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红霉素在伴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及肺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MPP患儿,所有患儿均伴有喘息症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行红霉素治疗,观察组增用丙酸氟替卡松,比较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呼吸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5)。观察组咳嗽、发热、哮鸣音以及喘息等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FVC、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4、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治疗伴有喘息症状的MPP患儿,采用红霉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的方案,能够提升整体疗效,促进主要症状的消退,改善患儿的肺部功能。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科,喘息,丙酸氟替卡松,红霉素,肺部功能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发病形式多样,儿童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中高热、疲劳、强烈咳嗽等,部分患儿可见持续高热以及喘息等症状[1]。根据症状评估结果,给予对症治疗与抗生素治疗,对MPP相关的症状改善有重要价值。但儿童器官发育尚不完全,不合理用药、过度医疗等问题可能导致MPP患儿病情进展,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对于存在喘息症状的MPP患儿,除通过抗生素治疗控制炎症反应,给予药物止咳以及退热外,还需要关注喘息症状的对症治疗。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作用与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有关,给药后能够发挥抗炎、调节免疫等效果,在呼吸道感染、淋病以及扁桃体炎等病症中有重要应用[2-3]。丙酸氟替卡松主要用于变应性鼻炎患者,因其在控制气道炎症反应以及改善哮喘症状等方面的显著优势,该药逐渐被用于哮喘患儿[4]。本研究旨在分析对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红霉素在伴喘息的MPP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比较患儿肺部功能改善以及主要症状对症治疗方面的获益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MPP伴喘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10岁,平均6.5(4.5,8.0)岁。观察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10岁,平均6.0(4.0,8.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401L001)。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2岁;符合MPP的相关诊断标准[5];既往无哮喘病史;入院时有明显咳嗽、发热症状,且伴喘息表现;经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患儿家长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对本研究用药存在禁忌者;入院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免疫系统疾病者;存在肝、肾功能损害者。
1.3方法
患儿入院后,根据症状表现,采用退热、止咳等常规对症治疗方案。对照组: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国药准字H21021678,规格:0.25 g)静脉输注,每次10 mg/kg,2次/d。观察组:红霉素用法同上,并增用丙酸氟替卡松(国药准字HJ20170361,规格:2 mL:0.5 mg)雾化吸入,0.5 mg/次,2次/d。两组均持续用药7 d。
1.4观察指标
①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包括咳嗽、发热、哮鸣音、喘息。
②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与呼吸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所有患儿均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采用MSA100肺功能仪(京械注准20172070727)进行检测。
③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检测方法: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3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④临床疗效。所有患儿均参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指南[5]对各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计算症状评分作为疗效评价依据。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喘息、痰黄粘稠、流涕、咽痛等,按无、轻、中、重分级,分别赋予0、1、2、3分。评价标准:主要症状显著减轻或基本消失,症状评分改善70%以上,显效;主要症状有所减轻,症状评分改善30%~70%,有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症状评分改善不足30%,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肺功能指标、炎症指标为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发热、哮鸣音以及喘息等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FVC、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儿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IL-4、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MPP发病对患儿的肺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临床数据显示,MPP患儿发生肺实质病变以及小气道改变的现象较普遍,部分病例可见较严重的肺部功能障碍[6-7]。根据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确定用药方案,对MPP患儿的预后改善有重要价值。但用药期间,部分患儿的病情较复杂,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类型外,还需兼顾不同症状以个体化用药,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后遗症风险[8]。红霉素是临床应用较广的抗生素,经临床对照试验,重症、难治性病例使用该药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抗菌作用,且用药安全性较好[9-10]。丙酸氟替卡松属于糖皮质激素,具有强效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哮喘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对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红霉素的价值进行分析,并将治疗7 d后患儿主要症状的改善状况,以及各项症状的评分变化作为评价依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3.33%(50/60)(P<0.05)。作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药,丙酸氟替卡松在呼吸道内维持药效的时间相对较久,且具有起效迅速、给药方式简单等特点。在伴喘息症状的患儿中,按低剂量标准给药并进行持续监测,既能够降低症状急性发作、反复发作风险,也可保证用药过程的安全性。且从两组用药期间各类症状、体征的改善效果看,观察组咳嗽、发热、哮鸣音以及喘息等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即增用丙酸氟替卡松能够促进MPP患儿主要症状及喘息表现的缓解,该结果可能与药物活性成分能改善气道内炎症反应有关。联合用药是改善MPP患儿肺部功能的有效路径。孔霞等[11]发现,增用丙酸氟替卡松进行雾化吸入后,患儿的FVC、PEF依次为(1.85±0.56)L、(3.95±1.42)L/s,高于红霉素组的(1.68±0.48)L、(3.42±1.33)L/s(P均<0.05)。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均持续用药7 d,用药结束后进行肺部功能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FVC、PEF分别为(1.72±0.50)L、(3.92±1.02)L/s,优低于对照组的(1.52±0.39)L、(3.44±1.04)L/s(P均<0.05),与上述结论一致。呼吸道炎症反应在MPP患儿病程内有重要作用,既往有研究结果提示,IL-4、IL-17等指标表达水平与患儿气道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存在关联[12]。本研究中,两组患儿IL-4、IL-17水平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增用丙酸氟替卡松后,患儿的炎症反应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该结果可能与丙酸氟替卡松在抗炎方面的作用优势有关。
综上所述,针对喘息症状的MPP患儿,单用红霉素治疗可能效果有限。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可增强治疗效果,具体表现为改善肺部功能,促进主要症状的消退,且在下调IL-4、IL-17等炎症因子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崇杰,骆学勤,罗健,等.46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临床及预后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20,38(4):269-274.
[2]贺卫超,张旭杰,张*杰,等.清热解毒方加减联合红霉素治疗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0):2198-2202,2207.
[3]高世悦,朱保卫.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9):1393-1394.
[4]穆丹,赵枫,冯孝强.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5岁以下哮喘患儿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J].临床误诊误治,2018,31(9):22-25.
[5]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肺炎联盟.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制定)[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2):881-885.
[6]孙茜,郭玉芳.学龄期MPP患儿HRCT特点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5):116-119.
[7]刘芳君,龚财惠,秦江蛟,等.肺炎支原体肺炎婴幼儿肺功能的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2):118-12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3,20(3):16-24.
[9]梁坤,刘莹,王志杰,等.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琥乙红霉素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5):1147-1151.
[10]蔡秋月,钟丽花.利妥昔单抗联合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sB7-H3、GM-CSF水平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19):2092-2096.
[11]孔霞,郦银芳,张莉,等.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红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疗效观察[J].药学与临床研究,2023,31(1):85-88.
[12]朱其国,袁林,林建成,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IL-4、IL-10、IL-17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31(5):649-65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