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清Cy s-C、HbA1c和AcR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5-02-14 10:09: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常熟市中医院的患者共135例,根据病理学诊断分组,其中糖尿病组8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53例;另选来自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组50例。观察比较三组中,血清Cys-C、HbA1c和AcR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与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对比,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Cys-C、HbA1c和AcR指标均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HbA1c和AcR阳性率均高于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HbA1c和AcR检测诊断DN的敏感度分别为92.45%、88.68%、94.34%,准确率分别为95.14%、67.57%、90.81%,Kappa值分别为0.88、0.38、0.79。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血清Cys-C、HbA1c和AcR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价值较高,能够为糖尿病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0引言
 
  糖尿病肾病是由长期患有糖尿病的人引发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影响肾脏功能。高血糖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尤其是肾小球,逐渐影响其正常的滤过和排泄功能,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1]。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和最常见的表现,表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质泄漏进入尿液。糖尿病肾病可以引发高血压,也可能由于高血压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随着疾病的进展,肾功能逐渐减退,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糖尿病肾病患者最重要的选择。相关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2]。本研究特将135例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探讨血清Cys-C、HbA1c和AcR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常熟市中医院的患者共135例,根据病理学诊断分组,其中糖尿病组8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53例;另选来自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组50例。糖尿病组:男47例、女35例;年龄为31~78岁,平均(49.36±8.71)岁。早期糖尿病肾病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为35~74岁,平均(48.12±7.95)岁。健康体检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25~87岁,平均(55.21±12.57)岁。三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
 
  纳入标准:①患者组经腹部CT、B超、肾穿刺活检等检查,分别确诊为单纯糖尿病和早期糖尿病肾病;②健康对照组经健康体检确定为健康人;③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贫血、面色苍白等症状;④临床资料完整;⑤近期未使用过激素类药物;⑥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慢性感染者;②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器质性病变者。
 
  1.2方法
 
  叮嘱研究对象正常作息,空腹8h后清晨收集1h内所有尿液和5mL静脉血。将采集的静脉血标本分别放入促凝管和EDTA-K2抗凝管,立即颠倒混匀。促凝管室温放置30min后,在离心机上离心(3000r/min、10min)取上层血清,保存于-80℃冰箱,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水平。EDTA-K2抗凝管全血,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采样当天检测HbA1c水平。于2h内,采取酶法检测尿肌酐、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微量白蛋白,分析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之比(AcR)。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三组研究对象Cys-C、HbA1c和AcR的水平。
 
  (2)统计三组研究对象通过Cys-C、HbA1c和AcR检测诊断出的阳性率。
 
  (3)根据诊断结果,分析Cys-C、HbA1c和AcR的诊断效能。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数据均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Cys-C、HbA1c和AcR水平比较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的Cys-C、HbA1c和AcR指标均高于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三组Cys-C、HbA1c和AcR阳性率比较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的Cys-C、HbA1c和AcR的阳性率均高于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 Cys-C、HbA1c和AcR检测的诊断效能
 
  Cys-C、HbA1c和AcR的敏感度分别为92.45%、88.68%、94.34%,准确率分别为95.14%、67.57%、90.81%,Kappa值分别为0.88、0.38、0.79。见表3。
 
\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致病机制涉及多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损伤,从而使蛋白质等物质泄漏进入尿液。长期高血糖会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纤维化,这可能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的逐渐恶化。糖尿病肾病可能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导致尿液中的废物和电解质失衡[3]。因此,临床开始重视血清Cys-C、HbA1c和AcR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对比,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Cys-C、HbA1c和AcR指标均明显增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HbA1c和AcR阳性率均高于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Cys-C、HbA1c和AcR检测诊断DN的敏感度分别为92.45%、88.68%、94.34%,准确率分别为95.14%、67.57%、90.81%,Kappa值分别为0.88、0.38、0.79。说明该三项检测,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分析原因:血清Cys-C是一种由核糖体合成的小蛋白质,通常由肾脏过滤并在尿液中排泄。血清Cys-C浓度通常在稳态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与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也因此,血清Cys-C被用作评估肾功能的生物标志物之一[4]。血清Cys-C对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非常敏感。在肾脏功能开始受损之前,Cys-C浓度会升高[5]。与传统的肾功能标志物如肌酐不同,血清Cys-C的浓度不受肌肉量和肌肉代谢的影响,因此更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糖化血红蛋白,通常称为HbA1c,是一种血红蛋白的变异形式,其浓度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密切相关。它在糖尿病管理中广泛用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其基于血红蛋白分子与葡萄糖分子的结合,当葡萄糖浓度在血液中升高时,它会与血红蛋白分子中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是一个稳定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长期高血糖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微量白蛋白是一种血浆蛋白质,通常由肾脏有效地过滤并排泄到尿液中。然而,在肾脏受损的情况下,微量白蛋白的排泄会增加,从而导致ACR的升高。肌酐是一种代谢产物,通常以稳定的速度从肌肉中释放到血液中,然后由肾脏排泄。肌酐在尿液中的浓度通常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ACR将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浓度比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不受尿液稀释度的影响[6]。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血清Cys-C、HbA1c和AcR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价值较高,能够为糖尿病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孟继霞,孙玉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甘肃科技,2023,39(5):89-91,95.
 
  [2]刘晓鸽,王金生,曾锦婷.HbA1C、MA和Cys-C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5):138-141.
 
  [3]张国平.生化检验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HbA1c、Cr水平影响评价[J].系统医学,2022,7(15):1-4.
 
  [4]兴芝博,孙亚东.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22,43(11):3104-3107.
 
  [5]徐晏玲,艾禾,漆丹平.血清Hcy、CysC、RBP及尿足细胞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21,32(22):2907-2909.
 
  [6]钟海平,盛灿梅,王建中,等.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联合β_2微球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7):82-8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1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