为(79.8±23.2)×109/L(P均<0.05)。在本研究中,输注24 h后A组Hb为(129.33±13.17)g/L、PLT为(99.29±25.78)×109/L,优于B组Hb的(108.37±12.85)g/L、PLT为(78.67±21.45)×109/L(P均<0.05)。提示血浆与红细胞1∶1的输注比例,可快速改善大量失血患者的血常规。这是因为FFP与普通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FP)相比,含有全套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多种不稳定凝血因子,FFP占比越高,其对血常规的改善越显著,这也是本研究选择FFP的原因[12-13]。但FFP的占比也不是越高越好,还需输注RBCs、冷沉淀、血小板等,以快速改善血常规,避免单用FFP并发症多的问题[14]。
 
  在本次研究中,A组FFP输注量较B组更少(P<0.05)。两组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血浆与红细胞1∶1的输注比例,可减少血浆输注量,节省血液资源。输注24 h后,两组Fbg水平降低,但A组更高(P均<0.05);两组PT、APTT水平升高,但A组更低(P均<0.05)。提示血浆与红细胞1∶1的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研究使用血浆与红细胞1∶1的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也少,但也仅比1∶1.5的输注比例更优,最佳、最优的输注比例仍需大量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血浆与红细胞1∶1的输注比例,可快速改善大量失血患者的血常规,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血浆输注量更少。
 
  [参考文献]
 
  [1]江艇,刘坤,郑倩,等.急诊失血患者的临床用血情况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27(2):613-617.
 
  [2]赵学森.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的分析[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49):60-60,74.
 
  [3]崔明.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联合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2,43(8):84-87.
 
  [4]詹以安,钱克俭,王联群,等.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2,38(1):66-68.
 
  [5]刘敏静,杜思远,林小燕,等.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变化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2,38(8):32-35,46.
 
  [6]邹丹丽.大量输血对外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4):481.
 
  [7]毛小勇,陈洁.不同比例成分大量输血对外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24):5-6.
 
  [8]苏慧.不同输血方式在急性大失血患者中的运用价值分析[J].新疆医学,2020,50(7):700-703.
 
  [9]黄汝平,杨艳.浅析严重创伤后大量失血患者接受输血后其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3):41-42.
 
  [10]张利华,薛学峰,施东平.56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43.
 
  [11]平旭东.不同比例血浆与红细胞输注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救治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0):159-161.
 
  [12]李明明.大量输血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及影响分析[J].临床研究,2019,27(4):156-157.
 
  [13]闫优萍.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3):315-316.
 
  [14]王晓蓉.为大量失血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及时为其输注血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0):119-1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3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