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硬膏贴在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23 15:21: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硬膏贴护理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0月织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于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硬膏贴护理,均持续护理1周。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疼痛程度、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硬膏贴护理能够减轻盆腔炎患者疼痛、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盆腔炎,穴位按摩,中药硬膏贴,疼痛程度,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生活质量
 
  盆腔炎为女性常见病,由来自阴道的细菌经宫颈进入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或周围脏器引起,患者以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阴道出血等为典型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会导致全身感染,引起不孕、异位妊娠等并发症[1-2]。药物是治疗盆腔炎的主要方式,多数患者通过抗生素可治愈,但该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且单一用药效果有限,为加快患者病情改善,临床需联合有效护理干预[3-4]。西医心理、饮食、卫生等护理虽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整体效果欠佳。近年来,中医穴位按摩、中药硬膏贴等护理方法在盆腔炎患者中应用愈发广泛,但对于其联合应用的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5]。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0月织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盆腔炎患者,分析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硬膏贴护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0月织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6例。本研究获织金县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对照组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1.56±2.96)岁;病程0.5~3.0年,平均病程(1.76±0.21)年;体重指数18.9~27.6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29±1.54)kg/m2。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1.64±3.05)岁;病程0.5~3.0年,平均病程(1.80±0.25)年;体重指数18.6~28.2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33±1.5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西医符合《妇产科学》[6]中疾病诊断,主要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通常在劳累、月经前后加重;低热、疲乏,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气滞血瘀型盆腔炎诊断标准,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胸胁或乳房胀痛;次症:经色暗红、夹血块,经行腹痛加重,情志抑郁或烦躁,口腻纳呆;舌质暗红,苔白黄,脉涩或脉弦。凝血功能均正常;精神均正常;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对药物、酒精依赖严重者;处于妊娠、哺乳期;合并多种感染性疾病者;缺失临床资料。
 
  1.3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1)病情观察: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及腹痛情况,定时记录体温。(2)心理护理:详细向患者交代病情,予以鼓励、安慰,引导其提出疑问,并耐心倾听解答;同时,叮嘱家属多关心患者,使其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增强自信。(3)药物治疗护理:予以替硝唑、莫西沙星等抗感染治疗,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4)饮食护理:叮嘱患者进食清淡、营养丰富食物,如鱼肉、鸡蛋等,禁食辛辣、油腻类食物。(5)卫生护理:叮嘱患者每日勤换衣物,清洗外阴,确保清洁,禁止性生活,持续1周。观察组实施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硬膏贴护理,具体如下。(1)中医穴位按摩:取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八髎穴。患者全身放松,静坐1~2 min后开始,其中按摩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时,操作者右手半握拳,伸直拇指,适当用力揉按各穴位0.5~1.0 min;按摩八髎穴时,操作者用推擦法上下搓擦,至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均为1次/d,持续1周。(2)中药硬膏贴护理。组方:黄连6 g、茯苓6 g、三七粉6 g、丹参6 g、龙胆草5 g、香附5 g、柴胡5 g、生地5 g、荔核5 g、黄柏5 g、败酱草5 g、制首乌5 g、当归5 g、金银花5 g、山栀子5 g、全蝎5 g、黄芩5 g、天丁5 g、甘草5 g、蒲公英5 g、泽泻5 g、土茯苓5 g、蜈蚣3条。研磨,以蜂蜜、白酒、白醋调和敷于下腹部,1次/d,30~45 min/次,持续1周。
 
  1.4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护理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评估,总分10分,评分高,疼痛明显。
 
  (2)免疫功能:护理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3 mL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3)炎症反应:护理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3ml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4)生活质量:护理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9]评估,包括4个维度,总分均100分,评分越高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前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VAS评分较护理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前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IgA、IgG、IgM水平均较护理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炎症反应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前炎症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TNF-α、IL-2、IL-10水平均较护理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GQOLI-74中各维度评分均较护理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盆腔炎是常见的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多发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妇女,可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若未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会引起不孕、慢性盆腔痛等,炎症反复发作,极大影响患者生殖健康,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10-11]。抗生素药物是治疗盆腔炎的主要方式,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但单一用药效果有限,为提高病情控制效果,临床需在合理用药基础上联合其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
 
  西医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多采取心理、饮食、病情监测等方面护理,虽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病情,但盆腔炎易反复发作,难以取得稳定效果,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医护理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优势愈发明显,中医学认为盆腔炎属“带下病”范畴,素体亏虚,外感湿热邪毒,侵入后蓄积于胞宫胞络,正邪交争,使瘀血内阻于脉络,发为此病,故需注重活血通络、清热利湿[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IL-2、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QOLI-74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盆腔炎患者中采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硬膏贴护理对减轻疼痛及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其原因为中医穴位按摩取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八髎穴,其中关元穴可补肾固脱、补阳益气;气海穴可益气助阳、调经固精;血海穴可调经通血、健脾化湿;三阴交穴可健脾祛湿、安神、调经;八髎穴可温经通络、温肾壮阳、补益阳气,诸穴合用,共奏健脾化湿、温经通络、益气助阳等效[14]。穴位按摩通过局部刺激,能够有效疏通经络,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进而达到改善病情、保健强身的目的。中药硬膏贴由黄连、茯苓、丹参、香附、荔核、黄柏、何首乌、当归、甘草、蒲公英、泽泻、蜈蚣等多种中药组成,可达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15]。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龙胆草、金银花等具有较强消炎杀菌作用;山栀子、全蝎等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甘草、蚤子亦具有较强抗炎作用,诸药合用可加快患者病情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在中医穴位按摩基础上,联合中药硬膏贴护理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缓解患者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在盆腔炎患者中联合采用中医穴位按摩与中药硬膏贴护理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程度、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秀娜.中西医结合治疗阶段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9):1608-1609.
 
  [2]周继红.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2):362-364.
 
  [3]刘烁,李雪静,高志颖.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2,40(7):152-155.
 
  [4]陈妍,王旺.中药热奄包及心理干预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2,30(9):2054-2059.
 
  [5]张丽,赵阅,高慧明.清热除湿祛瘀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47例[J].环球中医药,2021,14(6):1147-1150.
 
  [6]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4-209.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6.
 
  [8]孙兵,车晓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45.
 
  [9]徐军明,赵威丽,宋学岐.飞行员自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与疗养服务需求调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9):842-844.
 
  [10]夏晓杰,丁宁,王昕.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163-166.
 
  [11]成自霞,聂婷,程晓嫚.针刺联合艾灸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炎性反应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20,15(9):1351-1354.
 
  [12]乔玉梅,刘颖,王婷,等.叙事心理护理联合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7):2569-2573.
 
  [13]荆梦晴,唐志铭.中医特色护理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154-158.
 
  [14]赵亚,郭梦娇,许婵娟,等.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摩在气滞血瘀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4):132-135,148.
 
  [15]严哲艳.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观察和临床护理研究[J].重庆医学,2020,49(1):419-4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9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